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上线“湾区100”数据视频栏目,用100个数据纵览大湾区的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描绘大湾区的朝气蓬勃、万象更新,书写大湾区的同心逐梦、携手前行。
新时代,新征程;大湾区,大未来!
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上线“湾区100”数据视频栏目,用100个数据纵览大湾区的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描绘大湾区的朝气蓬勃、万象更新,书写大湾区的同心逐梦、携手前行。
每期一个小数据,带你看懂大湾区。
“财神到 财神到 好走快两步”
“好一朵迎春花啊 人人都爱它”
“每条大街小巷 每个人的嘴里 见面第一句话 就是恭喜恭喜”
……
蛇年新春将近,过年“祖传”BGM在大湾区街头巷尾循环热播,你的DNA动了吗?
大湾区人同根同源、同声同气,当经典旋律响起时,我们总能同唱一首粤语歌。被视为粤语流行歌发端的《啼笑姻缘》诞生于1974年,这样算来,粤语流行歌在今年走入了第51个年头。一起跟着数据视频栏目《湾区100》,走近粤语歌经久不衰背后的故事。
与港片港剧相互滋养粤语歌风靡华人世界说到粤语流行歌,就不得不提到香港乐坛。
香港流行文化研究者大都认同,上世纪70年代是港乐的启蒙年代。在这一时期,许冠杰、顾嘉辉、黄霑等香港音乐人将中西音乐相融合,具有本土特色的粤语流行歌由此诞生。
港乐与港剧、港片互相滋养,上世纪80到90年代,香港乐坛进入“神仙打架”的黄金时代,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Beyond、“四大天王”等巨星辈出。与此同时,演唱会、卡拉OK、唱片随之成为潮流。
1983年,香港体育馆(即“红馆”)正式落成启用,同年5月,许冠杰成为在“红馆”开演唱会的第一人。据记载,从1983年至1989年,“红馆”举办的本地流行音乐会由18场激增到129场,而观众人数同期内也由15万人次增至135万人次。根据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香港分会的数据,仅1995年,香港唱片在本地就卖出了1700万张销量,18亿港元销售总额的成绩。
粤语歌更是走出香港本土,一度风靡整个华人世界,影响欧美。
当时在音乐茶座里驻场的广东歌手们,最爱翻唱当红香港粤语金曲;许冠杰的粤语专辑《鬼马双星》在东南亚的销量超过15万张,同名主打歌成为第一首在英国BBC电台播放的粤语歌曲;美国流行音乐权威杂志《Billboard》开始用“Cantopop”这一英文专用词,称呼粤语流行歌。
粤语赋予独特魅力金曲背后粤港交流频繁粤语歌又非香港乐坛专美,它最初脱胎自粤曲中的小曲,粤语“九声六调”的独特音韵魅力,让粤语歌形成了更好的听觉体验和更丰富的情感表达,无论是《狮子山下》里奋发图强的“狮子山精神”,《海阔天空》里的坚持理想、永不言弃,还是《沧海一声笑》里的豪情满怀,《男儿当自强》里的家国情怀,无一不引发万千共鸣。
早年香港乐坛中不少佼佼者来自广东,比如许冠杰出生于广州,谭咏麟、刘德华等籍贯是江门新会,黄家驹、陈百强等祖籍在江门台山。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粤港两地时常合办节目、晚会、歌唱比赛等。1989年,由广东和香港合办的“省港杯”歌唱大赛更是标志着两地在流行音乐发展过程中的交流切磋,这也是第一套在内地和香港同时现场直播的电视节目。
香港回归后,粤港间的音乐交流互动更为频繁,不少粤语名曲背后都可以看见广东音乐人的身影。如,陈奕迅的《富士山下》《不如不见》等歌曲的编曲和演奏名单中出现的广东音乐人陈珀,便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作曲。
粤港澳大湾区深入建设粤语歌迎来更多可能粤港澳大湾区是粤语歌的母体与摇篮。如今,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入建设,粤语歌又迎来了更大的市场与更多的可能。
步入数字化时代,数字音乐成为音乐产业的主流传播形式。据《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情况报告》,2023年广东数字音乐产业营收占全国的2/5,居领先地位。许多大众熟知且广为使用数字音乐平台,如QQ音乐、酷狗音乐、网易云等公司都落地在大湾区。另有数据显示,大湾区平均每年举办演唱会超1000场次,音乐演出市场收入占全国四分之一。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港澳音乐人北上,博纳影业、环球音乐、英皇娱乐等文娱公司相继设立大湾区总部,内地综艺里叫响了“大湾区哥哥”的名号,短视频平台上《卡拉永远OK》等粤语歌被广泛用作配乐……
51年来,粤语歌陪伴了一代代人成长,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湾区潮涌,声生不息。那些熟悉的旋律,仍将伴随新一代湾区人驶向新一片海阔天空。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策划:王卫国 邹莹
统筹:张纯
执行:唐静怡 熊润淼 谢小清
设计、动效:原毅 欧阳静
数据来源:公开媒体报道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