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是否真的凉了?

360影视 2025-02-01 21:42 2

摘要:传统收视率下降:近年来,春晚的电视直播收视率确实呈现下滑趋势。例如,2023年春晚的电视端收视率约为20%,而2010年之前曾长期保持在30%以上。这主要与观众娱乐方式多样化(如短视频、游戏、网络节目)以及年轻一代观看习惯改变有关。

关于央视春晚是否“凉了”的讨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1. 收视率与观看方式的变化

传统收视率下降:近年来,春晚的电视直播收视率确实呈现下滑趋势。例如,2023年春晚的电视端收视率约为20%,而2010年之前曾长期保持在30%以上。这主要与观众娱乐方式多样化(如短视频、游戏、网络节目)以及年轻一代观看习惯改变有关。

网络渠道补充:虽然电视收视率下降,但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观看春晚的人数显著增加。例如,2023年春晚全媒体触达超过11亿人次,短视频相关内容播放量超200亿次,说明观众并未完全流失,而是转移了观看场景。

2. 内容创新与观众反馈

节目形式迭代**:春晚近年尝试融入更多科技元素(如XR、8K直播)、流量明星(如偶像团体、热门演员)以及网络热梗,试图吸引年轻观众。但部分观众认为节目创新不足,语言类节目质量下滑,导致“尬笑”“强行煽情”等批评。

社交媒体互:春晚的热度更多体现在社交媒体的实时讨论中。例如,微博话题#春晚#阅读量常年破百亿,网友边看边吐槽成为新常态,这种“二次创作”反而延续了春晚的话题性。

3. 文化符号的延续性

仪式感需求:对许多家庭(尤其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而言,春晚仍是除夕夜“背景音”式的存在,是团圆氛围的象征。即使不全程观看,其作为春节文化符号的地位短期内难以取代。

国际影响力扩大:春晚通过海外平台同步直播,成为海外华人联结故土的情感纽带,并逐渐进入外国观众视野(如日本NICONICO平台转播),文化输出功能增强。

4. 对比其他娱乐形式的冲击

分流而非替代:地方台晚会、网络平台自制春晚(如B站“拜年纪”)的兴起,确实分散了观众注意力,但央视春晚凭借其资源优势和官方属性,仍占据“主舞台”位置。

年轻观众参与方式变化:Z世代可能更关注春晚的“衍生内容”,如明星舞台直拍、表情包、段子吐槽,而非全程观看直播,这种参与度的迁移需要重新定义“热度”标准。

结论:未“凉”,但需重新定义成功

春晚并未彻底失去影响力,而是从“全民必看”转变为“全民话题”。其角色从单纯的娱乐节目,演变为一种社会仪式和公共讨论的载体。只要春节的文化凝聚力存在,春晚作为“最大公约数”的媒介价值仍会持续,但内容与形式需进一步适应分众化、碎片化的传播环境。

来源:小面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