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认知!血糖高不只是吃的问题,这三种竟也深度影响血糖高低!

360影视 2025-02-02 16:52 2

摘要:朋友,我是认真科普的李医生,今天是大年初五,今天咱们来好好唠唠血糖偏高这个事儿。很多人都觉得血糖高就是吃出来的,可事实远不止如此!今天就给大家揭秘三种与血糖高低密切相关的物质。

朋友,我是认真科普的李医生,今天是大年初五,今天咱们来好好唠唠血糖偏高这个事儿。很多人都觉得血糖高就是吃出来的,可事实远不止如此!今天就给大家揭秘三种与血糖高低密切相关的物质。

先跟大家分享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据权威机构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显示,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 12.8%,这意味着每 8 个成年人里就可能有 1 个糖尿病患者。更让人担忧的是,我国糖尿病知晓率仅为 36.5%,也就是说,超过六成的糖尿病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患病。而控制率也只有 32.2%,很多患者即便知道自己患病,血糖也没能得到有效控制。

在众多影响血糖的因素中,饮食常常被当作“背锅侠”。不少糖友一发现血糖控制不好,就一股脑地把责任推到饮食上。但实际上,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详细讲讲三种影响血糖的关键物质。

第一种,维生素 D。维生素 D 在血糖代谢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美国糖尿病协会研究表明,维生素 D 水平每增加 10ng/mL,糖尿病发病风险就能降低 15%。一旦人体缺乏维生素 D,胰岛素分泌量就会减少,细胞利用葡萄糖的能力也会下降,从而影响血糖调节。令人遗憾的是,糖尿病患者比普通人更容易缺乏维生素 D。我国一项针对 5000 名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发现,高达 60%的糖尿病患者体内维生素 D 浓度低于 20ng/mL(正常范围应≥30ng/mL)。这是因为人体 90%的维生素 D 是通过皮肤在光照下合成的,只有 10%来源于食物。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患者容易出现微血管病变,导致皮肤血流减少,维生素 D 合成能力下降。而且,糖尿病肾病进入 4 期及以上的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 D 缺乏问题。过度节食、纯素食的糖友,也会因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维生素 D 摄入不足。那么,该如何补充维生素 D 呢?多晒太阳是最好的办法。阳光充足时,成年人每天累计晒 30 分钟到 1 小时;婴幼儿和儿童皮肤娇嫩,晒 15 到 30 分钟;老年人皮肤合成能力下降,可适当延长时间。晒太阳时,尽量多暴露皮肤,增加日光接收面积。要是紫外线太强,在户外阴凉处也能接收足量日光。此外,糖友们还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 D 的食物,像鱼肝油、动物肝脏、肾脏、鱼类、全脂奶、蛋黄等。

第二种,皮质醇。皮质醇又叫糖皮质激素,是身体自然分泌的升糖激素,对血糖影响很大。很多糖尿病患者会出现“黎明现象”(清晨血糖莫名升高)和“黄昏现象”(下午血糖莫名升高),这与皮质醇的昼夜分泌节律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精神高压状态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比普通人平均高出 1.5mmol/L,且更容易出现“黎明现象”。睡眠对皮质醇分泌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睡眠不足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刺激皮质醇分泌,导致血糖升高。熬夜、晚睡同样会促使皮质醇分泌增加。长期不规律的睡眠会打乱生物钟,致使皮质醇异常分泌,让血糖上升。

第三种,蛋白质。蛋白质缺乏会影响身体的肌肉含量,而肌肉含量对血糖调节意义重大。食物中的淀粉在体内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会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胰岛素主要通过肌肉发挥作用,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肌肉细胞将葡萄糖转移至细胞内,转化为肌糖原储存起来,从而降低血糖。血糖偏低时,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维持血糖稳定。虽然肝脏也能储存葡萄糖,但储存量远不及肌肉。从这张图可以清楚地看到,葡萄糖在身体中主要分布在三个地方: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为 5 至 10 克,相对较少;肝脏肝糖原含量为 100 至 120 克;肌肉肌糖原含量为 300 至 400 克,是储存葡萄糖的重要场所。如果糖尿病患者过于消瘦,肌肉含量少,储存的糖原也会减少。血糖升高时,没有足够的肌肉合成糖原,血糖难以降低;血糖降低时,又没有充足的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容易出现低血糖。而且,肌肉越少,这种情况越明显。另外,蛋白质缺乏还会直接影响胰岛功能。胰岛β细胞的新陈代谢需要蛋白质作为原料,原料匮乏时,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就会下降。身体其他细胞缺乏蛋白质,也会影响新陈代谢,降低对胰岛素的敏感度,加重胰岛素抵抗。研究发现,腿部肌肉减少 10%,胰岛素的敏感性就会下降 34%。

所以说,影响血糖的因素多种多样,分析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原因时,一定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不能盲目认为只是饮食控制不当或其他单一原因导致的。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找到问题根源,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血糖,维护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健康。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谢您在阖家团圆的新年时刻阅读李医生的原创文章,能静静的阅读一段文字,在这个短视频泛滥的年代也是特别值得点赞的!再次感谢,我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但我却想要用大白话把深奥的医学道理讲给每个人,让更多人获得健康常识,让更多人德到有用的健康知识,欢迎关注我,您的每一次转发分享都是对我最好的支持,传播健康,收获快乐!,善莫大焉

李医生简介:

副主任医师,

中西医结合科医生,

百万阅读量创作达人,

国医文化类,健康类原创作者,

河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本科学历

衡水市第一届基层名中医,

中医疼痛专业委员会常委,治未病,针 灸,微创专业委员,

擅长运用传统中医舌诊,脉诊,手诊,辩证,运用中药,针灸等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病,肠胃疾病,各种痛症,各种急慢性疾病中医中药调养,传承传统中医文化,发扬祖国国粹医药!

来源:初见李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