12年揭秘植物“门卫”,上海科学家新发现再登《细胞》

360影视 2025-01-24 06:00 2

摘要:扎根大地、无法自由行动的植物是如何从土壤中数以亿计的微生物中,识别出哪些是对自己有益的共生“好友”、哪些是致病“敌人”的?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员团队历经12年研究,终于为解开这个曾困扰了全球植物学界几十年的问题,找到了一些眉目。

扎根大地、无法自由行动的植物是如何从土壤中数以亿计的微生物中,识别出哪些是对自己有益的共生“好友”、哪些是致病“敌人”的?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员团队历经12年研究,终于为解开这个曾困扰了全球植物学界几十年的问题,找到了一些眉目。

1月24日凌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这一开创新成果。对这一机制善加利用,不仅可提升作物产量,还可减少化肥施用。

12年深耕揭秘植物细胞“门卫室”

在土壤贫瘠时,豆科植物会与根瘤菌共生,让其帮忙从空气中固氮,为自己制造氮肥大餐。可是,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在指甲盖大的一块土壤中生存着多达10亿个微生物,那么植物是如何决定何时寻找“盟友”,又如何防止“敌人”趁机作乱?

2013年从英国约翰·英纳斯研究中心回国,王二涛就投入到这个方向的研究中。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如此上心?如果病原菌不能被正常识别,就可能对作物造成巨大危害。他提到,1845年到1850年,一种卵菌导致爱尔兰爆发马铃薯晚疫病,引发的饥荒致了上百万人死亡。

20年前,日本植物学家发现植物会释放一类名为独脚金内酯的化学分子,用来招募共生菌“盟友”,但独脚金内酯是否也激活病原菌?以及植物如何识别“敌友”仍然未知。

王二涛介绍,几乎所有植物细胞中都有很多个LysM类受体激酶,它们如同门卫一样,在细胞膜上“站岗”,负责检查闻风而来的各种微生物。“由于高等植物里的‘门卫’太多,关系错综复杂,长期以来难以入手研究。”他非常幸运地找到了一种早期陆生植物粗裂地钱,它的“门卫处”只有一对LysM受体激酶。

查验“身份证”,遇病原菌就拉警报

这是一套非常精妙的识别机制。通过研究,王二涛团队发现,粗裂地钱LysM类受体激酶中的MpaLYR负责识别微生物来源的信号分子,好像门卫查验来访者的身份证。

论文第一作者、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博士生谭新行介绍,共生微生物的“身份证”是短链几丁质壳聚糖CO4/5,而病原微生物的则是长链几丁质壳聚糖CO7/8。当MpaLYR拿到“身份证”后,就会与MpaCERK1结合成一把“钥匙”,收到CO4/5的“身份证”就激发细胞的共生反应,收到CO7/8的“身份证”就立刻启动免疫反应,让细胞启动免疫反应来赶走“敌人”。

更有趣的是,研究还发现,植物在缺乏磷的营养条件下,会释放更多的独脚金内酯。正是这种激素,刺激菌根真菌分泌出用于身份识别的短链几丁质壳聚糖CO4/5。“这相当于先给‘盟友’发了通行证,再由门卫查验放行。”王二涛说,随着植物进化,这套“门卫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未来他们还将继续深入研究更复杂的机制,“这打开了研究植物共生-免疫的新领域”。

作物少施肥或许一样长得壮

发现了这套“门卫系统”有何用处?王二涛认为,它揭示植物在早期登陆的过程中如何通过LysM受体的功能优化来与菌根真菌建立高效的共生关系的。“它们以此促进自身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高效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为植物早期适应干旱、贫瘠且充满病原微生物挑战的陆地环境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项研究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启示:可以通过增强植物与菌根真菌的相互作用,来提高作物养分利用效率,在低肥力土壤条件下表现尤为突出。“利用菌根共生,我们还可以构建低投入、高产出的生态农业体系。”王二涛说。

来源:文汇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