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蒿素的发明源于越南战争期间,中国为援助北越解决疟疾问题设立的523项目。尽管有诸多抗疟药物的发明,疟疾却并未如人们想象中得到有效控制。
疟疾,这一在人类历史上存在感极强的疾病,与人类研究蚊子的历程紧密相连。
从耶稣会传教士用金鸡纳霜救康熙,到从金鸡纳树树皮提取奎宁研发抗疟药,再到屠呦呦带队研发青蒿素,人类与疟疾的斗争从未停歇。
青蒿素的发明源于越南战争期间,中国为援助北越解决疟疾问题设立的523项目。尽管有诸多抗疟药物的发明,疟疾却并未如人们想象中得到有效控制。
如今,在非洲、东南亚等地区,疟疾正面临失控的危险,在过去10年里,全球范围内疟疾强势反弹。
要了解这一变化,需先探究疟疾中间宿主 —— 蚊子群体的变化,以及微生物与蚊虫之间的相生相克、对抗合作关系,这对防控蚊子传播疾病至关重要。
每年的8月20日被定为世界蚊子日,源于1897年8月20日,英国医生罗纳德・罗斯发现确凿证据,证明蚊子是传播疟疾的中间传播者。
疟疾对人类影响巨大,曾有人说人类诞生20万年来,1000多亿人中一半死于蚊子传染病,其中大部分是疟疾。在罗斯的发现之前,人们并不知道疟疾的传染途径。
蚊子种类繁多,全世界约有3000多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蚊虫一般分为三类。
传播疟疾的叫按蚊;传播其他一些疾病的叫库蚊,库蚊又叫家蚊,喜欢与人类栖息地相关,多待在家中。
传播病毒的叫伊蚊,俗称花蚊子,翅膀、身体和腿上有黑白相间的斑纹,与按蚊和库蚊不同,伊蚊白天活动,而按蚊和库蚊主要在晚上活动。
目前已知最早的蚊子证据,是在距今约1.3亿年的黎巴嫩琥珀中发现的蚊子化石,分子生物学证据则将蚊子的诞生日期提前到距今2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这意味着蚊子的进化史比人类长得多。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蚊子学会了吸别的动物的血,吸人血是很晚的事,且自然界3000多种蚊子中真正吸人血的种类很少。
但随着人类人口从20万年前的几千人发展到如今的近80亿人,靠吸人血生活的蚊子越来越多,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蚊子能传播众多疾病,已知约有100多种较为严重的疾病由蚊子传播。
按蚊是疟原虫的主要传播媒介,不同地区的按蚊种类不同,除传播疟疾外,还会传播丝虫病等疾病;库蚊也是丝虫病的重要传播媒介,还能传播乙型脑炎,但现在有疫苗可预防。
伊蚊主要传播登革病毒、寨卡病毒、黄热病毒等,黄热病毒也有疫苗,去非洲旅行一般需提前三周接种。
在中国,一些曾由蚊子传播的疾病如丝虫病已基本消失,这得益于多种措施的联合作用,包括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科学规范的防蚊措施,以及过去的全民健康卫生运动。
疟疾作为蚊子传染病中的 “老大”,传播面广。在过去,人们认为热带传染病是由瘴气传播的,后来才知道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的。
早期控制疟疾的手段之一是 “坚壁清野”,即清理蚊子繁殖必需的水源,如沼泽地等。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曾发起 “沼泽之战”,抽干蓬蒂内沼泽地的水,建造堤坝,将湿地改造成农田,并强制当地人安装纱窗,在短短 7 年时间里使疟疾发病率下降了99.8%。
1939年投入使用的 DDT 是一种非常厉害的杀虫剂,使用后使很多国家的疟疾发病率迅速下降,如印度在使用 DDT 的10年内,疟疾病例从7500万下降到5万,斯里兰卡从每年300万下降到只有29例。
但后来由于美国作家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出版,很多国家停止使用DDT,疟疾发病率立刻回升。不过,这本书开启了世界环保运动,功大于过。
如今,世界卫生组织已允许一些国家在室内使用DDT。除了 “坚壁清野” 和使用杀虫剂,抗疟药物的研发也在不断推进,如青蒿素的问世使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
然而,蚊子和疟原虫在不断进化,蚊子对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等抗疟药物也产生了抗性,导致疟疾在近年来出现反弹。
2022年,全球因疟疾死亡60万人,大部分是非洲5岁以下儿童,疟疾病例达2.49亿例。
防控疟疾疟疾的传播并非易事,疟原虫需通过雌蚊子叮咬两次才能传染给人,先叮咬疟疾患者,待疟原虫在蚊子肠道发育成熟排到唾液腺后,再叮咬第二个人才能传播。
因此,只要开展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清除积水等蚊子滋生地,就能极大降低疟疾的传染率。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宣布成为 “无疟国”,但仍有几十个欠发达国家因贫穷、政府执行力差等原因,疟疾依然存在。
消灭疟疾不仅关乎这些国家的公共卫生,对全球都有重要意义,因为只要疟疾没有彻底消亡,就可能存在输入病例,各国每年都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防控。
在防控疟疾的过程中,“消除” 和 “消灭” 是不同的概念。“消除” 是指通过有效的防治措施,将疾病控制或降低到事先规定的较低水平,使其不会对公共卫生和人群总体健康构成威胁。
“消灭” 则是指彻底根除疾病的病原、病因、传播途径等所有致病相关因子。
美国在2003年宣布消除疟疾,但仍有输入性病例,2023年就有四个州爆发了本地疟疾病例。疟疾的传染数(R0)较低,所以即使中国每年有2000多个输入病例,也不会大规模扩散。
为了更好地防控疟疾,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灭蚊技术。早期控制疟疾的手段包括清理蚊子繁殖的水源和使用杀虫剂如DDT。
DDT的使用曾使疟疾发病率大幅下降,但由于环保问题,许多国家停止使用,疟疾发病率随即回升。如今,世界卫生组织允许一些国家在室内使用DDT。
抗疟药物的研发也在推进,青蒿素的问世使疟疾发病率下降,但蚊子和疟原虫的进化导致抗药性增强,疟疾再次反弹。
除了上述技术,共生菌也是防控疟疾的一个研究方向。通过改造蚊子肠道细菌,增强其杀灭疟原虫的能力。
王四宝团队在西非的布基纳法索进行野外实验,研究共生菌引入蚊子群体的方法和阻断疟疾的效能。基因驱动技术虽未在野外释放,但非洲被认为是率先进行实验的合适地点。
防控疟疾需要多种方法结合,包括全民动员、爱国卫生运动、特效药等。盖茨基金会资助基因驱动技术研究,并在非洲设立站点,培养当地科学家和技术员。
人类与蚊子的战争仍在继续,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多种防控方法的综合运用,彻底消灭疟疾的目标或许并非遥不可及。
来源:故事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