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电车=慢性自杀?辐射真相曝光!致癌传言竟颠倒黑白?

360影视 2025-01-25 01:19 2

摘要: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件事:有个网约车司机,因为长时间开电动汽车,出现头晕、掉腿毛的情况,他怀疑这是辐射致癌的前兆。

开电车等于慢性自杀?辐射真相到底是什么!致癌传言是真的吗?

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件事:有个网约车司机,因为长时间开电动汽车,出现头晕、掉腿毛的情况,他怀疑这是辐射致癌的前兆。

电动汽车现在越来越常见,难道它真成了“腿毛杀手”?实际真是这样吗?

要是开车会掉腿毛,那经常打车、坐车的人,还有路过电动车的行人,不也会受影响?

因为担心人身安全,我查了好多文献和视频。可说法不一样,有人说电动汽车没辐射,有人说辐射会致癌!

大家各有各的道理,不如直接做个测试,亲眼看看电动汽车到底有没有辐射,这些辐射对身体有啥伤害,会不会致癌。

这次我们找来了常见的“电磁辐射检测仪”,还租了三款马路上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车,其中两款是电动车,一款是燃油车当对照。

实验开始!

我们把电磁辐射检测仪放在前机盖、车侧、车顶、充电口盖、车尾、车尾主副驾地板以及中控台这8个重要位置,让车辆处于P挡上电或者着车的状态。

我们设计了三个场景:

第一个,模拟日常坐在车里,分别是开空调、开音响,还有空调和音响同时开这三种情况;

第二个,模拟充电时坐在车里,保证电量在20% - 80%之间,再重复静态测试;

第三个,模拟日常开车,分别测试空调音响同时开和都不开,还有匀速80KPH、加速60 - 80KPH这两种状态。

对3辆车进行了50个项目、长达8小时的测试,结果让人很意外!

“电动汽车辐射大”这个传言和实际测试结果相反吗?看看最终结果:

首先,电动车确实有辐射,EU5在空调状态下辐射值最大,达到5.7微特斯拉。

其次,驾驶状态会影响两款电动车的辐射值。

但最让人想不到的是燃油车,它的辐射来源有14处,比电动汽车多多了!

测试数据显示,所有测试结果都在20微特斯拉以内,这还没我办公的地方辐射大呢 。

看到这儿,大家可能稍微放心点了。

但新问题又来了:汽车的辐射是怎么产生的?这么低的辐射会不会致癌?燃油车辐射源比电动车多,这又怎么解释?

为了找到答案,我们得先弄清楚辐射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里,辐射到处都有,因为所有东西都有辐射。

从原子弹爆炸,到晒太阳、看手机,再到Wi-Fi、微波炉这些家用电器,都有辐射。就连吃根香蕉,香蕉也有辐射,我们一直处在辐射里,自己却不知道 。

不过,这些辐射可不一样!

辐射本质是能量的一种传播形式,但它会根据能量大小分成不同类型,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先说说电离辐射,家里有原子弹的朋友应该知道(开个玩笑,一般人家里没有原子弹 ),像核爆炸、X光、CT这些都有电离辐射,它有杀伤力,看到下面这个标识,就要小心啦。

要是摄入太多,真的会致癌,甚至会致命。

非电离辐射就更常见了,手机信号、Wi-Fi信号、无线广播,还有电动汽车的电机电池工作时产生的,都是非电离辐射,它无处不在。

那汽车的非电离辐射会致癌吗?

我专门看了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指南,致癌物分为4个等级,1类最容易致癌的是烟、酒、槟榔,非电离辐射属于2B级“可能为致癌物”,还没油炸食品危险大。

另外,我还看了很多论文资料,都没有足够证据证明电动汽车的电磁辐射(非电离辐射)会致癌。

不仅如此,从能量角度看,根据高中学过的电磁波能量公式,波长越长频率越低,能量就越小。

电动汽车产生的辐射波长在这一堆,能量比阳光低很多,远远达不到会致癌的电离辐射。

那汽车的辐射就绝对安全吗?

这可不一定!俗话说,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辐射安不安全,不光和能量有关,剂量也很重要。

辐射能量会根据波长和频率变化,所以不同频段标准不一样,不是固定数值,我们还得进一步了解剂量问题。

上面这张图,是国标公众暴露限值。生活里的地铁、信号基站、家用电器等,都要按照这个标准。数值越低,要求越严格。

下面这张是汽车的标准。

(因为汽车标准没有针对人体暴露设定限值,这个对比只是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理解)

一对比换算就会发现,汽车的标准更严格。

这下能得出一个结论:汽车的辐射水平比日常环境低很多,大家可以再放心一点了。

但还是没法解释测试结果,为什么燃油车比电动车辐射大?

为了弄清楚,我专门去了吉林长春的红旗汽车。

他们能提供燃油和纯电两种动力形式的车,还有先进的EMC电磁兼容实验室,执行的电磁辐射防护标准更严格。

先说说燃油车,它的发动机,尤其是点火系统,工作的时候会产生比较强的电磁辐射。

但有点奇怪的是,电动汽车的辐射主要在电驱、电源转换器等高压零件上,按道理,电动汽车的辐射源应该更多才对!

确实是这样,不过工程师们早就想到这个问题了。

实际上,电动汽车用了很多电磁干扰抑制技术,才让电磁辐射水平比较低。

既然电磁辐射更强,就要做好更严密的防护措施,所以最终检测到的辐射源更少。

不过,这只是抑制了对外部的影响,对于车内设备之间相互协作产生的干扰,又该怎么避免呢?

因为车内电磁干扰,ABS防抱死系统失效,安全气囊在生产线上被引爆,这些情况不是第一次发生。

现在车里装的冰箱、彩电等电子设备越来越多,难道不会更容易互相干扰吗?

红旗的工程师给我解答了。

尤其是传感器这类低压设备,最容易受干扰,所以汽车本身的抗干扰能力很重要。

比如说,在嘈杂的菜市场,国家标准是30V/m,就像要求你戴一个耳塞。

但大多数车企会提高标准,像红旗的标准达到140V/m,就像要求你戴两三个耳塞,这样就能解决问题。

不过我还有个疑问,就算抗干扰水平达到140V/m这么高,但要是遇到外部更强的磁场影响,比如地球磁暴,会不会导致汽车失控?

确实会有影响:以前就出现过车辆乱码、充电异常,严重的话还会动力衰减甚至失控。

1989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就因为地球强磁暴产生电磁干扰,城市电网受到严重冲击,供电系统瘫痪,600多万人在没电的寒冬里度过。

这话听得我后背发凉,不过大家不用太担心。工程师说,电动车也不是完全没办法。

因为蓄电池和动力电池本身就是大电压大电流的容器设备,可以吸收干扰,所以地球磁暴不会让车完全失去动力那么夸张。

为了进一步加强防护,工程师们会对核心部件用“分仓隔扰”技术。

简单说,就是在关键部件上加上金属护板,既能防止部件向外产生干扰,又能挡住外部电磁干扰。

这就像大家在电梯轿厢里手机没信号,因为金属板会挡住电磁波传播。

在红旗EMC电磁兼容实验室参观的这一天,看到了各种频段的发射和接收装置,听说一个探头就好几十万。

我们会发现,电磁安全不仅是能看到的实验,更是一场看不见的较量。

每家车企都有一群专业的人在背后默默努力,保证车辆在复杂环境里也能稳定运行。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动汽车带着人们对未来的期待,也有一些未知的担忧。

视频开头出租车司机的疑惑,代表了很多人对新技术的担心,关于辐射的讨论,可能只是这些担忧里的一小部分。

从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到X光、CT扫描、核能的开发应用,微波炉的普及、通信基站、放射治疗等等。

每个时代技术有突破的时候,都会经历从恐慌、质疑,到理解、接受的过程。

只有深入了解技术背后的原理,才能真正打破谣言,理解比恐惧更有用,探索比退缩更有意义。

如果你对汽车或者出行生活有更多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会带大家继续探索。别忘了点赞转发支持一下,咱们下期再见!

来源:不懂车的说车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