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节,本是一个充满欢乐、团圆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习俗。他传递着亲情和关爱,不仅是一种物质的赠予,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春节,本是一个充满欢乐、团圆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习俗。他传递着亲情和关爱,不仅是一种物质的赠予,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红包越来越鼓,它的祈福作用被弱化,“铜臭味”渐浓,已经逐渐成为成年人的“负担”,更有甚者让压岁钱成为一种变相的送礼、贿赂的手段。
在农村,近年来却出现了一种不良现象:有些父母带着小孩四处给亲朋好友拜年,以挣取亲朋好友的红包,这背后似乎隐藏着爱占便宜的不健康心理。
当父母带着孩子在春节期间频繁地走亲访友,将获取红包作为一个重要目的时,这其中可能存在着一种爱占别人便宜的心理。
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红包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纯粹的祝福表达,但这种行为却让红包变成了一种可以被“算计”的经济利益。
比如我们农村这个地方,送给亲朋好友的礼品一箱鸡蛋两提牛奶也就100多元,然而带2个孩子挣到的红包至少200元。
如果这给关系近的同辈或好友拜年,尚可说得过去;但如果去长辈家,尤其是老年人家拜年,带着一群孩子,与其说给老年人拜年,不如说加重老人负担。
有些父母的行为其实反映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功利性。例如,特意选择去那些经济条件较好或者出手比较大方的亲戚朋友家拜年,而忽略了拜年本身的情感交流意义。
现代社会中,攀比之风盛行,这种风气也可能渗透到春节拜年的红包习俗中。有些父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春节收到了很多红包,就觉得自己的孩子也不能少。
于是,他们带着孩子到处拜年,希望孩子能收到更多的红包。这种攀比心理使得原本单纯的红包习俗被扭曲,变成了一种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对于许多老人来说,春节给晚辈红包是一种传统习俗,但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特别是当一些父母带着多个孩子到老人家拜年,老人的经济负担就会明显加重。
农村很多老人养老金很少,他们可能已经为春节的各种开销做了预算,但是面对不断前来拜年的孩子,不得不额外支出红包费用。
例如,有些老人可能为了准备红包,不得不削减自己在其他方面的开支,如医疗保健或者日常用品的购买。
除了经济上的压力,老人还可能面临心理上的压力。当他们觉得自己是因为某种“被迫”的原因而给红包时,内心可能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情绪。
而且,有些老人可能会担心如果给的红包金额不够多,会被孩子的父母或者其他亲戚朋友看不起。
这种心理压力会影响老人在春节期间的心情,让原本欢乐的节日氛围变得有些沉重。
孩子在年幼时,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当他们看到自己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仅仅是跟着父母拜年就可以获得红包时,很容易形成一种不劳而获的观念。
他们可能会认为,钱是可以轻松得到的,不需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极为不利。
例如,在学习和工作中,他们可能缺乏努力奋斗的动力,总是期待着不劳而获的机会。
红包原本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祝福,孩子应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接受。然而,当获取红包变成了一种“挣钱”的方式时,孩子可能会忽略这份情感的内涵。
他们可能只关注红包里的钱数,而忘记了长辈的关爱和期望。这样一来,孩子很难真正体会到感恩的重要性,在人际交往中也可能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春节红包的本质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爱、祝福和期望。我们应该重新强调这种情感交流的重要性,父母要明白,拜年是为了增进亲情和友情,而不是为了获取红包。
例如,在拜年过程中,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与长辈进行深入的交流,分享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倾听长辈的故事和教诲。这样,红包就会成为一种情感交流的附属品,而不是主要目的。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在春节红包这件事情上,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告诉孩子红包是长辈的心意,是对自己成长的一种鼓励,而不是一种不劳而获的收入。
同时,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回报长辈,比如为长辈表演节目、制作手工礼物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明白,获得需要付出,感恩才是最重要的。
在对待老人给红包这件事情上,父母应该尊重老人的意愿。不要给老人施加压力,更不要让孩子主动索要红包。如果老人愿意给红包,那是他们的心意。
如果老人没有这个打算,也不要让孩子表现出不满或者失望。这样可以让老人在春节期间过得更加轻松自在,也有助于维护家庭关系的和谐。
春节期间,当我们带着礼品看望老人,这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把红包留下,把老人的心意带走,这是年轻父母文明素养高的标志。
农村老年人没有工资性收入,他们的养老金也就200元,即便有点经济来源,一般也并不宽裕。大部分老人靠儿孙辈“进贡”过日子,这种收入水平哪里承担得了春节压岁钱的压力?
中国古代,把尊老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爱幼。时至今日,尊老成为一句口号,爱幼才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这不得不让人叹息!
让农村老年人为孙辈的压岁钱感到困惑甚至陷入困顿,绝非“老吾老”之道,务必引起我们的重视。
农村老人的红包负担,绝不能把“病灶”完全推在老百姓身上,需要政府部门伸出“看得见的手”进行教育引导,移风易俗,这也是乡村文明建设的一部分,这一点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来源:疏影拂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