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个商业观察者,我见过不少投资理财方法,也亲眼看到这两年身边朋友是怎么消费降级的。但直到最近听到我一个朋友的事迹,我才知道什么叫“魔幻省钱”。
作为一个商业观察者,我见过不少投资理财方法,也亲眼看到这两年身边朋友是怎么消费降级的。但直到最近听到我一个朋友的事迹,我才知道什么叫“魔幻省钱”。
事情是这样的。这位朋友骑着自己的电驴出外勤,回公司后,他把这趟外勤的耗电量按自家电费比例折算,提交了报销申请。他老板批了,几天后卡里到账——几毛几分钱。
这位朋友并不缺钱,但他也不为省这几毛钱感到羞耻,或是担心老板觉得他抠。当我还在寻思几毛钱和面子到底哪个更重要时,我发现,原来现在很多年轻人早就去除了省钱的耻感,甚至为了省钱彻底改造了自己的生活。
尤其是近两年,“省钱博主”已经成了自媒体最热闹的赛道之一。
初入社会,月薪4000的毕业生,决定戒掉外卖和奶茶,每天只花不到10块钱自己做饭;消费降级的中产,决定过上“低物欲”的“断舍离”生活,身边的每一件物品都要遵循长期主义原则,一用就是好几年;还有博主坚持每天上数十个平台签到,分别可以领几分钱福利,目前累计已经赚了几千块钱……
极致省钱和薅羊毛似乎成了一件比消费正义百倍的事。即使是不缺钱的年轻人,也开始在省钱上“反向攀比”,省钱方式也逐渐魔幻起来。我也发现,有一大部分关于省钱的自媒体,明显是为了涨粉而扮演省钱,更像是一种“没苦硬吃”。
人们追求性价比,是为了以更低的成本维持生活品质。极致到魔幻的省钱方式,真的有意义吗?
为了找到真正的答案,我和三位过着极致省钱生活的朋友聊了聊。
往下读他们的故事,你可能也会觉得有些魔幻。他们有的在澳洲留学一学年,生活费只花了一万块人民币;有的沉迷省钱难以自拔,为了省钱倒贴大量时间和钱;有的,仅仅靠省钱,抠出了一套房。
省钱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让他们乐在其中。但也有的人也发现,自己深陷“省钱怪圈”无法抽身。和钱一起省掉的,是消费欲、幸福感,还有一部分自我。
在澳洲9个月花1万,还有预算旅游?
2024年,早早在墨尔本度过了一个学年,一共将近9个月。除去房租和学费,她的生活费共花了不到1万元。注意,我说的是人民币。
刚听到这个事迹时,我简直无法置信。1万块钱,均摊到每个月是1100块人民币,240刀澳元;均摊到每天,是37块人民币,8刀。如果1100块可以在墨尔本生活一个月,那住在上海的我,每月没下过1000块的外卖账单算什么……
但听完早早的讲述,我才知道,这不是“没钱硬要留学”的“穷鬼文学”,也不是B站上那些用穷游换自由的“流浪文学”。早早的故事,是一个用自我突破去主动对抗未来风险的故事。
早早家里的经济条件本是宽裕的,这也是为什么她会选择留学。然而在确定留学去向后,家人突发严重的精神疾病。家里出现经济危机,未来的经济保障也变得不确定。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也为了提前适应拮据生活,早早定下了1万元生活费留学一年的挑战目标。
平均到每周,早早可以花56刀。她决定控制在50刀以内,剩余的6刀或更多,攒起来以备不时之需。除此之外,勤工俭学的工资收入,并不算在挑战之内,早早选择把他们存起来。
在她的住所附近,一杯奶茶是7刀,去饭店点一份便宜点的牛肉饭是15刀,做一次美甲是110刀。过去看似平平无奇的消费,如今都显得有些奢侈。
早早意识到,自己做饭,不仅是省钱方式,更是低消费人群的生存必备技能。
当地的菜市场“维妈”展示了墨尔本“包容性”。这里有卖1.99刀10斤的土豆、2刀一盒的水果、1刀一大包的蔬菜。除此之外,早早学校有食物补助活动,每一个月左右可以领一次,能免费领到不少新鲜蔬果和冷冻便当。所以哪怕不刻意节省,每周买菜的开支也不会超出50刀的预算。刚到墨尔本时只会下挂面的她,一学年下来,已经把自己练成了室友的私厨。
早早在学校领到的免费补助蔬果,有黄瓜、胡萝卜、香蕉等
早早总结自己的省钱技巧,最重要的两点,一是低物欲,减少非生存必需的消费,比如减少做饭以外的消费。二是在小红书高强度冲浪,实时获取网友分享的各种薅羊毛技巧,比如超市实时折扣,各种APP和网站的教育优惠、新用户优惠、学校的助学金等等。虽然都是小钱,但相对于每周50刀的预算而言,日积月累也可以省下不小的开支。
小红书上,有网友每周更新澳大利亚当地超市的打折信息
省钱,给早早换来了一定的自由。省下来的预算,让早早能够体验更丰富的生活。早早靠它们去了澳大利亚的悉尼和湖口镇旅游。
当挑战胜利在即,难度却陡然升级。学年的最后一周,由于房租到期,早早成了名副其实的homeless(无家可归的人)。预算只剩不到200刀,住不起酒店,于是她开启了一周的“流浪生活”。
这一周里,她靠学校补助的食物饱腹,或是找十几刀就能吃饱的便宜饭店。到了晚上,她去可以通宵的自习室睡觉。有热心网友告诉她,她们学校有可以洗澡的休息室。这样一来,她的安全也更有保障一些。
早早把自己的经历网上,做成“homeless教程”,以亲身经历示范如何在没有住所的情况下独立生存。有不少当地的留学生伸出援手,让她来自己家蹭吃蹭住。早早拒绝了。对她来说,这不是一种“没苦硬吃”,而是知道往后这种“苦”说不定会卷土重来,她要提前适应。而且,成功省钱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转移了她对痛苦的注意力,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家庭变故带来的压力。
眼前的生活已经像是“绝地求生”,但早早做好了更坏的打算。“比起homeless教程,我更想做一个哪怕到了破产断供、连房租都付不起的地步,也不至于乱了阵脚、还能独立节俭地活下去的教程。”
早早发现,当她分享自己的经历,不少网友都表示自己也想按照她的方式出国留学。早早不建议大家盲目学习,还是要以安全为主;但如果有人像她一样在留学时面临家里断供,或是普通家庭出身,那么这不失为一条出路。
下一学年,早早准备开启“负债留学”挑战。这样看来,一万块留学一年的难度,也仅仅是入门级。
为了省几块钱停车费绕路几公里,值吗?
阿雨的收入状态,几乎是早早的反面——她工作稳定、月入过万、不到30岁靠自己买了车、账上还有20多万存款。
但阿雨是周围人当中最省钱的一个。她省钱,不是为了存钱,也不是为了对抗未知的风险,就是单纯的“抠”。
在大多数的语境里,“抠”是一个负面字眼,被评价抠门的人往往被疏远、不被理解。阿雨原先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抠门”。直到她发现自己一花钱就焦虑时,她才明白,抠门,就是对花钱的恐惧。
花二十多万买了车,但因为舍不得几块钱停车费,不断绕圈找免费停车位;点奶茶之前一定要上所有平台搜券比价,奶茶拿到手,二十分钟过去了。这些都是阿雨的日常。
在阿雨的观念里,这都是合理行为。她认为消费的第一要义是极致性价比、不花冤枉钱。一旦价格超出她预期,她就觉得自己是被“宰”了,于是穷尽一切办法找到平替。为了不做冤大头,阿雨往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我看过不少极致省钱最后反而倒贴钱的段子,有的人一笑而过,有的人为此心态崩塌。
比如为了省钱穷游,订凌晨的机票,结果起晚误机,折进去一千多块的机票钱。这是典型的,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省钱”,最后又不得不花更多钱换时间。
再比如点外卖时图便宜选择拼好饭,拿到手后难以下咽,又点了一份普通外卖等等。这则是牺牲自己的体验来省钱,又花更多钱赎回体验。而且很多人追求的不一定真的是省钱,而是成功省下多少钱的成就感。
阿雨没倒贴过什么大钱,但代入那个误机的案例,她觉得自己一定会崩溃。平时对小钱都时刻紧绷,她无法接受几千块钱因为自己的失误瞬间就流失了。现在的阿雨就像一根为了省钱而绷紧的弦,一旦有自己计划以外的钱因为“失误”花出去,她就会陷入自责和焦虑中。
阿雨开始觉察到不对,是和朋友吵了无数次架之后。每当和朋友准备一起买什么东西,阿雨却要在先比价半天,于是朋友也没了兴致。朋友多次和阿雨沟通这个问题,阿雨才慢慢了解到:自己的消费习惯折磨了别人、也折腾着自己。只是,在“省钱”这件大事面前,她都把那些对他人和自己的折腾,都忽略不计了。
人的时间、精力,也是“钱”的一种;溢价,可以换来高效和闲适。阿雨正在费劲理解这个道理。
意识到自己的“花钱恐惧症”,但阿雨做不到马上改变自己的习惯,于是有了自我厌恶的情绪。身边有人建议她去看心理医生,但她觉得,“不值”。
省出一套房的夫妻,意外躲过中年危机
最近,张晓和丈夫终于全款买下160万元的房子。这是他们抠搜多年的成果。
几年前创业失败后,张晓回到了职场上班。那个时候,人们信奉“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于是去学习各种投资理财方法。张晓不再相信这套理论,她也亲身验证了:不仅小钱可以省出来,大钱也可以。买房的160万,就是她和丈夫一路省下来的。
夫妻俩年收入30万,每年可以存下20万。每个月,他们留出生活开支,省下的都存起来,不透支。这种节俭的生活,并没有让他们陷入自我厌恶的“省钱怪圈”,而是坚持了8年。
社媒上泛滥的薅羊毛攻略往往让人不停地冲动消费。阿雨发现,往往自己以为省钱了,实际上花了很多真实需求之外的钱,还搭进去不少时间和精力。而张晓的做法,是生活得简单一点,除了当下的生活所需之外,减少不必要的消费。比如,减少刷短视频和网购平台的时间,就不那么容易陷入消费主义的套路中。
张晓也发现,这样生活下来,日常也变得更加高效。创业时,张晓总在期盼未来不确定的回报。而现在,当她习惯了纯粹而节俭的生活方式后,她感到更加安心,对未来也更有信心了。
这种信心,在当下对张晓这样的普通中年人来说尤为可贵。近两年,张晓看着身边的朋友,有的降薪,有的还不起贷款,养娃的家庭更是难上加难。
而工作还算稳定、一早就拒绝了透支和杠杆的张晓,看着存款数额一点点上涨、离买房的目标也越来越近。逐渐垒高的底气和信心,终于在签下合同的一刻,全部释放。
结语
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脑海里很多次闪过一句话:“金钱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不能住在桥上”。
这是《货币哲学》作者齐美尔的话。几天前的年终大会上,我的朋友李雨白,一个在播客里教听友投资理财的媒体人,把它作为演讲的结尾。我想,花钱也好、省钱也好,它们的终点,都应该是让一个人更好地生活。
大学生早早,通过极致的省钱,让自己在求学路上生存下来,也生存得更好,还给自己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留下了更多保障;
陷入省钱怪圈的青年阿雨,已经忘记自己最初是为了什么省钱。但她开始明白,一味的省钱不再是她想要的,她开始了一场消费心理与习惯的重建;
省出一套房的张晓,还沉浸在完成人生小目标的喜悦中。中年的她,感到过去几十年的追逐和狂奔,在此时终于可以暂时歇息。
所以,朋友们,希望你们也能在理财的路上,记得来时的路,也坚定不移地,前往属于自己的最终价值。
内容作者:小小
编辑:郑晶敏
来源:进击的沈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