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电影的槽点,不吐不快

360影视 2025-02-02 15:33 2

摘要:春节档拉开大幕短短四天,票房大盘就已突破60亿大关。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历年春节档的纪录,也再次印证了电影作为春节文化消费的重要地位。

时光编辑部 | 日灼

电影应该相似音乐多过小说。

新年看电影无愧为新时代年俗。

春节档拉开大幕短短四天,票房大盘就已突破60亿大关。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历年春节档的纪录,也再次印证了电影作为春节文化消费的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各部影片的热映,口碑争议也在各大社交平台发酵。

大部分争议集中在影片叙事层面:情节的不合理大大影响了观众观感。口碑的迅速传播与发酵,既为作品带来了更广泛的关注,也让影片的不足之处被无限放大。

新版《射雕》:操之过急,情节断裂

在徐克导演的作品光谱中,武侠电影一直是他最具创作激情、最具表达欲望的类型载体。1979年的处子作《蝶变》,徐克就以反传统武侠电影的姿态,宣告香港新浪潮的到来。

随后,几乎在一夜之间,徐克投入香港主流商业电影的怀抱,以高度风格化的手法重塑了武侠电影的样貌。

《刀》《蜀山》《笑傲江湖》《黄飞鸿》系列等一部部经典影片,以奇观化的美学造型,高度类型化的叙事方式,将武侠电影的表现力提升到了全新层次。

初次北上的徐克同样押宝武侠类型,2005年将梁羽生的小说《七剑下天山》搬上银幕,此时合拍片运作尚处探索阶段,多重因素加持下,影片在口碑与票房上双双失利。

随着《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智取威虎山》等作品逐渐在内地取得成功,徐克终于得以再次祭出自己最想拍摄的武侠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

作为长达四十回的章节小说,将《射雕英雄传》搬上银幕本就不是易事,除了70年代张彻导演曾推出过三部曲外,再无人尝试。

《射雕英雄传》呈现的是中国人理想中的武侠世界,是行侠仗义的价值情怀,是行走江湖的人情世故,也是功夫奇观的浪漫幻想。

但新版《射雕》选择了一条铤而走险的改编思路。徐克将原著中三十四到四十回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雄心犹在但并不成功。

从影片伊始,就将蒙古与金国的交战设为整部影片的时代背景,在一片兵荒马乱中,郭靖和黄蓉这对核心人物被冲散,寻找对方、化开误解构成影片叙事的第一层核心冲突。

更深的核心冲突是郭靖与黄蓉如何在这段经历中,成长为担当家国责任的“侠之大者”,相信这也是徐克的本意。

人物关系嵌在历史背景中予以互动和成长,本是现实虚构作品常见的处理方式。但问题就出在,影片将矛盾的设置建立在观众对《射雕》前三十六回小说熟知的前情下,本该建立背景、人物的第一幕叙事成为一段概括式的前情提要。

郭靖与黄蓉是如何相识、如何羁绊、如何仗剑天涯、如何矛盾频出,没有常规叙事的起承转合,想要观众对郭靖、黄蓉、欧阳锋等人的行为动机在情感上产生认同,实在是强人所难。

第一幕叙事的简化导致故事信息大量缺失,整体节奏失衡,也导致各场景之间的因果关系变得薄弱,一段强情节展开后往往没有下文,各段情节没有形成叙事链条,观影过程中断裂感频出。

最致命的结果便是,虽然将“寻找黄蓉”与“家国责任”两条线索交织,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始终无法形成有效的勾连,拼凑之后并无多少观影快感。

按照类型电影叙事的规则,主要角色还应有完整的弧光来表现人物的成长。

但郭靖与黄蓉在没有拍摄的前情中就已经历了大风大浪,人物趋于定型,新的故事架构下也未能挖掘出明显的人物成长,干巴巴的情感戏和喊口号式的价值输出自然没有多少说服力。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走错片场的爱情戏

如果说《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中还有些叙事的尝试与不错的镜头设计,那《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断崖式的口碑下滑,则反映出创作者对自身类型把控失衡带来的后果。

作为系列电影承上启下的作品,《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选择了化繁为简的方式,以姬发与邓婵玉的情感关系变化,来推动整体故事的进展。

没错,感情线是第二部的戏眼。

这样的做法笔者觉得很聪明,第一部《封神》殷寿已完成黑化,并与姜子牙等人形成对抗之势,这些角色很难有成长的空间再来推动剧情的发展,这时适当加入新角色,往往令故事更具可塑性,通过感情互动来推动人物成长与故事推进,是过渡阶段的上佳选择。

在这里不得不称赞那尔那茜的表演,为邓婵玉的角色注入了内地银幕少见的强势女性的魅力时刻。相比之下,与她出演对手戏的于适无论台词功底,还是表演节奏都还欠火候。

但演员的努力无法弥补剧作的降智带来的撕裂感,令人频频皱眉。

两军对垒,严阵以待,双方主将却罔顾整体战事胶着,眼中只有与对方solo,这是降智的第一层。

跌落山谷,狭路相逢,不知为何姬发却“恋爱脑”频发,几次优柔寡断,立场反复横跳,让之前积累的戏剧冲突显得如儿戏般可笑,与第一部时姬发理性、果断的人物弧光断裂,这是降智的第二层。

作为两军的核心人物,姬发与邓婵玉产生感情戏份并不是不可行,但用违背角色逻辑的方式来描绘感情的发展,还令其他角色功能性的配合(如魔家四将抢着过绝龙岭,为两人谈情说爱提供场所),便拖累电影整体,不断降低故事的可信度与体验感。

另一方面争议在于导演乌尔善对原著中各路神仙的塑造。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里的各路神仙,似乎都有些心不在焉。

姜子牙钓鱼本是对其境界的描绘,但在布置战术时却语焉不详导致战果缩水;闻仲本是殷商最仰仗的人物,军政能力极强,在小说中与姜子牙势均力敌,但在影片中只沦为脸谱化的反派。

而作为关键角色的殷郊,法相形式的造型过于游戏化CG的样貌,与大多数观众脑海中威严神武的想像差距较大,成为影片的另一大争议。

客观而论,《封神演义》作为起源于南宋、成型于明朝的神魔小说,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历来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塑造符合时代审美的角色自然也要顺应时代需求,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便可令人信服。

但《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没能做到,而隔壁的《哪吒2》则是成功的例子。

《蛟龙行动》:文戏拖累武戏

相比这两部商业大片因为叙事而遭到的争议,《蛟龙行动》似乎有意降低了文戏的比重,着力打造符合时代元素的主旋律动作电影。

从这个角度出发,《蛟龙行动》的目的其实达到了。

影片中的动作戏在绝大部分时候都保持了《红海行动》的水准,尤其以AI人工智能激战的戏份虽然还有提升的空间,但符合当下的信息化作战方式。

除此之外,一些非动作戏场面也有极其流畅的运动镜头来展示叙事场景,比如新潜艇出发前的长镜头,运镜设计与场面调度显示出林超贤导演的不俗功底。

但问题就在于,在有限的文戏中故事的编排也较为笨拙,反而令精雕细琢的动作场面显得悬空而缺乏节奏,在一部表达需求十分明确的影片中,这个缺点被进一步放大。

比如杜江角色的心灵创伤,在其他情节不断加入的同时却遭到忽略,叙事上没有完成闭合;再比如,用自己人捅自己人这个并不高明的情节点来完成人物情感的闭环,受到争议不算冤枉。

而在反派塑造方面,《蛟龙行动》则犯了国产电影经常犯的错误。

敌方的怀特将军十分脸谱化,纯粹站在普世价值观的反面,他的所有反叛行动都缺乏有足够说服力的动机,火山爆发、引发海啸、太平洋战火连篇对他个人有何好处?影片并没有交代。

除了这些场内因素,在影片质量不足以支撑春节档期的情况下,其他几部大片按兵不动时,《蛟龙行动》过早释放了影片口碑,也造成了影片目前的商业困境。

来源:Mtime时光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