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丽君的宝玉,一如红楼梦原著里的形象和气质,充满少年感的纯真、烂漫。
独家深度报道
尘心帆语
《我的大观园》上映,观感是陈丽君的宝玉,可以打10分;
陈丽君的宝玉,一如红楼梦原著里的形象和气质,充满少年感的纯真、烂漫。
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目若秋波。
陈丽君俊美的宝玉,完全呈现了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
那么,《我的大观园》剧本呢?
这个剧本,我只打5分,既愧对曹雪芹的原著,也愧对陈丽君真挚的泪水。
一个好的剧本:
首先是原著《红楼梦》精华的高度浓缩,同时剧本要呈现戏剧冲突、鲜明的人物,以及有韵味、典雅的台词。
《我的大观园》的剧本,则充满瑕疵,形式大于内容,且台词比较肤浅。
《我的大观园》剧本,开幕选择了:
元妃省亲。
这里,充满形式大于内容的种种不合理性。
舞台上,王熙凤带着金陵十二金钗的迎春、探春、惜春、史湘云、李纨、妙玉,一一拜见元春。
接着,宝玉带着黛玉、宝钗,拜见元春。
编剧是想通过元妃省亲,让金陵十二金钗,一开幕,就逐一亮相。
这里剧本的不合理性:
就是妙玉,作为尼姑,且和贾家、元春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王熙凤这么世故的人,怎么会带着一个非亲非故的尼姑,去觐见元妃。
须知内外、亲疏有别,且王熙凤在《红楼梦》原著里,和妙玉没有任何友谊。
妙玉原本出身于苏州一个官宦家庭,因自幼多病,最终带发修行,出家为尼。贾府在建造大观园时,将栊翠庵安排在大观园内,妙玉也因此得以入住栊翠庵。
妙玉在贾府,与黛玉、宝钗、湘云、惜春、邢岫烟等人结下友谊,与宝玉有微妙的情缘。
妙玉的判词是:王孙公子叹无缘。
所以,《我的大观园》剧本,一开幕,就体现形式大于内容,不顾情节的不合理性,为了让金陵十二金钗逐一亮相,安排王熙凤这么世故的人,带着一个非亲非故的尼姑,去觐见元妃。
不合理性的第二点,王熙凤牵着女儿巧姐去见元妃,这里的时间线,也是不符合原著的。
元妃省亲,是大观园初建之时,巧姐最多在襁褓之中。
再来看台词,贾元春对史湘云说:
“这一位小姐姐天真烂漫……想必是把二哥哥叫成爱哥哥的湘云妹妹……”
前面称小姐姐,后面又叫湘云妹妹,一个后宫的妃子,说话会这么颠三倒四吗?
小姐姐,是现代人的称呼,也不符合古代,一个妃子对后辈的称谓。
这里的台词,说明编剧的草率、写得前后矛盾,也脱离了古代人的称谓。
《我的大观园》剧本,一开始元妃省亲,正是老版越剧《红楼梦》编剧徐进,舍弃的开幕。
《红楼梦》最打动人的主线,就是宝黛的爱情故事线,充满了悲剧性。
元妃省亲,是一条副线,元妃也是百万巨著《红楼梦》、400多个人物里的一个不重要配角。
相比《我的大观园》,老版越剧《红楼梦》编剧徐进,用《黛玉进府》作为整出戏的开幕:
以黛玉的视角、眼眸,带观众看清大家族贾府繁华背后的人情世故。
同时,通过宝黛初见,《红楼梦》的爱情主线,一开场就跳出来了。
从台词功力来说,《我的大观园》剧本,太过肤浅如一杯白开水;
老版《红楼梦》字字珠玑,台词优美典雅,如现在人人皆会唱的:
宝玉: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黛玉:
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
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
宝玉:
娴静犹如花照水
行动好比风拂柳
黛玉:
眉梢眼角藏秀气
声音笑貌露温柔
宝玉:
眼前分明外来客
心底却似旧时友
《我的大观园》剧本,第二回:四季美人图。
湘云醉卧、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妙玉煮茶。
这里的妙玉煮茶,改为晴雯撕扇,更好。
百万巨著《红楼梦》,有400多个人物,其中很重要一个群体,是丫鬟、老妈子等,《红楼梦》充满了大家族上下层的勾心斗角,以及底层人的反抗意识等等。
晴雯撕扇,则是丫鬟这个群体里的一个典型人物形象。
相比之下,妙玉煮茶的内涵和戏剧性,都没有晴雯撕扇更好看。
这是一个编剧取舍的技巧问题。
《我的大观园》剧本:公子遭笞
宝玉被打,是体现父子冲突的,本来有非常戏剧性的人物冲突。
但是《我的大观园》剧本里,公子遭笞搞得太抽象,虚拟化,以宝玉从台阶上滚下来,寓意被打。
父亲贾政,都没出现,成了台阶。
减少了舞台剧的最大魅力:人物的戏剧性冲突。
事件不再是事件,人物不再是人物。
写实不是写实,写意不是写意。
搞啥,超现实主义吗?
没有贾政、王夫人、贾母等,还是《红楼梦》吗?红楼梦是写大家族的兴衰。
西方的莎士比亚剧,《哈姆雷特》都没这么编的,把滚落台阶当成父亲打儿子。
《我的大观园》剧本:如此成人礼【金玉良缘】
这里用蒙太奇手法,宝玉、黛玉、宝钗超越时空,三人在一起。
婚礼、葬礼,喜乐和哀乐共同奏鸣,营造宝玉从欣喜到悲伤。
越剧最经典的唱段和场景:《黛玉焚稿》没有了。
总体上,《我的大观园》剧本,弱化宝黛爱情主线,边缘化《红楼梦》最经典的两幕戏:
黛玉葬花、黛玉焚稿。
《我的大观园》剧本,第六回:重游太虚境
【金陵十二钗判词叹】
宝玉重游太虚幻境,解读金陵十二钗判词,感叹各种情;
台词很肤浅,相当于口水话,比琼瑶还要琼瑶。
看一下台词:
为了情,为了情,为了情
亲情、爱情、友情
恩情、感情、同情
情、情、情、情、情、情、情
贾宝玉为情而生、为情而死
为情而聚,为情而分
语言幼稚重复,且没有任何韵味、美感。
对比一下原著《红楼梦》: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对比老版的《黛玉焚稿》台词:
笙箫管笛耳边绕
一声声犹如断肠刀
他那里是花烛面前相对笑
我这里是长眠孤馆谁来吊?
这个文字水平,差得有些远,大哥,改遍名著,更不能丢了文字的水准。
老年宝玉和年轻宝玉的梦遇,形式大于内容。
老版越剧《红楼梦》,徐进创作《宝玉哭灵》,原作里没有,是徐进创作的。
没有损害原著的魅力,反而宝玉在黛玉灵前痛哭,把宝黛爱情悲剧推向高潮。
周总理是绍兴人,暮年,在病榻前播放的,就是《宝玉哭灵》的“问紫鹃”。
“问紫鹃”,是敬爱的周总理最喜欢的唱段,台词优美、典雅。
宝玉:问紫鹃,妹妹的诗稿今何在啊?
紫鹃:如片片蝴蝶火中化。
宝玉:问紫鹃,妹妹的瑶琴今何在?
紫鹃:琴弦已断你休提它。
宝玉:问紫鹃,妹妹的花锄今何在?
紫鹃:花锄虽在谁葬花?
老编剧徐进改编《红楼梦》,用了多长时间?
两年,近十次修改;
终于把百万名著浓缩成3个小时舞台剧。
演到伤心时,台下观众跟着哭;
徐进找到《红楼梦》的灵魂,成为越剧的经典。
《我的大观园》唱腔:
不怎么像越剧,更像歌剧;
全场听完,感觉没有太经典的唱段,值得回味。
除了陈丽君本人的俊美宝玉,让人惊艳;
有没有一段唱腔,从此流传?
希望有,一如“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扬一帆(新财经主编、记者、作家、编剧、投资人)
(原报社副主编,原《南方周末》和《南风窗》特约撰稿人,原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特约记者,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扬一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