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成绩优秀并最终考取985或者211高等学府算成功?还是孩子自信、自立,情商在线,面对自己的人生泰然自若,落落大方?
何为成功的家庭教育?
孩子成绩优秀并最终考取985或者211高等学府算成功?还是孩子自信、自立,情商在线,面对自己的人生泰然自若,落落大方?
对于属于普通人行列的大多数的我们来说,后者是你没得选的选择。
嘿,大家好,我是Jeffrey.
对于权威的服从甚至是盲从,似乎是一个铁律。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曾经针对服从权威的主题,做过一个非常知名的实验,它揭示了人们在权威压力下可能会做出违背自己良知和意愿的行为。
实验当中,提前邀请了一名演员扮演学生,并提前告知这名演员需要配合的工作内容。然后又招募了一批社会人员,充当老师,由老师对学生进行记忆检测。
实验的内容大概如下:学生答错问题,扮演老师的人员就要对他进行电击,而且错误答案的数量越多,电击的强度就要随之增加。过程当中,扮演学生的演员要假装惨叫(实际上电击不存在)。
当那些扮演老师的人表现出犹豫时,一位穿着白大褂的权威人物就会不断对他们施加压力,发出指令,要求他们实验继续。
令人震惊的是,尽管许多参与者表现出明显的紧张和不安,大多数参与者(约65%)仍然遵从权威人物的指示,将电击强度提高到最高级别(450伏特),罔顾醒目位置张贴的可能造成危险和伤害的警示。
这个实验说明了,对于权威的服从几乎是多数人下意识的选择,换句话说,权威的要求命令无可挑剔,不可违背。
相信所有家长内心里面都有答案,如果按照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作为判断标准,我敢说,能够合格的老师,不足一半。
尤其在当下,教育内卷已经卷到无法再卷的前提下,成绩成为很多老师眼中判断一个孩子有没有前途的唯一标准,在这样的前提下,那些“无可救药”的孩子,显然已经失去了“教育”的价值。
其实我想说,出现这样的问题,有老师的责任,但是又不全是老师的责任,只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幸福与不幸。
如果按照投入产出比来比对,精力投放给中上层学生所产生的效益,当然要远远大于投放在所谓“差生”身上所产生的效益。
在当下,以升学率为唯一指标,评判一个老师能力大小的时代,你不这样做你才是另类,别人会说你傻,说来说去,大家就只能低头认同。
所以,真正能够评判一个孩子到底是前途无量,还是无可救药的标准,如果还是交由学校和老师去主宰,那么我们的家长真的就成为了孩子堕落的帮凶。因为你才是孩子最后的那根救命稻草。
这个问题不要去问老师,应试教育体制下(尽管很多地方都在谈所谓的教育改革),很少有老师会针对成绩差的孩子单独做“诊断”,能够分析孩子在哪方面有天赋?未来会在哪个方向上有着无限潜能?
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家长自己,因为从孩子呱呱坠地,到孩子日常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志向理想,似乎能够全盘知晓的也就只有父母。
如果您依然觉得只有考上好大学,才能成就好人生的话,不妨看看下面几个草根逆袭者的例子:
①姜雨荷:初始学历—初中。
在世界技能大赛的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中荣获金牌,打破了中国在该项目中的金牌荒。现在已经是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最年轻的教授。
②田素坤:初始学历—职业高中。
2013年,田素坤进入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并在国内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了5篇论文。2016年,他进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20年开始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被聘为副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
③周信静:初始学历——职业高中。
职高:2009年-2012年,在温州市龙湾区职业技术学校学习。
专科:2012年-2015年,在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习。
本科:2015年-2017年,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习。
硕士:2017年-2020年,在浙江大学学习。
博士:2020年至今,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
④高会军:初始学历—中专。
中专:陕西第一工业学校(现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本科:通过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本科学历。
硕士:在沈阳工业大学攻读并获得硕士学位。
博士: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
博士后: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进行。
在当下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硕士毕业一样可以送外卖,高中毕业一样可以做直播;博士毕业一样可以卖猪肉,中专毕业一样可以搞创业。
学历固然重要,但是谁又能否认能力与自信更加重要呢?时势造英雄,这无疑是一个对所有人来说都无比公平的时代。
或许有人会说,他们都是偶然,那我想说,在所有成功的人当中,又有几个会理所应当的认为自己的成功就是必然呢?
教育是一个综合体系,是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内的综合体。
三者当中,唯一贯穿始终的就是家庭教育,而学校教育不管时间多长,都只是一个“过客”,只要你离开了学校,老师对你就不再有任何的义务与责任,
而家庭教育不同,不管是你在学校出了问题,还是踏入社会出了问题,学校要找家长,社会也要回归到家庭。
所以,作为见证并引领孩子一生成长的父母,我们始终无法置身事外。
正因为如此,在面对学校教育的时候,作为父母必须要有自己的主见,我们要清楚学校判断孩子的标准是什么?抛开学校标准,我们的孩子拥有哪些优势?
举一个例子,孩子在学校打架,然后学校老师通知你了,孩子放学回家后,你会怎么做?
方式一:二话不说,打骂二重奏,让他知道知道打架的下场;
方式二:不打不骂,但是要求他写保证书,并且第二天要跟老师和同学公开道歉;
方式三:回到家心平气和,跟孩子交流了解打架详细经过,重点了解孩子打架的原因,过往有无类似行为?是因为对方的过错还是自己的过错?如果是对方的过错,是对方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举?如果是自己的过错,到底是何原因,有没有避免的可能?之后根据不同情况,跟老师进行详细沟通和进一步交流。
你会选择哪种方式?很不幸,现实当中选择前两种的不在少数,究其根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面子问题,是觉得教训了孩子就是给了老师面子,或者说盲从了老师的权威,认为老师既然给自己通报了孩子打架,那就一定是孩子有问题。
但是关键在于,老师到底有没有调查,即使是调查了,对方的孩子有没有在撒谎,我们都没有搞清楚,就开始把火撒到自己孩子身上,这种往伤口上撒盐的行为,不是助纣为虐又是啥?
我们当然要尊重学校,尊重老师,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到底要不要尊重孩子?或者说孩子需不需要尊重?如果尊重也成为了一部分人的特权,无异于一个喝醉了的苗木专家告诉你要用100度的热水浇树,树才能生长的更好,你去服从照做一样可笑。
写在最后教育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即使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也会因为个体的差异而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
正因为如此,不管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存在太多的未知数,作为家长,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具备足够的灵活性。
要做好这个中间人的角色,既不能对孩子没有原则的放纵迁就,也不能一味盲从外界对于孩子的评判与定义。
记住,面对学校教育,客观、中立、审慎、克制、有理、有据、有效才是王道。
来源:葛老师教育新智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