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幻作品建构的奇妙宇宙中,量子计算机展现出超凡能力。它能瞬间破解复杂密码,助力人类实现超远距离星际通讯,甚至穿梭时空改写历史。天马行空的想象给量子科技蒙上一层神秘又迷人的面纱,也激发更多人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刚刚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CCTV13)
播出专题片《吾家吾国》
泉籍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的专访
作为中国量子科技的先行者
他为我国量子研究领域
贡献了第一推动力
节目中
郭光灿谈到了
泉州人“爱拼才会赢”的
精神特质对他的影响
也谈到母亲对他的教育
中国量子科技先行者郭光灿:
孤身化缘“焐热”量子科研“冷板凳”
在科幻作品建构的奇妙宇宙中,量子计算机展现出超凡能力。它能瞬间破解复杂密码,助力人类实现超远距离星际通讯,甚至穿梭时空改写历史。天马行空的想象给量子科技蒙上一层神秘又迷人的面纱,也激发更多人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当我们将目光拉回现实,从“墨子号”量子卫星的成功发射到第三代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重磅上线,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在量子科技领域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飞跃。
而在1978年,当“科学的春天”降临,量子的“春天”却还遥远无期。为了探索量子领域,中国量子科技的先行者郭光灿赴加拿大进修。
罗切斯特之约
1978年,教育部正式确定每年至少派遣3000人出国留学。1981年,郭光灿通过公开选拔作为访问学者赴加拿大学习。与导师专业不对口,郭光灿开始自修量子光学。他惊奇地发现,这个国内认为冷门无用的学科,国外已经研究了二十年,基础理论都已成熟。一直在深邃的量子隧道中探路的郭光灿仿佛推门进入了一个繁花盛开的花园。
一时无法将所有知识都了解清楚,郭光灿便利用夜深人静的下班时间将所有资料都复印下来,一坚持就是两年。时光飞逝,临近毕业的郭光灿得知第五届世界量子光学大会将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召开。一番周折后他得以前往,上千人的会议里他遇到了八个中国人,约定下令人心潮澎湃的承诺。
王宁:大家得出来了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郭光灿:目标就是说,大家协商好了,我们回国以后一定共同把中国的量子光学搞起来,现在叫作罗切斯特大学的约定,这是一种承诺。
王宁:就到今天听来我都觉得特别心潮澎湃,大家想的是怎么样回国让中国的量子光学能够发展起来。
郭光灿:确实如此,我是第一个回到国内的,这张图片现在成为历史了。
“寄生”学术会议
1983年,回国后的郭光灿致力推广量子光学这个新兴领域,却经常遭到怀疑,甚至被当成“骗子”。为了不辜负当年八人的约定,郭光灿制定了一个人的计划:首先,是为国家培养后备人才、搭建学科体系;其次,更重要的是通过举办会议让大家了解量子光学的重要性。但要召开学术会议不仅需要资金,当时民政部还规定,非民政部批准的学会不允许召开全国性会议。
办法总比困难多。郭光灿找到激光专业委员会,在其年会中“寄生”召开全国量子光学讨论会。1984年,在琅琊山的寄生会议中量子光学第一次走进大家的视野。量子光学的种子种在琅琊山,全国量子光学会议每两年一届,从未间断,四十年间在全国开花结果。与此同时,郭光灿也为设立量子光学的研究生课程谋划着。
王宁:开设课有什么难度?
郭光灿:没有教材,你找不到教材,当时国际上也没有教材。但是我有个好处是,我从国外拿来好几箱的量子资料,二十年的资料我都拿来了,我就把那个资料再重读再消化,最后写成一个讲义。
王宁:是油印的那种,不小心就蹭了满手全是黑的。
郭光灿:满手都是黑的。
王宁:那得印刷多少?您一张张写啊?
郭光灿:是三本,上中下三本,每一本都很厚。
四申“973”计划
20世纪90年代,郭光灿率先将研究视野投向量子信息领域。他带领学生开展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成果在国际引起强烈关注。而这时,郭光灿做得最多的事仍是四处做报告、申请资金,向别人解释量子信息的前景。郭光灿像一个苦行僧孤身化缘,无人理解、四处碰壁。为了打破僵局,郭光灿将目光投向香山科学会议,并写信邀请科学巨匠钱学森担任主席。
虽因身体原因不便参加,但钱学森的回信支持让郭光灿备受鼓舞。1998年,第98次香山科学会议开幕,郭光灿提出的“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成为主题之一;2000年,郭光灿团队的研究被法国科学家阿罗什用实验证明,后者因此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让郭光灿进一步认为量子信息领域的探索是有光的。于是他第四次向科技部“973”计划发起冲击,终于在我国杰出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的支持下通过申请。
王宁:当时您第一次拿到这笔钱之后做了什么?
郭光灿:我是八个题目,两个题目是我自己的,然后六个题目,我把国内可能做的更多人集中到我的团队里面来,一共五十几个人。
王宁:就说不是让这一棵树长多高,而是要建个森林重要。
郭光灿:所以“ 973” 应该是我们国内量子信息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一个是代表国家重视了,国家行为,给钱。第二个是把这个队伍、把这个格局打开了,让更多的人搞,才有今天。
【新闻荐读】
泉州籍院士郭光灿:
拿下量子通信世界级突破
2024年10月8日,泉州籍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向泉州晚报社记者确认,其团队在量子网络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在城市距离7公里的两个量子节点实现分布式光量子计算的演示。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据悉,从实验室走到室外,此举为全球首次。
郭光灿院士。陈起拓 摄(资料图)
郭光灿院士团队的李传锋、周宗权、柳必恒等人基于多模式固态量子存储和量子门隐形传送协议,建立了两个量子节点之间的非局域量子门。这两个量子节点分别位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校区和安徽省合肥市大蜀山东侧,之间的直线距离为7公里。研究团队首先在两节点间使用通信波段光子和专线光缆,进行量子纠缠态的远程分发。随后,两个节点分别执行本地的两比特量子门操作。基于非局域量子门,研究团队进一步在这两个远程节点间演示了两比特的多伊奇-乔萨算法以及量子相位估计算法,成功实现了量子算法的远程分布式执行。
在合肥市区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示意图。(研究团队供图)
针对此次最新研究进展,郭光灿院士表示,此次在室外两个节点之间实现分布式光量子计算的演示,展示了基于量子存储和通信光缆构建分布式量子计算网络的可行性,为规模化量子计算的实现提供了新思路,“此次室外实验朝着量子计算实际应用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自然·通讯》杂志审稿人对此研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项杰出的工作,它结合了几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技术要素,包括纠缠光子对、光量子存储器、城域量子通信,实现了首创性的演示”“该工作在实现量子网络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它开辟了一个新的实验方向去实现分布式量子信息处理”。
“搞科研不容易,每往前走一步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我们欣慰的是,实验中的器件基本上都是我们自己研究出来的。”见证了此次室外实验的突破,郭光灿院士介绍,“我们用了整整10年才做出一个实验中所必需的固态量子存储器,放眼国际,其性能是最好的。”
近年来,福建加快发展量子科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在相关领域有所突破。去年11月,郭光灿院士量子科普展览馆在泉州台商投资区百崎回族乡揭牌落地,他把部分成果放到展览馆。其团队还将在百崎落地“量子精密测量设备研发生产”项目,打造泉州量子科技产业基地。
人物名片
郭光灿,福建泉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为郭光灿点来源:东南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