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了!《漂白》豆瓣6分一点都不冤!

360影视 2025-01-24 06:36 2

摘要:这个数字与开播即破万的好口碑形成强烈反差,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标榜“现实题材突破”的爱奇艺迷雾剧场脸上。

《漂白》开播五天,豆瓣开分6.0。

这个数字与开播即破万的好口碑形成强烈反差,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标榜“现实题材突破”的爱奇艺迷雾剧场脸上。

有网友说:“敢拍大尺度案件就该鼓励!”

更多人则认为:“消费苦难的剧,6分都算宽容。”

首先从立意来说,同出自爱奇艺迷雾剧场,《沉默的真相》豆瓣评分9.1,意在推动司法讨论。

《隐秘的角落》豆瓣评分8.9,意在引发教育反思。

而《漂白》豆瓣评分6.0,带来的却是催生犯罪打卡地,短期流量暴涨,但现在剧播品牌已开始撤离,品牌方的嗅觉是最敏锐的。

从开播起的常驻热搜到现在的媒体下场批评,《漂白》到底做错了什么?

从那些愤怒的评论里,我们不难看出端倪。

有被刺痛的法医写下千字勘误;

有受害者家属质问“伤口撒盐的勇气从何而来”。

更多普通观众在问:“我们为什么要看这样的‘真实’?”

这种愤怒绝非偶然。

当剧中警察对着高度腐败的尸体说“死亡时间三天内”,当凶手像超级反派在监控下炫技杀人,所谓“改编自真实案件”成了最讽刺的注脚。

导演在采访中强调:“我们请了三位刑侦顾问。”

但现实是,法医群体在知乎发起“《漂白》找茬大赛”,列出132处专业错误。

某省厅老法医指出:“剧中打开腹腔不戴手套的操作,能让真凶的DNA证据全报废。”

更荒诞的是,这些错误成了流量密码。

短视频博主们把法医纠错片段配上鬼畜音乐,播放量轻松破百万。

更让人气愤的是,在哈尔滨当年案发的平房早被拆除,如今却被网红主播占领。

他们模仿剧中“肉联厂F4”摆拍,身后墙上还残留着警方封条。

这种撕裂感贯穿全剧:一边用纪录片式的字幕标注“本剧力求真实”,一边让凶手在海边摆出模特般的忧郁侧脸。

一边声称“警示犯罪危害”,一边把碎尸过程拍得像美食节目刀工展示。

当暴力被包装成美学,当痛苦被转化为流量,真正的罪与罚早已被消解。

当导演用韦斯·安德森式的对称构图拍摄碎尸现场,当血腥镜头被配上赛博朋克滤镜在短视频平台传播,所谓的“人性探讨”早已异化为视觉奇观的狂欢。

编剧圈流传着一个黑色幽默:现在的悬疑剧要想过平台立项会,得先交一份“暴力KPI计划书”。

一位匿名编剧透露,《漂白》剧本曾因“犯罪过程不够详细”被打回三次,最终肢解镜头从3处增加到17处。

这个世界终究癫了。

一组数据则让我们看到了更可怕的现象:每当出现血腥镜头,观众留存率就飙升60%以上。

一位UP主把碎尸片段配上《欢乐颂》交响乐,弹幕刷满“优雅永不过时”;抖音的“#碎尸美学”话题下,年轻女孩们化着丧尸妆对口型:“哥哥的刀法好整齐”。

B站“碎尸混剪大赛”参赛视频破万,最高播放量620万。

当暴力被解构为娱乐符号,当痛苦被异化为流量密码,那个在采访中哽咽着说“剧组从没联系过我们”的受害者家属,反而成了这场狂欢里“不合时宜”的存在。

有人为《漂白》喊冤:“总比无脑甜宠剧有意义。”

当迷雾剧场用《沉默的真相》立起9分标杆时,就该知道观众对现实题材的期待,绝不是靠血浆和热搜堆砌的伪深刻。

在豆瓣热评中,一条被折叠的评论获得高赞:“感谢《漂白》让我明白,好剧的标准不在尺度,而在对生命的敬畏。”

这或许才是6分上热搜的真正价值:它宣告着观众对“苦难经济学”“暴力即深度””人血馒头“的集体抵制。

当《漂白》制片人在庆功宴上开启香槟时,杨树彬案真实受害者的墓碑正被游客拍照打卡。

这部剧集的所谓"成功",恰如剧中罪犯的漂白身份——用艺术之名,行罪恶之实。

当影视创作沦为暴力经济学的人血馒头,我们不得不问:迷雾剧场终将驱散的,究竟是罪恶的阴影,还是人性最后的良知?

下一次,若仍有剧组想用“真实案件”当噱头,请先摸摸良心——它是否配得上那些在寒夜里守望真相的人?

来源:夏文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