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暴露前“预防针”来了,如何更好“防”住HIV感染|名医说

360影视 2025-01-24 22:08 2

摘要:艾滋病是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4—2030 年)》指出,我国艾滋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影响流行的社会因素复杂交织,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感染率高,异性传播感染人数多、隐蔽性强、预防难度大,防治任务十分艰巨。《规划》同时提出,

(长效暴露前“预防针”来了,如何更好“防”住HIV感染|名医说,时长共6分10秒)

长效暴露前“预防针”来了,如何更好“防”住HIV感染

艾滋病是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4—2030 年)》指出,我国艾滋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影响流行的社会因素复杂交织,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感染率高,异性传播感染人数多、隐蔽性强、预防难度大,防治任务十分艰巨。《规划》同时提出,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分类指导,到2030年,全人群感染率控制在0.2%以下。

近日,我国首个长效暴露前预防方案获批上市。如何筑好HIV感染的“防线”?南方日报、南方+《名医说》栏目邀请中国性病艾滋病协会艾滋病药物预防与阻断专委会主任委员、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艾滋病医学中心首席专家王辉教授,详解其中关键。

目前,我国艾滋病预防策略主要分为行为干预和生物医学干预两类。其中,行为干预措施包括伴侣教育、针具交换、推广安全套使用等,生物医学干预措施则涵盖了性病治疗、母婴阻断、治疗即预防(TasP)、暴露前预防(PrEP)和暴露后预防(PEP)等。

王辉教授介绍,“公众对暴露后预防有一定了解,但对于暴露前预防的知晓率比较低,甚至一些基层医疗机构或非感染科医生对此也知之不多。”

“对于高风险人群来说,‘常在河边走’,暴露前预防相当于提前穿上‘鞋套’防止‘湿鞋’,通过药物让体内形成一个‘盔甲’,防止病毒侵入体内。”王辉教授解释。

相关指南建议,一年内使用暴露后预防大于2次,或持续存在HIV暴露风险的人群建议使用暴露前预防。

暴露前预防有多种给药方式,其中口服药方案就有两种,一种是每日服药模式,在服用药物7天后体内会形成保护屏障,另一种是“211”模式,即在高危行为发生前24小时加倍服用药物,暴露事件发生后紧接着继续服药2天。但口服药模式依从性和坚持率较低,存在顾虑不良反应、漏服药物、用药耻感担心被“污名化”等问题。深圳一项研究也发现,相对于未做暴露前、后预防的风险群体,不规则用药组HIV感染率更高,说明暴露前后预防用药规范化问题后果严峻。

2025年1月10日,我国首个HIV长效暴露前预防方案正式上市,为预防HIV增加了重要的创新手段。研究显示,相较于TDF/FTC口服方案,长效方案在顺性别男性和跨性别女性中,HIV-1新发感染人数降低3倍以上,在顺性别女性中,HIV-1新发感染人数降低12倍,均达到优效的结果。

王辉教授介绍,长效暴露前预防制剂,目前已经上市的有2个月一针,将有效解决或减少当前口服方案带来的用药疲劳、漏服误服、隐私泄漏、及改变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提升依从性与生活质量,减少传播HIV风险。

针对艾滋病预防难点,王辉教授坦言,目前对于目标人群的触达仍然不够,“比如男同人群不愿意去医疗机构做暴露前预防,担心被同伴看到误认为是感染者,未来这些希望使用PrEP的人群药物的可及性流程如何优化值得探讨。”

王辉教授强调,当前应加强HIV预防教育的普及和深化,“对于性活跃人群来说,都需要知晓HIV预防知识和方法”。同时,也需要加强医生教育,逐步实现不仅是感染科医生,包括皮肤性病科以及其他相关科室的医生,都应当具备关于HIV暴露前后预防的相关知识。

“终结艾滋” 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联防共治。王辉教授最后指出,临床医疗机构、疾控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企业等多方力量,在当下复杂的防治形势中,均肩负着重要使命。期待各方力量广泛参与,通过加强信息共享、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共同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艾滋病防治体系,为实现“终结艾滋”的宏伟目标贡献各自的力量。

南方+记者 严慧芳

【作者】 严慧芳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