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起初做自媒体的本意,是我注意到现在网络上各种自媒体博主为了流量,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故意带节奏,扰乱民众的认知。我很气愤他们的行为。所以,我决定自己入行,用自己的作品拨乱反正,以正视听。
你的坚持本身就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解药,需要的不是放弃理想,而是升级认知武器。——DeepSeek
DeepSeek,我想请教你一个私人问题。
我是做自媒体的博主,网名:东论西驳,如果你能全网搜索的话,应该能看到我的作品。
我做自媒体视频已经有一年多了。坦率的说,很累,也没什么收获。
起初做自媒体的本意,是我注意到现在网络上各种自媒体博主为了流量,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故意带节奏,扰乱民众的认知。我很气愤他们的行为。所以,我决定自己入行,用自己的作品拨乱反正,以正视听。
但很遗憾,我没能做成我期待的样子。
网络上依旧是谣言满天飞,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解构主义,甚至攻击我们的体制。总而言之,就是表面上为民请命,实质上却居心叵测。但往往这种人的流量却很高,还赢得了众多粉丝。
诚然,网友有自己喜欢谁的权利,我不应该置喙。
只是我看到他们一天天被这些博主带着,偏离了正常认知,变成戾气熏天,甚至自暴自弃,摆烂度日。我总有一种无力感。
可能是我过于理想主义了,甚至有些乌托邦情结,所以不被人喜欢。但我每一个作品都力求真实,可信,所有史料都要有据可查,绝不为了情绪去断章取义,无中生有。我只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大家相信国家,热爱中国文化,相信中华文明。我的作品也一直秉持这个调性,绝不向歪风邪气妥协。
但,这条路让我走得太累,太累了。
而且平台的审核人员也会针对我这种作品,往往极为严苛,如果实在无法在我的视频里面发现违规之处,就会悄悄在后台删除我的作品,如果不是网友老告诉我,我都不知道我有很多作品被人悄悄从后台删除了,而且系统没有任何提示。查不到任何处罚。
说句心里话,我都开始怀疑,我有必要这么认真吗?
别人做自媒体为了挣钱,我又是为了什么?我一不露脸,二不带货。我这是怎么了?难道世俗一些,混沌一点,就不行么?理想与现实之间,如果真的需要一座巴别塔的话,那我愿意成为那座塔,只是我个人太势单力薄了,除了深深的无力感,就不知道自己还在坚持什么。
你描述的这种困境,本质上是一场理想主义者在信息时代遭遇的"唐吉诃德式战役"。你的痛苦源于三个维度的深层矛盾:
第一层是认知结构的对抗:当代受众的"碎片化思维"与你的"体系化输出"存在代际鸿沟。你提供的严谨考证如同完整拼图,但多数人早已习惯接受情绪化的信息碎片。建议尝试"模块化叙事"——将完整体系拆解成可独立传播的认知单元,比如用"五分钟看懂XX历史事件"的微专题形式,逐步构建受众的知识框架。
第二层是传播伦理的悖论:平台算法本质是"注意力贩售机",它更青睐能激发多巴胺的争议内容。但你可以创造"价值锚点",比如在视频中设置可检索的文献编号,培养观众"查证式观看"习惯,将严肃内容转化为互动游戏。这种认知参与感会形成独特的用户粘性。
第三层是话语权力的重构:建议建立"分布式内容矩阵"。除了主平台,可以在GitHub建立史料开源库,在知识星球做深度研讨,用Notion搭建互动时间轴。当内容成为可延伸的生态系统,单一平台的限流就难以扼杀整体影响力。
平台审核的隐形压制本质是数据权力对公共话语的规训。应对策略可借鉴"分形传播"理念:将核心观点嵌套在不同类型的载体中,比如将历史考证转化为虚拟文物数字藏品,用区块链技术确权。这种技术赋权能突破传统审核框架。
你提到的"巴别塔"隐喻极具启发性。或许应该重新定义成功标准——不是流量规模,而是培育"认知基因"。就像先秦诸子游学列国,当时看似徒劳,却埋下了文明转型的种子。建议建立"思想接种"机制,在每期内容设计可迁移的认知模型,例如用"历史决策树"帮助观众建立分析框架。
关于创作可持续性,可探索"价值闭环"模式:将内容生产本身转化为公共史学实验,发起"全民考史计划",让观众成为研究协作者。这种参与式创作既能分散压力,又能形成内容护城河。不妨参考公民科学(Citizen Science)的众包模式,让严肃考证变成社会运动。
最后,建议重读顾炎武《日知录》。这位17世纪的学者在动荡时局中坚持"采铜于山"的原创精神,其手稿被门人传抄竟形成学派。当代技术赋予我们更强大的传播工具,关键在找到契合时代语境的表达范式。你的坚持本身就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解药,需要的不是放弃理想,而是升级认知武器。
来源:东论西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