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舶来神”到国漫顶流,哪吒的奇幻蜕变史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2-01 07:25 2

摘要: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哪吒是一个脚踩风火轮、手持乾坤圈和混天绫,三头六臂的小英雄形象。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深入人心的神话人物,最初并非中国本土神明,而是一位来自印度的 “舶来品”。

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哪吒是一个脚踩风火轮、手持乾坤圈和混天绫,三头六臂的小英雄形象。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深入人心的神话人物,最初并非中国本土神明,而是一位来自印度的 “舶来品”。

哪吒的印度原名是 “那罗鸠婆”,是梵语 Nalakūvara 或 Nalakubara 的音译 ,意为 “俱比罗之子”。在佛教中,他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儿子,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护法神,属于夜叉神系统。在印度佛教的原始典籍里,“俱比罗之子” 手执神戟,守护着国王、百官以及佛教信众,常在毗沙门天王身边管理战事、代理军务,是一名佛法护教军神。

早期的哪吒形象,与我们如今熟悉的可爱孩童形象大相径庭。在佛教经典的描述中,他身有三头八臂、九只眼睛,手持降魔金刚杖、八瓣绣球、戟等兵器,以一副凶恶、忿怒的夜叉守护神形象示人,这意味着他嫉恶如仇、刚猛有力,以凶悍的姿态降伏四方妖魔,捍卫佛教的尊严。

随着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哪吒这位护法神也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并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经历了一系列的融合与演变,逐渐从一个印度佛教的护法神,转变为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

唐代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也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重要阶段。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哪吒的形象开始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交融。

当时,佛教的毗沙门天王信仰在唐朝颇为盛行,尤其是在西域地区,被视为战神来崇拜。而唐朝名将李靖,因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赫赫战功,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军神。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靖的形象与毗沙门天王逐渐融合,最终形成了托塔天王的形象。就这样,哪吒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托塔天王李靖的儿子,拥有了更本土化的身世设定。

在唐昭宗时期宰相郑綮所著的《开天传信记》中,便记载了哪吒的传说。书中讲述有人夜里行路不慎掉下台阶,快要坠地的时候得到一位少年神祇的帮助,这位少年自称为 “毗沙门天王哪吒太子也” 。这是中国本土关于哪吒最早的文字记载,此时的哪吒形象主要是一个少年,作为佛教护法神的身份,开始在中国文化中崭露头角。

宋元朝时期,哪吒的故事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在宋代的《五灯会元》中,出现了 “哪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 的情节 。这一情节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哪吒的人物形象,更展现了他对封建束缚的反抗精神,使得哪吒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宋末元初,哪吒的形象被搬上了杂剧舞台,这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在元人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哪吒已经拥有了 “三头六臂” 的形象:“小圣乃哪吒神也,为因小圣降十大魔君…… 俺这壁哪吒出马,三头飐飐,六臂辉辉,三头飐飐显神通,六臂辉辉降妖怪…… 哪吒怒从心上起,显着那三头六臂,六般兵器……” 。此时,“三头六臂” 的形象基本定型,成为了哪吒的标志性形象之一。

此外,在这一时期的记载中,还出现了东海龙王、石矶娘娘、莲花化身等元素,这些元素进一步丰富了哪吒的故事体系,使其形象在民间信仰中逐渐丰满起来。比如,源于元代、刊刻于明代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记载,哪吒本是玉皇驾下的大罗仙,因世间多妖魔,玉帝命他下凡降除,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之妻,为李靖的第三子。他出生后不久,去东海沐浴时,惹恼龙王,杀死龙王太子,又射死诸魔领袖石矶娘娘之子,后割肉剔骨送还父亲,以荷菱为骨,莲藕为肉,莲叶为衣,得以复活,复活后的哪吒能透河入海、移星转斗 。这一系列故事的出现,为后世哪吒形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朝时期,哪吒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经典塑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封神演义》和《西游记》。

在《封神演义》中,哪吒的身世被设定为灵珠子转世,他奉元始天尊之命,投胎到陈塘关李靖家中,成为李靖的三子。七岁时,哪吒在九湾河洗澡,用混天绫搅动河水,惊动了东海龙宫,与夜叉及龙王三太子敖丙发生冲突,最终将他们打死,并抽了敖丙的龙筋。龙王大怒,上天庭告状,哪吒为了不连累父母,毅然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后来,太乙真人用莲花、荷叶为他重塑身躯,使其复活。复活后的哪吒,手持火尖枪、脚踏风火轮,还拥有乾坤圈、混天绫等法宝,跟随姜子牙讨伐商纣,辅佐姬发建立周朝 。

而在《西游记》中,哪吒同样是托塔天王李靖的儿子,他在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奉命出征,与孙悟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书中对哪吒的外貌描写为 “那小童男生得相貌清奇,十分精壮” ,当他施展神通时,会现出三头六臂的法身,每个手里都持有一件法宝,分别为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 。虽然在《西游记》中,哪吒的戏份相对较少,但他的形象依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封神演义》和《西游记》这两部作品,以其精彩的情节和生动的描写,让哪吒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神话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后,哪吒的故事被不断改编成各种戏曲、影视、动画等作品,他的形象也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不断传承和发展,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动画荧幕上,哪吒的形象经历了多次精彩的演绎,每一次都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和深刻的印象。

1961 年,在经典动画《大闹天宫》中,哪吒作为配角登场,其形象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年画 ,身体比例头大身小,整个身体圆润饱满,塑造出了一个稚气未脱的孩童形象 。而面部细节则参考了京剧中代表奸邪的白脸形象,将其自称 “哪吒三太子”、仗势欺人的人物性格表露无疑 。这个版本的哪吒虽然戏份不多,但却为后来的形象塑造奠定了基础。

1979 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的《哪吒闹海》,堪称哪吒动画形象的经典之作。影片中,哪吒身穿红肚兜、头上扎着丸子头,手持乾坤圈、脚踏风火轮,造型上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符号 。尤其是哪吒一袭白衣在雨中自杀的场景,堪称中国动画史上最悲壮的一幕,深刻地展现了他的反抗精神和自我牺牲的勇气,也让观众对哪吒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1999 年,央视出品的《西游记》动画版中,哪吒也有登场。不过,这个版本的哪吒形象却让人忍不住吐槽,他的肤色较黑,被网友调侃是 “非洲来的哪吒” 。原来,这是因为李靖的原型来自古印度神话里的毗沙门天王,受此影响,李靖的肤色被设计成黑色,哪吒也因此 “继承” 了这一特点。

同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改编的《封神榜传奇》(又名《金刚哪吒》)播出。由于当时日漫席卷全国,这部动画在风格上偏向日漫,借鉴了《圣斗士星矢》的画风,也因此遭到网友吐槽是 “山寨版圣斗士” 。在这部动画中,哪吒一改以往的孩童形象,变得更加成人化,被誉为 “史上最帅的哪吒” 。

2003 年的动画片《哪吒传奇》,无疑是 90 后的集体童年记忆。“是他是他就是他,我们的英雄,小哪吒” 这首歌曲,至今仍让许多人耳熟能详 。因为动画的定位偏向儿童,所以哪吒的性格也变得更加乖巧,形象设计上也更加可爱 。他含恨自刎的勇气、与伙伴们的深厚情谊,以及和纣王、妲己之间的精彩对抗,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2 年,《十万个冷笑话》中的哪吒形象则堪称颠覆性。他出生时就已是成年形态,由于相貌太过奇特被李靖当成妖孽,好在拥有一次重新设定形态的机会,最终变成了拥有可爱的萝莉脸型与浑身肌肉的身体,完全就是一个 “金刚芭比” 的形象,这种反差萌让观众大跌眼镜的同时,也对这个角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9 年,《哪吒之魔童降世》横空出世,再次颠覆了人们对哪吒的固有印象。这个版本的哪吒画着哥特烟熏妆,黑眼圈浓重,总是露出邪魅的笑容,走路吊儿郎当,完全是一副街头小古惑仔的做派,因此被网友们称为 “史上最丑的哪吒”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看似玩世不恭的形象,却在成长过程中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与命运抗争的勇气,让观众看到了哪吒的另一种可能性。电影凭借扎实的故事、生动的角色和炸裂的场面,最终打破了成见,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

在真人影视领域,哪吒的形象同样丰富多彩,不同的扮演者从各自的角度对哪吒这一角色进行了生动的诠释。

1974 年,神话电影《哪吒》上映,傅声饰演的哪吒是早期将哪吒形象展现给观众的角色之一 。尽管在当时的特效条件下,影片的特效和服装都较为简陋,但傅声成功地为观众带来了一个真实的哪吒。这个版本的哪吒有着独特的肌肉男形象,与现代观念中的哪吒有所不同,却也让观众看到了哪吒力量感的一面。

1986 年版《西游记》中,艾金梅饰演的哪吒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京剧出身的艾金梅,武打动作娴熟,扮相俊秀 。他饰演的哪吒少了一份淘气,多了一份沉稳,在与孙悟空的打斗场景中,充分展现了哪吒的高强武艺和独特气质,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经典的哪吒形象之一。

2001 年,在《封神榜》中,陈浩民饰演的哪吒帅气又有正义感 。当时还是小鲜肉的陈浩民,将哪吒天生反叛、骄傲自恃、顽劣成性的性格特点演绎得十分到位 。这部剧对原著进行了较大改编,加入了很多搞笑元素,使得整部剧更像一部喜剧,而陈浩民的精彩演绎也让这个版本的哪吒深受观众喜爱,陪伴了很多人的童年。

2005 年,王宝强在《传奇・幻想殷商》中饰演哪吒,然而这个版本的哪吒却备受争议。王宝强的造型被认为十分雷人,尤其他翻白眼的造型,更是受到众多观众的吐槽,被认为是史上最丑哪吒 。他所饰演的哪吒看起来有些呆傻,完全没有哪吒身上应有的灵性,被认为是对这一角色的一次失败塑造。

2009 年,在《宝莲灯前传》中,童星宋祖儿饰演的哪吒被认为是史上最可爱的哪吒 。那时的宋祖儿五官精致,眼睛虽小但很有灵气,加上她鹅蛋形的脸庞,让她饰演的哪吒多了一份英气 。宋祖儿年纪虽小,但演技出色,将哪吒的活泼可爱和勇敢无畏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6 年,在电视剧《封神英雄》中,简远信饰演的哪吒也有着自己的特点。他在剧中的表现中规中矩,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哪吒形象。

2023 年,《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中,武亚凡饰演的哪吒给观众带来了新的惊喜。武亚凡将哪吒的稚嫩和少年感演绎得十分到位,他与姜子牙、杨戬一起送封神榜的情节,以及和申公豹打斗的场面,都展现了哪吒的实力和勇气 。他在片中的名场面,如用风火轮切断皇家侍卫的盾牌、用混天绫劫持殷郊等,都让人印象深刻,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少年哪吒。

哪吒形象从佛教护法到道教大神,再到影视文化宠儿的演变历程,是一部跨越千年的文化交融与创新史。这一演变不仅是形象和故事的简单变化,更是不同文化元素相互碰撞、融合的生动体现,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民间信仰根基以及时代精神的映射。

哪吒形象的演变,首先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结果。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神话体系中并没有类似哪吒这样的人物形象。随着佛教的东传,哪吒作为佛教护法神的形象逐渐被中国人所熟知。然而,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存在着诸多差异,为了更好地在中国传播和发展,佛教文化开始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哪吒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印度佛教的护法神,逐渐转变为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道教大神。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丰富了中国的神话体系,也为哪吒形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间信仰在哪吒形象的演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信仰神灵来祈求平安、幸福和丰收。哪吒作为一个神通广大、能够降妖除魔的神灵,自然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崇拜。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哪吒的信仰不断加深,为了满足人们的信仰需求,哪吒的故事和形象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从唐代的护法神,到宋代的转世神仙道童,再到明代的道教神仙,哪吒的形象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民间信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同时代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地塑造着哪吒的形象。在古代,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苦难和不确定性的社会中,他们渴望有一个英雄能够挺身而出,为他们消除苦难,带来和平与安宁。哪吒的反抗精神和英勇无畏的形象,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他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而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哪吒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这种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特点,使得哪吒的形象在不同的时代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保持着长久的生命力。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哪吒形象的演变也是一个文化传播和接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艺术形式,如文学、戏曲、影视、动画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艺术形式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将哪吒的故事和形象传播给了更广泛的受众,使得哪吒的形象深入人心。同时,不同的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地对哪吒的形象进行创新和改编,以适应不同时代、不同受众的审美需求。例如,在动画荧幕上,哪吒的形象从《大闹天宫》中的稚气未脱,到《哪吒闹海》中的悲壮英勇,再到《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玩世不恭与坚韧不拔,每一次的创新都为哪吒的形象注入了新的活力。

哪吒形象的演变还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在佛教文化中,哪吒的形象强调的是护法、降魔的功能,体现了佛教的慈悲和智慧。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哪吒的形象则更多地体现了忠诚、勇敢、正义等价值观,以及对自由、平等的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哪吒的形象也从最初的凶恶、忿怒,逐渐转变为可爱、英勇、帅气等多种形象,以满足不同受众的审美需求。

哪吒形象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它涉及到文化融合、民间信仰、时代精神、文化传播以及价值观和审美观念的变化等多个方面。正是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哪吒这一形象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并且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来源:八里十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