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王多鱼排版丨水成文在包膜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中,一些病毒能够借助其表面蛋白介导其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进而将遗传物质注入细胞开启感染进程。膜融合是病毒建立感染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冠状病毒家族中,这一环节由病毒表面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S 蛋白)介导完成。以新冠病毒(SARS-CoV-2)为例,S1 亚基产生构象变化,进而暴露出其受体结合域(RBD),并通过该结构域结合细胞受体。S1 亚基与细胞受体的结合会触发 S1 亚基解离,当 S2 亚基中蛋白酶水解位点(S2')被宿主蛋白酶切割后,S2 亚基中的融膜肽(FP)弹出并插入宿主细胞膜,以此启动膜融合。最终,HR1 形成三螺旋束, HR2 则折叠成螺旋状,并与 HR1 三螺旋紧密结合,形成稳定的六螺旋束,促使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完成融合。近年来,众多研究团队成功揭示了 SARS-CoV、MERS-CoV、SARS-CoV-2 以及其他一些冠状病毒 S 蛋白的 RBD 与受体结合的复合物构象,以及 S 蛋白三聚体与受体结合的融合前构象。姜世勃、陆路等研究团队也发现了 MERS-CoV(Nature Communications,2014)、SARS-CoV-2(Cell Research,2020)等 S 蛋白 HR1/HR2 形成六螺旋的融合后构象。不过,目前仍有一个关键问题尚未明确——刺突蛋白从融合前状态转变为融合后状态时,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构象变化。虽然已有研究者发现新冠病毒 S2 亚基中间态构象,但是对于早期的融合中间态,特别是介于受体结合和 S1 亚基脱落之间的 S 蛋白构象是否存在,及其变构细节等还一直处于认知盲区。因此,在膜融合起始阶段,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答的重要科学问题。比如,融膜肽如何跨越病毒包膜和细胞膜之间的“长途”距离,有效插入细胞膜;为何 S2' 位点切割对于新冠病毒诱导的膜融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短暂暴露的 S 蛋白融合中间态构象是否存在新的广谱抗病毒药物靶点以及能否针对该类靶点设计新型药物。这些问题成为了该领域一直以来重点关注的焦点。2025 年 1 月 30 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陆路研究员、孙蕾研究员、姜世勃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Early fusion intermediate of ACE2-using coronavirus spike acting as antiviral target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 ACE2 受体诱导的冠状病毒刺突蛋白早期融合中间态构象(E-FIC),并针对该中间态构象设计了高效、广谱、兼具失活病毒和抑制病毒感染的双功能抗冠状病毒候选药物。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冠状病毒 S 蛋白在膜融合早期阶段经历的构象变化细节,还发现了其中的一些潜在药物靶点,为深入探索冠状病毒的膜融合机制及开发新型靶向性广谱药物或疫苗提供了新的思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陆路研究员、孙蕾研究员和姜世勃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复旦大学邢立晓博士后、刘治民博士、王欣玲青年研究员和刘倩莹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论文链接:https://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25)00041-8原标题:《Cell:复旦大学陆路/孙蕾/姜世勃团队发现防治冠状病毒的新靶点,并设计出高效双功能抗病毒药物》摘要:编辑丨王多鱼排版丨水成文在包膜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中,一些病毒能够借助其表面蛋白介导其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进而将遗传物质注入细胞开启感染进程。膜融合是病毒建立感染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冠状病毒家族中,这一环节由病毒表面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S
来源:健康点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