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难民和中美大对账,最令人担忧的部分

360影视 2025-01-24 11:07 2

摘要:上周的社交媒体迎来了久违的热闹。TikTok难民来到小红书,一时间,大家的首页出现了很多外国人,似乎很久没有过这种“地球村”时刻了。当然,问题随之发酵。

上周的社交媒体迎来了久违的热闹。TikTok难民来到小红书,一时间,大家的首页出现了很多外国人,似乎很久没有过这种“地球村”时刻了。当然,问题随之发酵。

美东时间周六晚,TikTok正式向美国用户推送消息,告知服务暂停。美西时间19日,TikTok又恢复正常使用。

《社交网络》

“中美大对账”热潮下,有人担心大量外国人涌入中国,也有人认为我们将迎来旅游旺季,“准备接受泼天的富贵”。

我一直很警惕“泼天的富贵”这个用语,它透着一股“降维打击”的新中式美学。在最近的TikTok难民事件中,小红书也被认为正在经历“泼天的富贵”。

这是一种独特的滤镜:戴上这副眼镜,从人与人的竞争,到国与国的竞争,都透露出短剧的质感,一种“十年寒窗人前嫌,一朝成名霸天下”的爽感。在网络世界被称为“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这是一种独特“赢法”:势均力敌的赢不是赢,要突然一下攻守之势大异的转折才是赢。就像这几天的小红书,中美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突然就逆转了。

元末词话“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是科举中做题家的愤懑,和他们酒酣耳热后不知节制的自夸,我们在阿Q那里看过很多了。没想到进入新世纪,依然不改本色。

回望2024年,是平稳顺利又欣欣向荣的一年吗?在经历这样的一年后,对我们生活的自豪感与满足,甚至期待“万国来朝”,这些想法是怎么来的?

01.

中美对账,其实是一道证明题

这波涌入小红书的美国用户很多,根据分析公司Similarweb最新数据显示,小红书曾在一天内新增了近300万美国用户,远高于平时的单日新增30万左右。

这波流量或许并非因为小红书蜚声国际,不妨看作一种美国互联网用户的“玩抽象”,是对TikTok禁令的一种讽刺性应对。

既然美国政府要禁止一个拥有“国际版分割(TikTok与抖音是两套系统)”,并且已经进行某种美国本土化(为应对美国要求TikTok进行的“德克萨斯计划”等)的要求。那我就直接注册一款完全由中国运营和掌控的app,以表达对TikTok禁令的反对和揶揄。

《社交网络》

这就是为何大量初到小红书的美国用户,都在和他们臆想中的“chinese spy”打招呼的原因。但如此大量的美国用户来到一个汉语为主的环境,会引发何种涟漪呢?最初,有一条被转发三万多次的微博勾勒了一副景象:

“驻韩美军说自己累死了,交猫税的笔记下面讨论为什么全世界都养狸花。中国人帮美国人做数学卷子,美国人帮中国人做英语完形填空,美国人说我们教育不好所以可能做的是错的,美国南方人说我们的英语被考试看不起中国南方人说中国也是。

亚利桑那州红脖晒自己钓的大鱼评论区完全是小红书风格一堆人晒自己钓的更大的鱼。极乐迪斯科粉丝找同好评论区晒中国同城聚会的照片他说这是天堂吧。黑人音乐家吹拉弹唱讲解。

中国人问美国人是不是要打两个工才能生活,一千多条回复讲自己怎么辛勤工作。洋女给欧美同人圈带来新粮。还有原住民发科普视频,评论区最热门的话题是你们吃啥呀好吃吗游客去吃贵吗。

印度北部人跟中国语言研究者讨论他那儿是不是藏缅语族交换语音对照表。还看到了离我开车15分钟的地方的农场里的牛,以及各个州的牛马驴在荒凉的农场上。农民晒自己刚拔的巨大的芜菁。美国女矿工下井,女科学家做实验。

中国观鸟者想看外国稀罕鸟,评论区有上千张稀罕鸟的照片。好像从聊天室icq msnspace 直接快进到了此刻,中间发生的一切是一场梦。”

当然这是浪漫化的描述,真实发生的事情不是如此。

小红书用户应该知道,“中外生活对比”本来就是小红书上流行的话题,只不过过去对比的是生活在国内的人,和在国外留学、定居的中国人。说国外不好、生活不习惯,最后回到国内,很早就是一种“流量密码”,当然反向的内容也存在。

我们常说“冷暖自知”,但很明显在生活满足感这件事上并非如此。构造这种感觉的不是自己真的活得如何,而是某种身份认同,或在对比中完成的一种心理补偿。

自己生活好不算好,单纯看国外糟糕也不好。不如看到一个人起初认为国外很好,出国却又后悔,这个故事最熨帖心灵。所以单纯“中美对账”不过瘾,必须加上“原来公知骗了我们这么多年”,这个故事才完整。

几年上网历程,很多人被训练成上网不是“hello world(你好世界)”而是“prove it to me, world(证明你值得,世界)”,答案早就写好了,我们要看的是证明过程。

证明外国人被中国的发展成就深深震撼,虽然我们已经看外国KOL一遍遍在网上用蹩脚的中文赞叹过,但我们不介意看美国人再“震撼”一次。证明国外的生活也不好——看美国人的房租高,工作时间长,水深火热。

我们还可以证明美国人傻,以至于几句对他们的恭维后,就可以提出拍照片的请求,引得他们泄漏机密。

所以这次小红书上的中美沟通,让很多人感到“震惊”,原来美国已经如此民不聊生了。这类叙事,其实我们并不陌生。

02.

田忌赛马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有几十万、上百万美国用户到来,但真的和美国用户沟通的数量,可能很少,远小于在小红书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中美对账”的二次传播内容。很多人被二手消息影响。

这道“美国人水深火热”的证明题,还是一道间接证明题。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有两个很火的话题,“#中美对账,双双破防”,“#中美对账后有些人天塌了”。

双双破防,是谁破防了呢?一方当然是美国人,他们发现中国很好,物价很低。另一方则是想象中崇洋媚外的人,曾经靠吹捧西方,塑造美国美好生活的人破防了。

这再次印证了之前的主题,中国人其实恨的是中国人之“攘外先安内”的逻辑。在一个描述美国人水深火热的帖子的最后,发帖者回到他真正想说的主题:最惨的是移民到美国的中国人,因为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他们已经回不来了。

《内景唐人街》

如果最后就是要通过二手资料证明,美国人水深火热,而崇洋媚外之人又一次在真相前无地自容,那我们基本不需要对这次中美交流有期待。经过受众预期与二手转述两道程序,任何事情都可以变为任何你想要的样子。

这是个注意力问题,一种令人绝望的互联网注意力图景,直白地说,这就是“酸葡萄”。这颗葡萄有时是某款产品,有时是一个国家,是任何引人妒忌之心,或不容易得到的东西,是身份政治和民族主义可以呈现的最糟糕的状态

我们当然有理由质疑一颗葡萄的甜度,也有足够的理由区分一颗葡萄味道的多元而不简单的描述。但如果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放在葡萄之酸,这除了养活一大批以此为生的自媒体人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两边的人对账,也是田忌赛马,把这两年美国大城市最严峻的房租问题,和美国因为公私结合的医保体系导致的高医疗费用问题拿出来比了一通,且医疗费用只比价格不比报销比例。

大量对比内容直接抄美国媒体报道,然后歪曲事实。比如2000万人次的有偿血浆捐赠被歪曲为,2000万美国人,6%的人卖血为生(实际是370万人),隐去这个现象在其他国家的普遍性。

美国福利计划的时间差被隐去,2023年联邦免费学校午餐计划(Universal Free School Meals)到期,导致一部分非贫困家庭出现支付延期而欠款,被歪曲成了“午餐贷”。购买打折蔬果也被歪曲成无法“全款买菜”。

还有医院极个别案例,例如剖腹产后的新生儿“皮肤接触”(skin-to-skin contact)账单,被歪曲为美国有广泛的“抱婴费”,产妇需要付钱才能抱自己的婴儿,引发“惊诧”。

这次“对账”揭示的大量美国困境,都是隐去背景和语境的错误消息。“午餐贷”、“全款买菜”、“抱婴费”等现象,都有着明显的营销号痕迹,让人很难不怀疑这背后究竟是真的美国人,还是拿着媒体报道掐头去尾的营销号运营者。

依靠二手素材间接编纂、田忌赛马式对账和假信息,没有任何结论是不能提供的。

03.

同一个人,多种心态

对比结束,我们就永远幸福了吗?一个人可以今天感叹成为全世界最幸福的人,明天就抱怨活不下去。

这是属于互联网世界的全新现象,即人不是“融贯”的。今天相信美国水深火热,马上就有大批美国人移民中国的用户,可能在过去几个月曾为就业和股市抱怨。人确实可以一会儿觉得自己所处的环境糟糕透顶,一会儿觉得天下第一。

过去这总被称为“认知失调”,但这在互联网世界太普遍了。可能人在互联网上就是流行和情境的动物,只要提供足够的情绪,相信什么都可以。这个注意力游戏就是一个提供“情绪”的游戏,而在里面讨论真假和融贯可能才是迂腐的。

因此,你能在小红书上看到有人宣布中美人民大和解,或者很多留学生开始抱怨他们的中国文化净土被弄得不纯粹了很难受。

最近打开小红书,不管是图片、视频还是文字,背后的叙事逻辑大多围绕“我们真强”、“有人真坏”、“我真可怜”。

《内景唐人街》

被这些情绪和平台算法构成的,是罕见的美国人“起号”机会。但不少公众人物账号的真实性都有待考察。不过这还重要吗?是真的美国人,还是从Instagram上盗来的图?美国的有偿献血体系与“美国人卖血”是什么关系?雪崩一般滚滚而来的新信息、新概念,背后的事实是什么?

追问这些已经没什么意义。如果这些追问阻碍了这场享乐,自然也是不合时宜的。

走到这一步,基本是“公共舆论”终结的时候。剩下的全是表演和按摩,中美都一样,询问什么重要、什么是真实的,已经没有意义。

如果没有注意力,真相本身也无所附着。而注意力这件事本身,已经和人们碎片化的情感,碎片化的感受一起,变得极端碎片化了。

但如此碎片化,人还能追求什么呢?一个人暂且不谈,被公众凝聚起来的公共注意力,以及公共的共识,还能推动什么呢?

上周的美国帐号风潮随算法调整和规避风险的举措逐渐平息,有人开始感叹“世界人民大团结”。在多个点赞数过千的相关笔记下,我们可以看到对别国的轻蔑与憎恨,对过往的怀念,对中国人善意的深深感动。

世界人民在此实现大团结,看上去像个残酷的笑话。

尾声.

最近几天让人想起1978年,谷牧出访欧洲五国。谷牧带回国的报告和看到的中外差距震惊了当时的官员,并在凝聚改革开放共识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更近一点,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来了很多外国人。那时大家没有今天这么多期待和“证明题”要做,没什么人想听到白人夸中国,更没什么人想听到美国人生不如死。

不知道是不是回忆的泡沫让我美化了过去,但我觉得十几年前大家都很简单,和和气气像过节一样就挺好。

这是互联网的问题,还是别的问题?

最后想起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洞穴里的人看着墙上火光映照的影子,却觉得那就是现实。真正的现实放在面前,却觉得是蛊惑的骗术。

而火光摇曳,忽明忽暗,照得他们的心绪高高低低,时而痛苦,时而激昂,时而悲愤,时而豪情万丈。只要那火还未直接灼伤他们的皮肤,饥也罢寒也罢,站也罢跪也罢。这些就都比不上墙上的火光。

来源:看理想精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