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盆地的边缘是由巫山、大娄山、大凉山、邛崃山、名山、米仓山都圈子组结起来的。由于处在群山环抱之中,所以自古以来人们要出入四川就十分艰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以及千古混淆蜀道难,为图谗言不敢可攀的诗句就是古人对四川交通的写照。
#四川盆地#四川盆地的边缘是由巫山、大娄山、大凉山、邛崃山、名山、米仓山都圈子组结起来的。由于处在群山环抱之中,所以自古以来人们要出入四川就十分艰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以及千古混淆蜀道难,为图谗言不敢可攀的诗句就是古人对四川交通的写照。
古时候人们出入四川盆地只有两条路,一条是长江,一条是栈道。出入四川盆地的这段长江又叫川江,川江险滩密布,暗礁林立,而且水流很急。可以想象到当古人冒着生命危险驾着一叶扁舟在川江上穿行的时候是何等的艰难?没有一点勇气,没有一点胆量是不行的。
栈道是古人在悬崖陡壁上开凿出来架设起来的路。人们先在峭壁上凿出了千万个洞,再把木桩打进石洞,然后在桩子上铺上木头,这才铺成了一条勉强工人行走的路。其实这样的栈道与其说是一条路,莫如说它是一条无与伦比的桥。只不过这长而又长的桥一头是插在岩石里,另一头是悬在半空中的。
这条栈道传说是诸葛亮下令修建的。他从陕西省的勉县开始越过大巴山,横渡嘉陵江,经过间隔进入四川,最后到达梓潼,全长七百七十公里。以天下雄关著称的剑门关就修建在这条栈道上。
古书三国志和水晶对剑门关的显耀形式都有记载,说它是历代兵家的必争必守之地。但是描述最生动的要数李白了。他在蜀道难易诗里写道:剑阁峥嵘而崔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今天已经找不到完整的栈道,但是这些深深的石孔一定能够帮助我们想象和理解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实情和意境。
多少仁人志士和千万四川人民多么希望能够建成一条铁路,以便沟通天府之国和外界的联系。可是直到一九四九年四川境内还是一寸铁路也没有,至于公路也是寥寥无几。从成都到重庆的铁路是在一九五零年开始辐射的,而又陆续建成了通向陕西、云南、贵州的铁路,通向西藏、青海的公路,使四川终于成为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
在前面说过四川盆地的周围都是山,所以它的气候独具特色,冬季温暖。春天来的早,夏天比较热,秋天很凉爽,霜冻的时间非常短,雨水很充足。当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不能只靠老天爷的恩赐,只要不人为的乱折腾,那么风调雨顺的好环境是有可能让这个盆地年年五谷丰登的。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经写过这样优美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我们不知道诗人写的是什么地方的小景,不过这的景物就像这诗所写的那样,呈现着自然界活跃的生命和美丽的灵魂。
如果说春天首先从水面上飘过来,那么在四川盆地里似乎一年到头都是美好的春天。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美的化身,春也是开始的象征。虽然同在长江流域,但是四川盆地的春耕、春播、春种要比下游的江苏一带提前了一个多月,每年二月这里就开始了忙碌的耕耘。
良好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水源、更有勤劳的人民使四川盆地成了我国重要的产粮基地。在四川盆地的五谷中水稻占一半以上,它的年产量在全国各省中首屈一指。到了夏天,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简直是一片金黄色的世界,这油菜籽的产量也是全国的冠军。
四川也是我国的四大残次之一,残次总产量在全国各省中名列第二。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的本意虽然不是写蚕,但是它真切的揭示了春蚕的奉献精神。唐代诗人王健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半桥峡,复孤相唤玉残去,闲折钟庭栀子花。
这诗的后两句是说虽然妇女们向来喜欢带花,但是到了喜蚕茧的季节大家都无心打扮,而让院子里的花儿自开自放。有些城里人可能要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正在为春蚕吐丝作茧,编制蚕桑。在四川盆地里比较了辽阔的平地,只有成都平原那么一块,其余百分之五十二的地方都是丘陵地,所以生活在这个盆地里的多数人家都是愚公之居,就是开门见山的。
不过这些山都不高,一般都只有几百米,千百年来人们就是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这无穷的山包上开创着步步高升的生活天地。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成都平原,这才是四川盆地真正的盆底。
提到四川盆地人们常常用天府之国来概括它的复数,所谓天府当然不是指神话里的天堂。汉代刘像在他住的战国册里是这样说的:田肥美民因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变,此谓天府。这样的描述对于成都平原来说是十分恰当当之无愧的成都平原之所以能够成为天府之国的核心是和都江堰分不开的。
都江堰是两千二百多年前建成的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不知道耕了多少朝换了多少代,但是都江堰经久不废,今天仍然造福于民,而且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威力。都江堰工程是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翼洪道和保平饮水口组成。鱼嘴分水堤坝把银浆一分为二,外浆是正流用来排泄洪水,内浆饮水灌溉农田。
在正常的情况下内浆进水百分之六十,碰到洪水到来的时候这个比例就自然的颠倒了过来。飞沙堰一红道是排泄洪水、泥沙。在旱季把岷江的水拦住,全部流入内江。在大雨季节又把内江容纳不了的水溢出,自动流入外江。宝坪饮水口是内江的咽喉,是把玉垒山凿开缺口而成。都江堰的水都是通过这个口子流向各条灌溉区的。
都江堰虽然建于两千二百多年之前,但是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任何专家也不能否认它的高度科学性。那个时候人们用来跟大自然进行搏斗的工具还非常落后,很难想象祖先到底用什么方法又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把这个纯粹由岩石构成的山垒劈成了两半。
这个饮水的宝瓶口大小深浅也很有学问,大了小了,深了浅了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但是这个名副其实的宝瓶口竟是如此精确,这又是谁算出来的?怎么算出来的?都江堰工程的三个组成部分部署的这样合理得当,它的数据从何而来?它的总工程师又是谁?还有当时究竟有多少人参加了施工,里面又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一切现在都难以考证了,而留给后人的只是福利和自豪。
史书记载,这个伟大功臣的领导人是当时的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后人为了纪念他们的功德,特地修建了这座二王庙。经过近二三十年的艰苦努力,都江堰工程的受益范围已经从平原扩展到干旱的丘陵地带。它的灌溉面积们也从过去的三百万亩增加到了八百多万亩。
关于四川盆地,在这一回里只介绍一个大概的情景。#四川头条#
来源:秦楚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