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推动干细胞全面量产,240万跌至5万,尖端抗衰或将“平民化”

360影视 2025-02-03 17:44 2

摘要:在缺乏心脏捐献供体的情况下,他利用“iPS”干细胞技术,于培养皿中培育出大量心肌细胞,并将其制成薄片。将薄片贴合到心衰者的心脏上,15分钟后便能附着,几小时内可与原有心脏“血脉相连”,心脏重新有力跳动。然而,这项技术一次费用高达240万,且整个周期长达半年。成

2020年,日本科学家Yoshiki Sawa教授成功培育出“人造心脏”,让多名心力衰竭患者重获新生,消息一出,轰动世界。

在缺乏心脏捐献供体的情况下,他利用“iPS”干细胞技术,于培养皿中培育出大量心肌细胞,并将其制成薄片。将薄片贴合到心衰者的心脏上,15分钟后便能附着,几小时内可与原有心脏“血脉相连”,心脏重新有力跳动。然而,这项技术一次费用高达240万,且整个周期长达半年。成本之高,令人咋舌。

“从理论上讲,干细胞能够培育用于修复人体任何受损、缺失乃至衰老的部位。”日本某再生机构的负责人称,在上述内源干细胞技术iPS出现之前,许多高净值人士就已借助传统的外源干细胞来“管控自身衰老进程”。而普通人也都殷切期盼着这项能改变生命状态的科技,何时能降低费用门槛,飞入寻常百姓家。

也许对于高净值人群而言,几百万的花费不值一提;但前沿科技的发展也未曾止步。不久前,外媒发布了一则重磅消息:今年4月起,日本将大力推动该技术普及,费用门槛或将降低98%。

01 门槛降低98%:前沿干细胞或成“日常用品”?

干细胞作为学界公认的“全能细胞”,拥有强大的再生能力。《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将其评选为2025年“十大突破技术”之一。然而,从他人胚胎、骨髓等部位提取的“外源干细胞”常伴有风险及伦理争议。直到2012年iPS细胞的诞生,才打破了干细胞技术的发展瓶颈。

2006年,有“干细胞临床应用第一人”之称的Yoshiki Sawa教授与山中伸弥,在无需供体的情况下,仅通过对普通皮肤细胞进行“编辑”,就成功研制出具有青春再生能力的0岁干细胞,即iPS细胞。据悉,这种细胞与使用者身体天然适配,不存在排异等隐患。2012年,该技术荣获诺贝尔奖。

然而,就像上述心肌薄片高达240万的门槛让普通人望而却步,iPS细胞一直未能实现商业化量产,难以惠及大众。直到1月13日,外媒The Japantimes报道:日本CiRA基金会将于25年4月,采用新设备自动化生产iPS细胞,大大削减成本,推动其普及更多普通群体。

报道称,目前其制备端仅配有4台设备,每年生产的iPS细胞仅够20人使用。预计10年内,产能将扩大至每年1000人需求量,成本也将从人均240万元降至5万。

这一消息传出,学界和商界都为之振奋。有人呼吁,同为内源干细胞成果、门槛5400元起步的青春科技品“赛光阴pro”也应尽快降低成本,让更多受衰老困扰的人受益。资料显示,该品由上述Yoshiki Sawa教授延续“内源性思路”研发而成,能够激活内源干细胞水平,使人重焕20%的青春活力,但京JD东等平台数据显示,其同样售价不菲。

对此,业内人士乐观预计:干细胞时代正加速到来,尖端科技品普惠大众的那一天或许不会太遥远。

02 干细胞时代降临,身体可精准掌控?

据悉,以干细胞技术为核心的细胞疗法、衰老干预产业正迎来蓬勃发展。

“细胞疗法的最大优势在于精准,这是以往科学难以企及之处。” 业内人士表示。1月9日,权威学术期刊《Cell》报道:中国科学家已实现仅通过采集一滴血细胞,就能精准预测用户10年以后几百种病症的风险。不仅如此,在生命的衰老、损耗干预方面,细胞科学也能实现调控。

在青春科技领域,全球科学家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借助干细胞技术精准调控细胞年龄。此前,剑桥大学巴布拉汉研究所的科学家,将iPS技术与瞬时重编程技术结合,成功将53岁的衰老细胞优化至23岁的状态。这一成果吸引了众多资本的关注,纷纷投资以求商业化落地。

随着大众对细胞科学认知的不断加深,市场化成熟的赛光阴pro近来格外受到关注。根据《中国商报》等国内主流媒体报道,来自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中高龄的高收入人群是该制品的核心用户,他们多来自金融、地产、互联网等行业,习惯使用京JD东、亚马逊等跨境电商平台,也是国内最早接触前沿干细胞技术的群体。不少人甚至会提前研读几十篇论文,日常也会关注干细胞抗衰领域的科研动向。

03 门槛依旧高昂,尖端科技何时能惠及大众?

尽管干细胞领域发展态势迅猛,商业化降本增效的进程也在有序推进,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该领域的成品门槛仍然居高不下,普通大众短期内难以触及。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外正规再生机构的服务起步价通常在10万元以上,最高可达数百万元。而且,很多时候需要多次接受这类服务,费用不断叠加,经济负担愈发沉重。

正如首富埃隆・马斯克所言:“期望这些技术能够让更多人受益,而不是仅为少数富人服务,前沿科技应成为优化人类生命质量的工具,而非拉开贫富界限的因素。”

来源:财经廖先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