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肉被列为致癌物,经常吃牛肉、猪肉会患癌?告诉你真相

360影视 2025-01-25 11:44 2

摘要: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类健康传闻漫天飞舞,每一条都似乎关系着我们的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其中,“红肉致癌” 这一说法可谓是掀起了轩然大波,让不少爱吃牛肉、猪肉的朋友陷入了纠结与迷茫。今天,咱就来把这件事彻彻底底地讲清楚,让大家吃得明白,吃得安心。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类健康传闻漫天飞舞,每一条都似乎关系着我们的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其中,“红肉致癌” 这一说法可谓是掀起了轩然大波,让不少爱吃牛肉、猪肉的朋友陷入了纠结与迷茫。今天,咱就来把这件事彻彻底底地讲清楚,让大家吃得明白,吃得安心。


近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的增长趋势实在让人揪心。从 2000 - 2016 年,甲状腺癌、直肠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等肿瘤的发病数字一路飙升。就拿 2016 年来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约 406.4 万例,新发癌症死亡病例达 241.35 万例。换算一下,平均每天有一万多人被诊断为新发癌症,每分钟差不多就有 7 人确诊,一个小时内,464 人成为新病患,同时 276 人因癌症离世。这么庞大的数字,任谁看了心里都得 “咯噔” 一下。

在众多可能诱发癌症的因素里,饮食占据了重要位置。而肉,作为中国人餐桌上的常客,自然而然地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有一种声音甚嚣尘上:中国癌症这么多,就是吃肉吃出来的。乍一听,还真让人心里犯嘀咕。毕竟,中国的肉类消耗量确实不容小觑,经合组织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消耗的肉占全球的 28%,全球一半的猪肉都被咱中国人吃了。2020 年,中国人均肉类消耗量为 44.4 千克,而且预计到 2028 年,这个数字还会攀升至 49 千克。

这里面争议最大的,当属红肉。像猪、牛、羊这些我们日常频繁接触的肉类,因为富含血红素铁,肉质呈现出红色,所以被叫做红肉。世界卫生组织把红肉列为 2A 致癌物,这可不得了,消息一出,爱吃红肉的人都慌了神。不少人心里直打鼓:难道以后都不能愉快地吃牛肉、猪肉了?

2022 年 2 月,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BMC》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他们分析了 2006 - 2010 年间英国生物样本的大数据,发现每周吃 5 次或更少的肉,能降低癌症风险的总体水平。这一研究结果,似乎更加坐实了癌症风险和红肉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但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咱可不能被这些表面信息牵着鼻子走。要知道,2A 致癌物的致癌性目前还存在很大争议。虽然在动物实验中,有实实在在的证据表明红肉可能存在致癌风险,但人体实验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去证实。就好比在实验室里,小白鼠吃了大量红肉后出现了一些健康问题,但人和小白鼠的生理结构、代谢方式有很大差异,不能简单地把小白鼠身上的实验结果直接套用到人身上。

而且,红肉也不是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它富含铁元素,是人体不可或缺的重要营养来源。对于老年群体而言,适量摄入红肉更是益处多多。每天吃点红肉,不仅能满足营养需求,还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让老年人的骨头更硬朗;保持肌肉活性,使他们行动更自如;甚至还能延缓大脑衰老,让思维更清晰。所以说,肉还是得吃,关键在于怎么吃。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膳食指南的推荐,再结合自身的身体状况,好好权衡饮食。按照膳食指南的建议,每天应该摄入 120 - 200 克动物性食物,而且每周至少要吃 2 次水产品。

面对琳琅满目的肉类,不少人在挑选时犯了难:鸡肉、猪肉、羊肉、牛肉,到底选哪种好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的主任医师于康给我们提供了专业的见解。

从蛋白质含量来看,牛肉堪称 “佼佼者”,蛋白质含量高达 20.8%。想象一下,一块鲜嫩的牛排,在滋滋作响的铁板上慢慢煎熟,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咬上一口,满满的蛋白质在舌尖上 “绽放”,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紧随其后的是猪肉和鸡肉,蛋白质含量都在 20.6% 左右。而羊肉的蛋白质含量为 20.3% ,虽然稍逊一筹,但也不容小觑。当你在寒冷的冬天,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不仅能暖身,还能补充丰富的蛋白质。

再看看脂肪含量,猪肉以 7.1% 的占比位居榜首。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吃猪肉会感觉有点油腻。特别是五花肉,一层肥一层瘦,虽然吃起来香,但脂肪含量确实不低。羊肉的脂肪含量为 6.8%,牛肉是 4.6%,鸡肉则相对较低,只有 4.3%。对于那些正在减肥或者关注心血管健康的人来说,脂肪含量可是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除了蛋白质和脂肪,这些肉类都含有脂溶性维生素、B 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不过,从整体营养角度来看,相比于红肉,白肉(像鸡肉这类)含有的饱和脂肪酸更少,热量也相对更低,营养更有利于人体吸收。所以,对于病患、老年人和减肥人士而言,白肉无疑是更好的选择。有个简单的挑选原则:没有腿的(比如鱼肉)比两条腿的好,两条腿的比四条腿的好。当然啦,如果是身体健康的朋友,红、白肉都可以选择。但要是本身比较肥胖,或者患有高血脂、高血压,那在选择肉类时可得多留个心眼,尽量避开红肉,就算吃红肉,也最好选择瘦肉部分,这样能减少脂肪的摄入,不给身体增加额外的负担。

吃肉的时候,除了要控制量,还要注意有些肉存在健康风险,能不吃就不吃。

先说腌制肉,相信不少人都喜欢吃腊肉、香肠这些腌制食品。每到过年,很多家庭还会自己动手腌制腊肉,挂在阳台上,满满的都是年味儿。但是,在腌制过程中,肉类会生成亚硝胺、亚硝酸盐。当这些物质进入我们的肚子,会与肠道内的其他物质反应,形成新的亚硝胺。而亚硝胺可是个 “狠角色”,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对肠胃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想象一下,这些致癌物质在我们的肠胃里 “兴风作浪”,不断侵蚀着我们的健康防线,是不是感觉有点后怕?

还有烤肉,那独特的焦香风味,总是让人欲罢不能。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围坐在烤炉旁,一边聊天一边吃着滋滋冒油的烤肉,别提多惬意了。可你知道吗?油脂在高温作用下,会生成杂环胺、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经常吃烤肉,就等于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患癌风险。看着烤炉上滴下的油脂,在炭火上燃起的火苗,看似是美味的 “催化剂”,实则可能是健康的 “杀手”。

另外,畜三腺也千万不能吃。畜三腺指的是动物身上的甲状腺、肾上腺、病变淋巴腺。这些腺体里面藏着大量的病菌、病毒和激素。要想杀灭这些有害物质,需要 600℃以上的高温,可我们平时烹饪根本达不到这么高的温度。一旦误食,很可能就会出现中毒现象,像恶心、腹泻这些症状都是比较常见的。所以,在处理肉类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检查,把这些腺体剔除干净,千万别因为一时疏忽,给健康埋下隐患。

除了某些肉类本身存在风险,一些错误的饮食习惯,同样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可能诱发癌症。

吃饭不分餐这个问题,在很多中国家庭中都普遍存在。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热热闹闹的,可这样的用餐方式却给幽门螺杆菌提供了绝佳的传播机会。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癌的高危因素之一,而中国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比例相当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家庭共餐时没有使用公筷。你夹一筷子菜,我再夹一筷子,细菌就在这一来一往中交叉感染。想象一下,餐桌上那些看不见的细菌在食物上 “跑来跑去”,然后被我们吃进肚子里,是不是感觉有点恶心?所以,为了家人的健康,分餐制或者使用公筷真的很有必要。

还有就是吃得太烫。咱们中国人喜欢吃热乎的食物,尤其是在冬天,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吃下去整个人都暖和了。但食管黏膜可没有那么 “耐热”,当我们食用超过 65℃以上的食物时,很容易烫伤食管。一次两次可能没什么感觉,但长期反复地烫伤,就会刺激食管细胞变异,大大增加患食管癌的风险。就像我们用手去摸很烫的东西,一下子就会缩回来,因为皮肤能感受到疼痛。食管黏膜虽然不会说话,但它也在默默承受着高温带来的伤害。所以,以后吃东西的时候,不妨稍微晾凉一点再入口。

发霉食物更是碰都不能碰。肝癌的发生和黄曲霉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黄曲霉素常常藏在发霉的坚果、谷物里。有时候,我们不小心吃到一颗有点苦味的瓜子,那很可能就是已经发霉、被黄曲霉素污染了的。食用这些发霉的食物,就像是在给自己的身体 “下毒”,病从口入可不是一句空话。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仔细检查食物有没有发霉变质,一旦发现,赶紧扔掉,千万别舍不得。

酗酒的危害也不容小觑。酒精被证实有致癌性,当人体摄入酒精后,在消化分解的过程中,会使体内组织纤维化,引发身体炎症。这些炎症如果长期得不到控制,就有可能进一步诱发各种疾病,甚至是癌症。想象一下,一杯杯酒下肚,身体里的细胞正在遭受酒精的 “攻击”,原本健康的组织逐渐变得 “伤痕累累”,这是多么可怕的场景。所以,喝酒一定要适量,千万不能贪杯。

在这个谈 “癌” 色变的时代,我们都渴望拥有健康的身体,远离疾病的困扰。而饮食作为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值得我们每个人去重视。虽然我国癌症高发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吃肉这一个因素,但毫无节制地吃肉,确实会给身体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大家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一定要学会合理搭配菜肉,避开那些不健康的肉类摄入方式,从源头上为自己的健康把关。

来源:时尚玩转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