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进口破2.8万亿,处理器占50%,存储25%!央媒的呼吁该重视了

360影视 2025-02-03 13:41 2

摘要:“芯战”打响后,国内大多数企业意识到芯片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因为对于没有准备的手机、PC、汽车、电信企业而言,如果芯片被断供直接决定了企业“去留”的问题,所以之前我国针对芯片行业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比如要将芯片的自给率提升到70%。

“芯战”打响后,国内大多数企业意识到芯片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因为对于没有准备的手机、PC、汽车、电信企业而言,如果芯片被断供直接决定了企业“去留”的问题,所以之前我国针对芯片行业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比如要将芯片的自给率提升到70%。

近两年我国芯片产业惊人的发展速度确实令西方不禁侧目,在中企的自强自立、政策扶持、市场推动等作用下,中国芯片不仅实现了14nm工艺芯片的量产,出口额还突破了1.1万亿,超过了服装、手机成为第一大出口商品。然而,光鲜亮丽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残酷的现实!

芯片进口再破2.8万亿

近期海关部门正式公布了2024年的进口数据,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芯片进口数据高达5492亿颗,与上一年相比增幅达到了14.51%,金额达到了3856亿美元,合计人民币2.8亿元之多,同比增长10.36%!

而在这些进口的芯片中,处理器、控制器的份额占比高达50%左右,存储芯片的份额占比高达25%左右。

所谓的处理器、控制器、存储芯片,主要指的就是CPU、DDR闪存、NAND闪存、GPU/AI等核心运算单元。这些是构建计算机、手机等高性能电子设备的基石,直接决定了设备的运算能力和数据读写、存储性能,也是现代技术设施不可或缺的核心零部件,但这恰恰是他们针对中企下手的核心领域。

事实上,这些年我国一直在推动这类芯片的国产替代,但目前的形势却依旧非常严峻,进口额并没有明显的下滑,反而有了14%左右的明显增幅。

为什么芯进口依旧居高不下?

其一,芯片不同于其他行业,尤其是先进工艺芯片,这需要技术的长期积累。比如研发方面,麒麟9020的制造工艺,ASML给出了“与台积电、三星相比落后10-15年”的评价,但性能表现却能与高通的骁龙8+打得有来有回。闪存、CPU方面想要实现国产替代也不难,但高端市场想要取代三星、sk海力士、英特尔这些行业领头羊,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其二、生态是芯片技术的护城河,就拿AI芯片来说,虽然中企已经能研发出AI芯片,但大部分人依旧更青睐于英伟达,因为英伟达的CUDA为开发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硬件和软件解决方案,大幅降低企业的开发难度,同时还提供了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高效的内存管理能力和框架支持。

英特尔的X86,在服务器领域占据了超过90%的市场份额,拥有极其庞大的生态系统,许多应用程序、数据库等都是针对X86进行开发、优化,用户只有选用AMD、英特尔的处理器,才能更好兼容现有的软件环境,这点国产同类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三、芯片其实是一个“夕阳产业”,尤其是传统硅基芯片,不管是制造技术、芯片架构,行业早已形成了森严的技术壁垒,对于任何企业而言,没有足够的研发周期和科研经费,很难打破西方多年来垄断的市场格局。

更何况这些年芯片限制不断收紧,采用西方底层技术的中企,比如授权英伟达IP核的中企,一旦被抽梯子,研发工作可能就得从零开始。

许多企业为了供应链的安全必然会向美芯片抛出橄榄枝。

央媒的呼吁该重视了

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其实人民日报早已为中企指明了方向:放弃幻想,坚定不移的走自主研发的路线,尤其是芯片行业,埋头苦干几年,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如今看来央媒的呼吁确实该重视了,芯片行业,不管是研发还是制造,没有任何的捷径,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更需要坚强的意志。比如海思半导体,正因为有当初的磕磕绊绊,才有如今逆境重生的强大能力。

而国产CPU巨头龙芯中科,过去多年每年的研发经费只有几千万,多年连续亏损,许多员工因待遇不足选择了退出,胡伟武则硬着头皮把自主研发这条“老路”坚持下来,如今采用自主架构的龙芯3A6000桌面级CPU已经达到了英特尔14nm工艺下水平。

虽然过程漫长且充满困难,但每一步的积累都将成为未来崛起的基石!

来源:科技芝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