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蜜蜂”的功能在于扩音,戴上“小蜜蜂”的学生,任何细小的声音都将被放大,原本上课爱说话的学生因为“小蜜蜂”的存在不得不谨言慎行。看似效果良好,实际上却是对学生话语权的剥夺,也是对学生思维的禁锢。此外,给上课爱说话的学生戴“小蜜蜂”也是一种给学生贴标签的行为,
“小蜜蜂”的功能在于扩音,戴上“小蜜蜂”的学生,任何细小的声音都将被放大,原本上课爱说话的学生因为“小蜜蜂”的存在不得不谨言慎行。看似效果良好,实际上却是对学生话语权的剥夺,也是对学生思维的禁锢。此外,给上课爱说话的学生戴“小蜜蜂”也是一种给学生贴标签的行为,其他学生或教师看到“小蜜蜂”就知道这是一个上课爱说话的孩子,可能会以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如此行为侵害了学生的隐私权,不仅不能彰显教师的教育智慧,还会影响教师公平施教。
这样的视频能够得到广泛传播甚至获得不少好评,说明无论教师群体还是社会公众,还有许多人对何为教育、何为教育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改变公众对“小蜜蜂事件”的认识,急需普及教育常识——教育是慢的艺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学会等待,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和合法权益。实践中,一些看似标新立异实则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教学行为终会受到流量的反噬,唯有符合教育规律下的因材施教才更高效。
其实,学生上课爱说话不是一件坏事,教师适当引导更能彰显其教育智慧。一片寂静、肃静的课堂并非就能证明学生在进行有效的学习,真正的好课堂应该是学生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的课堂。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让学生戴“小蜜蜂”也是一种给学生贴标签的行为,影响学生受教育的公平权。“小蜜蜂”本身不具备标签效应,但在特定的环境中就会产生“上课爱说话”的负面影响。一个学生被戴上“小蜜蜂”还可能产生如下严重后果:不敢出声,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害怕发言,影响了学生的需求表达,教师也无法及时得到学生反馈;学生因害怕被戴上“小蜜蜂”而心生恐惧,课堂上弥漫紧张气氛,影响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学生上课爱说话,与其采取让学生戴“小蜜蜂”的一刀切式处理方法,不如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表达。
课堂之上,缺乏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表现,这样的课堂算不上高效的课堂。事实上,学生课堂上的发言很重要,也能准确反映课堂教学的效果。面对上课爱说话的学生,教师可以从建立课堂表达的规矩开始,明确课堂上应该说什么话、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应该如何说话等,引导学生有序表达自己的困惑和发现,从而将“上课爱说话”转变为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建立良好课堂秩序的契机。
给上课爱说话的学生戴“小蜜蜂”是一种只顾眼前而不顾长远的狭隘教育观,“小蜜蜂”的标签只会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课堂不敢表达、不想表达,最终与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安静的课堂背后,可能体现了教师良好的秩序把控能力,但也可能是学生诸多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的外显。面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深入思考问题的来龙去脉,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引导,切忌盲目而为。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