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MIT的Altair 8800计算机率先问世,紧接着,Tany Corporation的TRS-80和苹果公司的Apple II等微机也纷纷登场,计算机市场呈现出群雄逐鹿的热闹景象。
20世纪70年代,美国计算机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MIT的Altair 8800计算机率先问世,紧接着,Tany Corporation的TRS-80和苹果公司的Apple II等微机也纷纷登场,计算机市场呈现出群雄逐鹿的热闹景象。
在这股浪潮中,科技巨头IBM也瞄准时机,计划开发自己的个人电脑。
为此,IBM组建专业团队,对市面上流行的计算机进行地毯式调研,从硬件性能、软件适配到用户体验,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剖析。
基于大量数据和测试结果,IBM在硬件选型上,果断选择英特尔公司的微处理器,其卓越的运算能力和稳定性,与IBM的产品理念高度契合。
在软件生态构建方面,成立仅5年、规模尚小的微软进入了IBM的视野。
彼时微软员工不过几十人,却凭借为多数个人计算机提供BASIC语言解释器,在行业崭露头角。
为了拿下与IBM的合作,微软创始人盖茨深知形象的重要性。
他收起随性风格,脱下圆领衫、牛仔裤和运动鞋,换上笔挺西装和锃亮皮鞋,以沉稳专业的姿态与IBM展开多轮谈判。
1980年11月,双方终于达成共识,签订了共同研制个人计算机的合同。
根据合同要求,微软需在次年夏天交付支持Intrl 8086 CPU的操作系统,也就是后来的MS-DOS,同时要支持运行BASIC、FORTRAN等语言。
1980年,微软与IBM签订合作协议,肩负为IBM个人计算机开发操作系统的重任。
为此,微软在西雅图郊区国家银行大厦8楼租下场地。可IBM对技术保密性要求极高,开发团队无奈只能挤在一间不足6平方米、能上锁的小房间里。
这房间宛如蒸笼,不仅没有窗户和空调,每逢炎热天气,室内温度常常飙升至38度以上。
更让人无奈的是,IBM安排的监管人员不允许开门透气。
在这样的环境下,硬件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工程师们常常要花费数天时间,艰难排查问题究竟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
即便如此,微软团队依然全力以赴投入开发工作。
在紧张的开发过程中,微软团队也有独特的放松方式。
盖茨与同事尼尔·康岑在一个深夜共同开发了一款名为DONKEY(驴子)的游戏,用于演示IBM个人计算机和BASIC语言的能力。
这款游戏画面简单,玩家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才能沉浸其中。
比如,游戏里的“驴子”形象既像牛又像独角兽,玩家得将其想象成驴子;赛车每次避开驴子时的画面抖动,要想象成车速加快;扬声器发出的单调声音,则需想象成避开障碍的特效。
只有赛车撞上驴子后四分五裂的效果,还勉强有点游戏的样子。
这款游戏由盖茨和尼尔·康岑用BASIC语言编写,代码仅有130多行。
通读源代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乱”。
代码中充斥着GOTO语句,没有空行和缩进,多条语句挤在同一行。
变量命名也不规范,例如,用CX和CY表示汽车的坐标,而驴子的坐标却不是DX和DY,而是DX和Y。
像SD和SM这样的变量名,很难让人一眼看出其含义,SD可能是success donkey的缩写,表示驴子获胜的次数。
游戏中驴子和赛车的形态是用代码绘制,而非直接贴图。
这一版的BASIC支持类似Turtle的绘图命令,M、D、R等字母都是命令,后面的数字是坐标。
将这些绘图命令转换成logo语言的“小乌龟”,就能呈现出一头驴子的形状。
有趣的是,第一条绘图命令结尾处少了个引号,但程序仍能正常运行。
游戏中仅用4行代码就实现了道路中心虚线不断后移的效果,营造出赛车向前飞驰的视觉感受,其原理类似于小时候玩的塑料尺背面图案,通过两幅画面的交替显现来模拟动画。
微软与IBM的合作取得了巨大成功。
微软按时交付了MS-DOS操作系统,随着IBM个人计算机的广泛推广,DOS也家喻户晓。
微软借此机会奠定了在操作系统市场的领先地位,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开发“驴子”游戏的这段经历,也成为微软发展历程中的一段独特记忆,多年后仍被盖茨铭记。
在1981年那个闷热的深夜,微软团队在艰苦环境中不仅完成了技术突破,还在游戏开发中展现了创新思维,这些都为微软日后成为全球科技巨头埋下了伏笔。
文本来源 @基地边缘 的视频内容
来源:波波百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