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亲戚热衷于「说教」?

360影视 2025-02-02 22:48 2

摘要:过年期间,你也接受了来自亲戚的「说教」洗礼吗?从学业选择到工作规划,从恋爱婚姻到生活琐事,似乎没有什么话题是他们不能拿来「指点一二」的。为什么大多数亲戚热衷于「说教」呢?如何从心理学看待这一现象?一起来看看答主们的回答吧。为什么大多数亲戚热衷于「说教」?「说教

过年期间,你也接受了来自亲戚的「说教」洗礼吗?从学业选择到工作规划,从恋爱婚姻到生活琐事,似乎没有什么话题是他们不能拿来「指点一二」的。为什么大多数亲戚热衷于「说教」呢?如何从心理学看待这一现象?一起来看看答主们的回答吧。为什么大多数亲戚热衷于「说教」?「说教」能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心理感受?| 答主:KnowingisOwning

最近在看美剧「The Office」。剧中的自来熟 Michael Scott 常喜欢给员工们讲课、说教,即对应英文中概念的「unsolicited advice」未经请求的建议或者「lecturing」给人「上课」。

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

①宗教信徒宣传教义

②比喻生硬地、机械地空谈理论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英文中我查到一个认为比较完整同时非常符合题主「说教」的释义[1]:

Unsolicited advice involves receiving information, advice, input, or suggestions from others you have not requested. This advice is often unwanted and can leave you feeling irritated, shamed, or judged.未经请求的建议是指他人主动提供的信息、意见或建议,而你并没有主动寻求。这类建议往往并不受欢迎,可能会让你感到烦躁、不安,甚至被评判。

首先根据 2016 的一项心理学实验研究 [2] 不得不说关系的亲密度可以预测「说教」行为(但是感觉我们有时候好像和亲戚又没那么亲哈)。

研究分两部分,分别使用大学生和普通人群样本,要求参与者针对两个朋友(一个亲密朋友,一个关系较远的朋友)的假设性问题陈述作出回应,这些问题并未明确要求建议。

研究通过测量关系亲密度和记录参与者是否提供建议,发现参与者在约 70% 的互动中提供了建议,其中针对亲密朋友的建议比例更高(超过 75%)。然而,尽管出于善意,未经请求的建议可能被接收者视为干涉或评判,从而导致关系紧张或降低接收者未来寻求支持的意愿。

不提供建议「我很抱歉听到这些。希望情况能够好转。」提供建议「我觉得你应该坐下来和他谈谈,在事情变得不可收拾之前解决问题。」

当然,为什么说教,背后动机(Motive)也很重要 !

分两类:

一类是友好型动机如利他主义,真心帮助或者想激动分享,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另外一种是说教者的动机是「自驱动」型,这些动机更多地与建议提供者自身有关,而不是与你的需求相关。

①被需求感 Neediness:有些人提供建议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非真正关心你。他们可能在某个领域拥有丰富的知识,但分享的动机并不利他,而是为了让自己感到被需要、有价值或重要。

②自恋 Narcissism:自恋型的人格往往喜欢充当「教师」角色,热衷于长篇大论地发表意见。他们的建议通常更多地是为了彰显自己,而不是关心你的需求。

③控制欲 Dominance:一些人通过提供建议来确立自己在关系中的主导地位。这种人总是试图以「权威」的姿态指导你的行为。

④评判 Judgement:有些人给建议的真正目的是改变你或你的行为,而不是帮助你。这类建议往往更像是一种批评或冒犯.

从人格心理学的分类来说,这类人通常属于「阿尔法」(alpha)人格的性格,往往有一种宏大的自我意识或对自己能力的看法,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聪明、更特别或更明智。

不请自来的建议者往往在认知上是僵化的, 思维可以是绝对主义的,以一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事物。「说教」行为往往伴随着对他人情感和需求的忽视, 是缺乏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的表现。一些亲戚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建议并不一定符合他人的实际情况,甚至可能引发反感。

2018 年美国来自几所藤校商学院的研究者通过四个实验认为「给建议」是一个悄悄增强权力感的行为[3]。

研究通过四项实验揭示了建议行为与权力感之间的深层关系。

实验 1 通过回忆任务发现,无论建议是否是受邀的,提供建议都会显著提升建议者的权力感,这种效果主要来源于建议行为带来的影响力感知。

然而,提供未经请求的建议(即「说教」)显著增加了建议者的权力感,而受邀建议并未带来额外的权力感提升。

这表明,建议行为的关键作用在于建议者对自身影响力的感知,而非提供建议是否被请求的情境本身。特别是,未经请求的建议通过增强建议者对其影响力的认知,成为权力感提升的主要驱动力。

这个图展示了中介因果关系, 建议行为通过感知影响力这一中介间接增强了权力感,而建议行为直接提升权力感的效果并不显著

实验 2 在实际工作场景中验证了这一发现,同时表明建议被采纳(Advice taken)会进一步增强权力感,而建议被拒绝则削弱(Advice not taken)这种效果。

实验 3 通过 MBA 学生的政治性社交行为评估发现,权力欲强的人更倾向于提供建议,因为建议行为是他们获得影响力的一种方式。

实验 4 进一步确认了权力欲驱动建议行为的动态过程,并揭示了建议被采纳如何决定权力感的最终提升。

研究表明,建议行为不仅是一种支持他人的表达,更是建议者寻求影响力、满足权力欲的微妙手段。

尤其在建议被采纳时,这种行为会显著强化建议者的权力感。

| 答主:言意之庭心理

有没有想过一种可能,如果亲戚对你没有了说教,他们可能就和你无话可说了。

和亲戚在一起,尤其是平时不怎么有机会见面,只有逢年过节才会聚在一起的亲戚,大家通常在工作和生活上的交际都不多,甚至于认知水平都不在一个层级上,除了问问工资,问问家庭以外,可能最容易展开的话题就是自己有经验的某方面的「说教」了吧?

分享一点我的经验,因为心理咨询师能见到各种行业的来访,自然对各行各业都感兴趣也有些了解,所以当亲友聚会时,我和大多数亲戚的聊天,往往会像是大型团体访谈。

碰到在海关工作的亲戚,我就向他询问商检流程,相关政策,深入到具体某些国家的贸易现状,风险收益。碰到在外地挂职的亲戚,我就打听当地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美食美景,顺便关心下亲戚的适应情况。碰到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年轻人,就向他们请教行业现状,然后就一个大家都感兴趣也都熟悉的点深入讨论分享。

其实这和做心理咨询一个道理,无条件积极关注,对对方的一切都感兴趣。

当你真的对他人感兴趣,并把话题一直聚焦在他人身上时,根本就不会给对方机会对你说教。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说教」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是一种贬低或控制欲,爹味儿十足。然而人为什么需要控制他人,为什么需要「说教」?

不恰恰是因为除了说教,再没有其他更安全,且自己更把控得住的方式,能控制这个场面,保持自己的姿态嘛。

所以当你主动把这个场域里的里子和面子都给对方,给予对方充分的好奇、友善和关注时,亲戚们自然就找到了他们擅长的话题,稳稳的把控好这个场面。

说教?不存在的。

刚刚在脑海里想象了一下当亲戚们聚在一起,彼此没有任何说教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可能大概率会静悄悄的各自低头吃饭吧,然后讨论下菜色如何。这样的对话肯定没有集中火力针对某个人的说教来的群情激昂,有滋有味。

所以回到题主的问题,亲戚们为什么喜欢说教,说教给他们带来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答案之一可能是,因为不说教会冷场,而说教可以缓解大家彼此没那么熟悉和亲密的尴尬场面。

来源:天惶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