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月初二回娘家,是我们这里习俗,对于离家近的女儿来说,再简单不过的小事,可是对我大姑姐来说,种种原因变成一道无解难题。
文/清华 讲述:刘丹
正月初二回娘家,是我们这里习俗,对于离家近的女儿来说,再简单不过的小事,可是对我大姑姐来说,种种原因变成一道无解难题。
大姑姐6年没回家,我们渐渐地习惯了,可是今年不行,公公身患重病,老公趁公公生日和过年劝她放下前嫌,回来看看…
老公兄妹三个,我有一个大姑姐一个小姑子。
公公偏心唯一的儿子,也就是我老公,婆婆偏心小姑子,唯有大姑姐渴望被认可和重视,却总是被无视和忽略。
婆婆家事我是结婚后,从老公嘴里听说的。
我理解大姑姐,也理解公公婆婆,好像都没错,又好像都有问题,也许看问题角度不同,误会才越来越深。
大姑姐今年55岁,是家里老大,按正常来说,家里头一个孩子,应该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
可她的到来,并没给家人带来多大快乐。
婆婆因为生的是女孩子,被她的婆婆嫌弃,月子没人照顾,心情不好身体变差。
继而将怨气撒向大姑姐。
我结婚后,听婆婆念叨最多的是:冬天出门,头就开始疼,这个毛病是在你大姐月子里落下的,还有,我现在走路多了脚后跟疼,也是生你大姐时,没人管我,自己做饭累的。
我相信婆婆说的都是实话,可是一个人总是抱怨,自己不开心别人听了也心烦。
所以我不止一次劝婆婆,过日子不要总是回忆过去。不要满脑子都装着不好的事情,然后手里拿个勾子,时不时勾起来说说,影响一大家子人心情。
大姑姐一天天长大,但生不逢时,她6岁那年,老家地里遭遇十年不遇大旱。
开春40天没下一滴雨。粮食减产一多半,看着公公用平板车拉回来的两袋苞米,婆婆唉声叹气。
知道这点粮食坚持不到明年秋天,于是开始压缩饭菜,平时挖一瓢玉米面格子,给5口人做一餐饭。
后来用半瓢格子做一大盆饭,然后吃两顿。
这年我老公3岁大,小姑子嗷嗷待哺。
吃饭时,公公先上桌,他总是先给大姑姐盛一碗稀流流的,再给自己也盛一碗稀汤寡水。给儿子盛一碗相对稠一点的饭。
婆婆哄完小姑子才能吃饭,自然也吃稠的。
公公想法:闺女早晚要嫁人,养再好终归是外人。
儿子才是家里的根,要养的身强力壮,干活有劲。
还有,公公觉得女孩子饭量轻,男孩子能吃。
婆婆养6只小鸡,每天早上煮两个鸡蛋,一个给公公吃,因为他是家里主要劳动力。
一个给儿子吃,盼他快点长高长胖。唯独没有女儿的份。
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大姑姐,从习惯相依到适应孤单,不过一念之间的事。
从此以后,大姑姐变得沉默寡言,不会撒娇,不提要求,坚强且冷漠。
孤僻的性格有利有弊,上学不爱说话,不和同学一起玩耍,时间都用在读书上。
小学六年,她一直保持前三名好成绩,小学毕业,她满心期盼继续上初中,将来考学离开家里。
中学离婆婆家7公里远,那个年代,村路不好走,要翻过一座山,还要经过两处坟地。步行的话差不多一个小时。
邻居大叔花120元给女儿买台自行车,大姑姐和邻居家女孩是玩伴,暑假她俩一起练习骑自行车。
快开学了,公公只字不提自行车的事,之前大姑姐几乎不跟公公说话,但那天她破例给公公端来一盆洗脚水。
然后边给公公洗脚边问:“爸,我学会骑自行车了,听娟子说,买一台自行车120元,娟子大舅在供销社上班,给的便宜价。”
公公沉着脸说:“咱能跟人家比吗,娟子大舅是工人,能挣钱,别说买自行车,买啥大件都能,咱家没钱,你要是能走着去上学,我就供你,不能走就回家种地。”
公公态度让大姑姐心灰意冷,但她一心求学,哪怕步行也要去上学。
她琢磨着,大不了我勤快点,比同学早走一个小时,傍黑再晚回来一个小时。
开学头一个月,赶上秋收,大伙起早贪黑收山,她走路没觉得害怕。
很快进入冬天,土地荒凉不堪,枯黄的草皮覆盖着无尽的苍茫。
北方的冬天寒气逼人,经常刮大北风,风夹着雪,打在脸上疼痛不已。
这些她都能坚持,但有一样不得不屈服现实。
80年代,上学早放学晚,早晨七点到校点名,她5.40从家出发。
冬天6点前天还没亮,对于一个15岁小女孩来说,爬一座山再经过两处坟地,有多艰难可想而知。
实在害怕,她便晚点走,结果因迟到被老师批评,当天晚上,倔犟的她再也绷不住了,趴在被窝里哭得很伤心。
我老公那时刚上小学4年级,他安慰姐姐:“别哭,我去跟咱爸说说。”
公公正在院里喂牛,见儿子过来,放下手里的活满眼都是爱问他:“你不在家写作业,出来干嘛,外面冷。”
“爸爸,我再有两年上初中,你打算让我学姐姐,走着去吗?”
公公说:“还有两年急什么,到时候我攒够钱给你买台新自行车就是。”
“能不能现在就买,先给姐姐骑,等姐姐毕业我接过来用,不是一样吗?”
公公想想也是,转天把家里养的年猪卖了,然后拿100元钱找娟子大舅,钱不够跟娟子大舅借20元,买回一台自行车。从此大姑姐骑车上学。
两年后,大姑姐面临中考,偏偏这一年,奶奶生病住院,公公为给奶奶治病,把家里仅有的八十块钱拿出去了。
谁知奶奶没熬过去,办丧事的钱公公哥三个出,每个人出500元。
包含买寿衣,寿木,管帮忙人吃喝,还要给人家发烟。
这笔钱公公借了好几家没借到,后来在娟子大舅那借出来,旧账(买自行车20元)没还新账压上。
公公上一股火,加上奶奶去世悲伤过度病倒了,大姑姐不ren心逼着公公拿钱交学费,失望的回到家里,把书包锁进柜子里,从此不提考学的事。
然后她回家干活,农活干也干不完,忙乎一年不剩钱。这时娟子和大姑姐商量,一起去南方打工。
娟子大舅在供销社跑供销,认识的南方朋友。给她俩介绍的活。
从此,大姑姐一心打工挣钱,开工资往家里寄钱还饥荒,饥荒还完又拿钱供弟弟妹妹上学。
尽管大姑姐身在异乡,但因为家里还有我一儿一女,公婆并不太关她心情好不好,干活累不累。
时间久了,大姑姐不回家,公婆不念叨。关系渐渐地疏远了。
那时没有手机,大姑姐几个月不给家里写信,等娟子回老家,她买些特产捎回给婆婆。
婆婆听说大姑姐上班吃饭不及时,胃 病犯了,在家扒些花生仁,装一箱鸡蛋,让娟子捎给女儿。
打工期间,她认识了本地工友小郑,小郑头脑灵活,会来事,很会关心人。
两个人恋爱半年谈婚论嫁,大姑姐见时机成熟,带着小郑来见父母。
公公一看,小郑精神头不差,但个头太矮,目测不到1.60米。
我老公此时上大学,同学中很多来自南方,他了解南方小土豆个个聪明绝顶,只是长的没有东北人高大。
老公劝公婆,不要干涉姐姐婚事,姐姐打工这么多年,能分辩一个人好坏。
在公公认知里,男人就该身材魁梧,人高马大,干农活有劲,带出去有样,而不是身单力薄,风一吹就倒。
父女僵持不下,婆婆想做饭招待准女婿,公公不让,嘟嘟囔囔不给女儿和女婿好脸色。
女婿多聪明,放下礼物去镇上找个宾馆住下,大姑姐要跟着走,女婿安慰她,好容易回来一趟,多陪陪父母。好好沟通一下。
女婿临走对公公婆说:“叔,婶,我现在没法跟您承诺物质条件,房子是父母的,但我敢承诺,一定会好好待您女儿。请二老放心。希望能得到二老祝福!”
尽管公公万般阻挠,大姑姐认定要嫁,结果两个人偷偷领证结婚。
公公和婆婆以及这头亲戚朋友一个没去,只有老公和小姑子去了。
兄妹两个人凑钱,给大姑姐买几样陪嫁物品。
两个铜脸盆,梳子,镜子,肥皂盒,还有大姑姐心心念念的黑色高跟鞋。
婚后,大姑姐一直没回家,和公婆见头一面是在我们的婚礼上。
大姑姐领着孩子,穿着得体,女婿胖了一圈,比结婚前显得壮实些。
见到亲戚朋友,女婿挨个打招呼,并给大伙发烟。亲戚头一次见大姑姐爱人,对他评价很高。言谈举止让人感觉舒服。
老公和亲戚都觉得,姐姐有眼光。
那年大姑姐爱人自己开个石材厂,做大理石加工,然后发往全国各地。
看得出来,大姑姐终于苦尽甘来,日子过得不错。
我们结婚,大姑姐给5000元,96年5000元不是小数目。
大姑姐第 二次回来,是婆婆去世那年,她回来待十天,给婆婆烧完头七走的。
临走时,满脸沧桑的公公掉眼泪了,不知他是对大姑姐有愧疚感,还是想老伴,或者是想到自己老了,日子不好过而伤感。
大女儿远嫁指望不上,儿子在外地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身边只有小女儿,公公内心应该是五味杂陈吧。
好在老公孝顺,我们住的地方离公公家开车4个小时,只要节假日,放假超过三天,老公肯定开车回家陪公公。
顺便给买些吃的,我也会买些海鲜,牛羊肉,放在保温箱里,再装几个冰袋,用胶带封严带给公公。
小姑子照顾公公多些,我给她两口子买衣服,把自己穿过一两次大牌衣服送她。
小姑子家过得一般般,她爱人干装修,风里雨里,工作性质关系,穿的邋遢,我会把老公穿的好衣服和鞋,都攒给他穿。
这样夫妻俩不用买衣服,省下不少钱。
过年过节,我们分米面粮油,也会拿给她,因为她经常给公公包饺子,包子。我们多送点她就不用买。
去年5.1,我已经退休在家,老公惦记公公家春播缺人手,非要带着我回家看看。
到家他下地里帮种大豆,我在家给大伙做饭。公公不停的咳 嗽,活动几下喘不过来气。
老公问小姑子:“咱爸感冒了吗?咳 嗽多少天了?我怎么觉得不对劲。”
小姑子说:“咳 嗽半个多月,带他去医院,他怕花钱说啥不去。没办法带他去诊所挂水,挂一周没好,医生让去大医院检查一下。我寻思种完地再去。”
老公二话没说,放下东西回家开车,拉着公公去市里医院检查。
市医院有老公高中同学,拿到结果很快安排住院。
安排妥当,老公才哽咽着打电话通知我们:“检查结果出来了,咱爸患肺癌,是肺癌中难治的小细胞癌。”
小姑子听完当场瘫坐在地,任凭眼泪止不住的流淌。
来时没想到公公住院,手里没钱,我让娘家弟弟转2万元,先交住院费。
老公带着检查结果又去找几个专家看,一致建议:保守治疗,老人精神状态好,带他出去溜达溜达,不过别走远,能吃啥吃点。
安顿好公公,小姑子和她爱人还有我老公,四个人坐下来商量,用不用告诉大姐。
老公说:“暂时别告诉,大姐刚做完手 术,还在恢复期告诉也不能马上回来,只会跟着上火。”
“咱几个尽力给老爸治病,假如咱爸能坚持到大年初二,我喊大姐回来过年顺便给老爸过生日。”
你们觉得怎么样?
小姑子说:“只能这样了,随机应变吧,要是老爸念叨大姐,咱就早点跟她说实话。”
接下来几个月,老公上班,我和小姑子轮流伺候公公。
住院费大头钱我出,买点吃的用得小姑子出。
还好,公公挺配合治疗,病情暂时稳定。我们都松了一口气。
谁知道了腊月,东北迎来一场大雪,气温骤降,公公身体虚弱得了流行感 冒,病情加重。
老姑来家里探望公公,告诉我们,早点给公公准备寿衣。别等到过年,寿衣店关门,到时候慌神儿。
于是我和小姑子,还有老姑一起去寿衣店,把所有东西买好,偷偷藏在堂屋里。
那天老公在单位上班,本来想把手头事安排一下,早点回来过年。
可当他听我们说,给公公准备寿衣时,还是没控制住,哽咽着说:“我给大姐打电话,让她有个准备,尽量趁咱爸清醒,父女俩心平气和唠唠,解除隔阂,别让老爸带着愧疚走,别让大姐余生有遗憾。”
打通大姐电话,老公先唠家常,唠得挺开心,老公趁热打铁。
邀请大姐回家过年,顺便给老爸庆生。
不提老爸姐弟俩有说有笑,一提老爸大姐马上沉默不语,然后敷衍了事。
能听出来,她不打算回来过年,老公心都碎了,带着苦腔头一次跟大姐喊道:“再不回来没机会了,老爸活不久了。”
说完像个孩子一样,趴在办公桌上呜呜的哭了…
大姐这才意识到家里有事,给小姑子打电话寻问,小姑子把公公患病来龙去脉讲给她听。
电话那头,能听见大姐在抽泣。
腊月二十五,大姐一家三口全回来了。
公公有病期间,从没在我们跟前念叨大姐,我们以为他不想大女儿。
没想到当大姐站在他面前时,他眼泪汪汪,喊我们快点做饭。
叮嘱我,你姐爱吃地瓜丸子,去仓房拿几根地瓜烀一烀,给大姐炸丸子吃。
大年初二是公公生日,大姐说,你们这段时间太辛苦了,也没心思做饭,咱带爸去酒店吃饭吧,我请客。
大伙一拍即合,小姑子给公公找干净衣服,大姑姐默默去堂屋,打来一盆温水。
然后端到公公床前,给公公洗脚。
大姑姐应该没忘,上次给公公洗脚早在40年前…
时隔40年,父女心结,终于在洗脚这一刻化解了。
公公很开心,酒店免费给公公做一碗长寿面,公公吃了半碗。
大姑姐切生日蛋糕,公公吩咐我们,将蛋糕切成小块,分给服务员们品尝。
当天晚上,我们带着公公回家,可能他出去折腾累了,到家不一会儿睡着了。
我们大伙也累了,但不敢全睡觉,大姐 夫坐过来,让我们先回里屋睡觉。
说他习惯了熬夜加班,由他陪着公公。
深夜十点,公公醒了,大姐 夫发现他尿了,找垫子换,把我们也吵醒了。
大家围着公公小声说话,突然见他两眼盯着头上看,嘴里喃喃自语,好像在喊“妈~妈~”
小姑子马上去请隔壁大伯,大伯过来看看,边摇头边拽着我老公出去,让他去请村里主事忙头。
忙头来了,忙着打电话找人准备后事,同时,让小姑子拿寿衣,喊邻居婶子都起来,带上针线准备缝孝衣。
由于我老公出去请人,公公临终躺在大女婿怀里。走的很安详。
我们这里老人去世要看大三天和小三天。
以夜里12点为准,12点前去世属于小三天,12点后去世属于大三天。
过去老人说,小三天发丧省钱,大三天发丧能破费些。
公公冥冥中为给儿女省钱,差十分12点去世。
按小三天算,公公正月初四出殡,发丧共花了6万多。
本来花不了这么多,但考虑到大过年的,邻居来帮忙,情义无价。
大姐 夫给每个来帮忙抬杠邻居买一条中华香烟。给拿花圈邻居两盒烟。给婶子大娘一人100元钱。中午去酒店吃饭。
老公打算这笔钱兄妹三个摊,两个女儿各拿一万,当儿子的拿四万。
没想到大姐 夫摆摆手说:“这么多年,我们没对老爸尽孝,亏欠老爸太多了,这钱我全出。”
大姐也说:咱爸住院,我们没出医药费,卧床没伺候,只有操办后事,补偿一下你们。
既然大姐和姐 夫强烈要求出丧葬费,我们也不在推辞。
世上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一代父母有一代父母的局限,一代孩子有一代孩子的创伤。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
家,是爱和温暖传递通道。父母离世后,兄弟姐妹们更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血脉之情与情感纽带。
来源:清华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