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疾控:2月份重点疾病健康提示

360影视 2025-02-01 11:15 2

摘要:2月份正值冬春交替之际,气温较低,且恰逢新春佳节,人员流动频繁,各类传染病容易高发。为保障公众健康,帮助大家有效预防冬春季传染病,烟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2月份重点疾病健康提示,呼吁广大市民积极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养老机构等重点场所要做好健康管理,外地返烟人员

2月份正值冬春交替之际,气温较低,且恰逢新春佳节,人员流动频繁,各类传染病容易高发。为保障公众健康,帮助大家有效预防冬春季传染病,烟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2月份重点疾病健康提示,呼吁广大市民积极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养老机构等重点场所要做好健康管理,外地返烟人员及海外归国人员要做好自我防护,谨防病例输入,切实承担起“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共同筑牢健康防线。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极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产生的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症状以全身症状为主,如高热、头痛、肌痛、乏力、全身不适等。

防护措施:

打疫苗: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有效的措施,6月龄及以上无接种禁忌症的人群均可接种流感疫苗。

戴口罩:

在人员密集场所,建议科学佩戴口罩。

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特别是空气流动不畅的密闭场所。

在室外空气条件允许、个人做好保暖的前提下,适当开窗通风。

勤锻炼:

增强体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能造成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防护措施:

戴口罩:

勤洗手:

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用手遮挡后)、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请使用洗手液等清洁剂在流动水下规范洗手。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鼻或口。

勤锻炼:

增强体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打疫苗:

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症高风险人群积极主动接种疫苗。

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

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是由传染性很强的诺如病毒引起的,该病冬季高发,又称“冬季呕吐病”。诺如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吸入含有病毒的气溶胶(例如来自呕吐物),直接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饮用受诺如病毒污染的水源等。发病以轻症为主,常见症状为腹泻、呕吐,其次为恶心、腹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儿童以呕吐多见,成人则腹泻居多,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

防护措施:

勤洗手:

饭前便后以及接触病人或其物品后,要使用肥皂等在流水下规范洗手。

喝开水:

注意饮水安全,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

吃熟食:

加工生食与熟食的砧板和刀具要分开使用,以防交叉污染;蔬菜瓜果要洗净,确保肉类、海鲜等彻底煮熟。

常消毒:

戴好塑胶手套和口罩及时处理患者呕吐物或粪便,对污染的环境和物品使用含氯制剂进行消毒,对其他高频接触的门把手、卫生间等也应进行消毒处理。

人感染禽流感

人感染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偶然感染人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禽或其分泌物、排泄物,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环境或物品而感染,一定条件下可通过空气传播。人感染禽流感的症状因病毒亚型不同而异,轻症病例可能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伴咳嗽、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重症病例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防护措施:

少接触:

避免接触生病或死亡动物,包括野生鸟类,与动物或其环境接触应做好个人防护和手卫生。

勤洗手:

在接触禽畜后及时彻底洗手。

吃熟食:

保持良好饮食习惯,生熟分开,生肉、蛋类烹饪熟后食用。

早就医:

接触病死家禽后,若有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应尽快就诊,并告知医生禽类及相关环境接触史。

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甲肝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海产品(牡蛎、毛蚶、蛤类、蟹等)、蔬菜、水果;饮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水源;通过污染的手、食品、用具等直接或间接经口传播。典型病例发病初期常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随后出现黄疸,小便深黄,大便灰白,皮肤巩膜黄染,肝脾肿大,体温升高,甲肝病人还可出现腹泻,肌肉疼痛,咽炎等。

防护措施:

接种疫苗:

我国甲肝疫苗主要分为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两种,前者保护期可持续20年以上,后者保护期可持续5年以上。接种对象可为适龄儿童、常在外就餐人员、食品经营人员、卫生保健人员、大学生、军人等集体生活者、中老年人等。

讲卫生

防止病从口入、把好“入口”关。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菜、不吃未洗净的瓜果,海鲜、肉类食物煮熟食用;外出就餐使用公筷。

勤锻炼:

生活有规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乐观心态,增强免疫力。

食源性疾病

二月份正值春节假期,走亲访友、聚餐聚会增多,需注意食品安全,谨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由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或中毒性的一类疾病。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可伴有发热、头晕、头痛。有些食源性疾病除了消化系统症状以外,还会引起严重的脏器损害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防护措施:

预防食源性疾病应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安全五要点。

保持清洁:

保持厨房环境整洁,饮食用具及时清洁消毒,饭前便后要洗手。

生熟分开:

生熟食物要分开切、分开储存。

烧熟煮透:

食物要彻底煮熟、烧透,尤其是肉、蛋和水产品;冰箱中冷藏的熟食在没有变质的情况下,再次食用时一定要彻底加热。

在安全温度下保存食物:

熟食在室温下存放时间不要超过2小时,剩余食物应及时冷藏;冰箱中也不可过久储存食物。

确保水和食物原材料安全:

饮用符合安全标准的水,选购新鲜和有益健康的食物和原料。

温馨提示,提倡使用“公勺公筷”、采用“分餐制”,养成文明用餐习惯。

疟疾

疟疾俗称 “打摆子”,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携带疟原虫的病人或无症状带虫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按蚊叮咬携带疟原虫的病人或无症状带虫者之后再叮咬其他人引起疟疾传播,少数通过输血传播。典型症状为周期性发冷、发热和出汗,同时可伴有剧烈头痛、肌肉和关节酸痛等症状,恶性疟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防护措施:

赴非洲、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区要做好防护,防止蚊虫叮咬;回国后若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境外旅居史;

医疗机构要提高疟疾诊断、治疗能力,重点关注春节境外返烟人员。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事件原因多以燃煤取暖为主,还包括炭火取暖、燃气热水器使用不当、煤气泄漏、汽车尾气等。轻度中毒时,会出现头痛、头晕、心慌,中度中毒则有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的症状,一旦发生重度中毒,会迅速出现昏迷、脑水肿、肺水肿等。

防护措施:

勤通风:

使用炉灶等设备取暖、做饭时,要注意定时通风换气。

安烟囱:

火炉必须配备烟囱,烟囱接口要严密,定期清扫并保持通畅。

勿怠速:

开车时,不要让发动机长时间空转,车在停驶时,不要长时间开空调。

装警报:

在可能产生一氧化碳的地方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

责任编辑:张弩

来源:大小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