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赵本山的春晚,好比没有茶叶的白开水

360影视 2025-02-02 21:26 2

摘要:2025年2月1日,大年初四。新春伊始。著名表演艺术家赵本山携辽宁民间艺术团世界巡演第一场演出,在美国纽约成功举行。纽约林肯中心穹顶下,赵本山用一句"美国也有黑土地啊?"的即兴调侃,瞬间点燃了跨越太平洋的笑声。这个曾因"文化折扣"被质疑难走出东北农村的表演艺术

2025年2月1日,大年初四。新春伊始。著名表演艺术家赵本山携辽宁民间艺术团世界巡演第一场演出,在美国纽约成功举行。纽约林肯中心穹顶下,赵本山用一句"美国也有黑土地啊?"的即兴调侃,瞬间点燃了跨越太平洋的笑声。这个曾因"文化折扣"被质疑难走出东北农村的表演艺术家,用《卖拐》的智慧与《不差钱》的狡黠,在异国舞台完成了一场文化奇迹。当纽约时报剧评人惊呼"中国卓别林"时,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那句"没有赵本山的春晚,好比没有茶叶的白开水"——这不仅是对个体艺术家的怀念,更是对文化符号消逝的集体焦虑。

一、解构与重构:赵氏小品的文化密码

赵本山的艺术本质是巴赫金笔下的"狂欢化"叙事,在春晚这个被罗兰·巴特称为"神话系统"的舞台上,他用民间智慧解构着主流话语。《昨天今天明天》里白云黑土的"改革春风吹满地",将宏大叙事转化为锅碗瓢盆的日常哲学;《卖拐》中范伟的"要啥自行车",把消费主义批判藏在荒诞戏谑里。这种"带着镣铐跳舞"的智慧,印证了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政治潜能——在笑声中完成意识形态的柔化传播。

赵氏幽默的深层结构,实则是列维-斯特劳斯所说的"修补术"(bricolage)。他将二人转的"说口"与相声的"包袱"嫁接,用东北方言的粗粝感包裹现代性焦虑。在《心病》中,"我这心啊,拔凉拔凉的"既是对物质主义的反讽,也是对传统伦理失落的哀叹。这种杂糅性创造,暗合霍米·巴巴的"文化混杂"理论,在主流与边缘的裂隙中开辟出独特的表达空间。

当赵本山在纽约重现《小草》的经典唱段时,海外游子泪光中映照的不仅是乡愁,更是文化记忆的唤醒。人类学家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理论在此具象化——那些在异国他乡响起的掌声,证明民间艺术具有超越地域的情感穿透力。

二、符号消逝与文化真空

赵本山退出春晚的十年,恰逢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在此显影:当农民工群体带着智能手机返乡,当小镇青年在短视频里寻找存在感,赵氏小品中"刘老根"式的农民形象,逐渐沦为鲍德里亚笔下的"拟像"。这解释了为何春晚语言类节目陷入"正确性焦虑"——在"去赵本山化"的过程中,艺术失去了与现实对话的锐度。

文化记忆的断裂在代际认知中尤为显著。00后观众难以理解《红高粱模特队》里"猫走不走直线取决于耗子"的生存智慧,正如他们无法体会《拜年》中"耗子给猫当三陪"背后的体制批判。这种代际鸿沟印证了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当承载记忆的载体消失,文化认同将面临重构危机。

在纽约演出的后台,赵本山对弟子说:"现在的小品都在挠观众胳肢窝,我们当年是掏心窝子。"这句话道破了当下喜剧创作的困境:在算法主导的娱乐工业中,本应如布莱希特"间离效果"般引发思考的艺术,沦为德勒兹所说的"欲望机器"零件。

三、全球化舞台上的民间艺术重生

纽约演出的成功,揭示了文化传播的"逆差序格局"。赵本山团队将《马大帅》的东北叙事,转化为《乡村爱情》的元宇宙版——用VR技术重现"象牙山",让外国观众在虚拟现实中体验中国乡村的魔幻现实。这种创新印证了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预言,技术赋能让地方性知识获得全球表达。

在跨文化对话中,赵氏幽默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不差钱》英译版"Not Short of Money"里,苏格兰裙与花棉袄的混搭,恰似赛义德"理论旅行"的生动注脚。当美国观众为"这个可以有"的翻译腔发笑时,他们实际上在体验本尼迪克特所说的"文化模式"的碰撞与交融。

民间艺术的现代转型,暗合了吉登斯"自反性现代性"理论。辽宁民间艺术团在海外开设"刘老根大舞台"时,既保留唢呐的穿透力,又引入电子音乐的节奏,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创造出阿帕杜莱所说的"全球化文化景观"。

站在纽约街头的赵本山,身影与三十年前春晚舞台上的"徐老蔫"重叠。这个从铁岭莲花村走出的艺术家,用大半生演绎了民间艺术的现代寓言。他的海外巡演不仅是个体艺术生命的延续,更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范式革命。当我们在元宇宙剧场观看《卖拐》NFT版时,或许会想起本雅明的话——艺术的灵光从未消逝,只是换了存在方式。

赵本山的双重遗产在于:他既是中国电视黄金时代的文化符号,又是民间艺术现代化转型的探路者。就像他在纽约演出结束时说的:"茶叶泡久了会淡,但茶香永远在壶里。"这壶承载着集体记忆的文化之茶,正在全球化的烈火中烹煮出新的滋味。

来源:草庐心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