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瑞 | 博士被指不接地气,“读书无用论”再现年夜饭桌

360影视 2025-02-03 21:47 2

摘要:年夜饭的圆桌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乡土社会的认知裂变。当返乡研究生用沉默对抗七大姑八大姨的炫耀,当在职青年端着酒杯在长辈间游刃有余地穿梭——这不是简单的性格差异,而是一场知识体系与生存哲学的对撞实验。当亲戚夹着糖醋排骨追问“读研每月赚多少钱”,当二舅举着酒杯调

王志瑞

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

年夜饭的圆桌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乡土社会的认知裂变。当返乡研究生用沉默对抗七大姑八大姨的炫耀,当在职青年端着酒杯在长辈间游刃有余地穿梭——这不是简单的性格差异,而是一场知识体系与生存哲学的对撞实验。当亲戚夹着糖醋排骨追问“读研每月赚多少钱”,当二舅举着酒杯调侃“书越读人越呆”,那些在学术会议上从容展示数据的青年学者,突然变成了年夜饭桌上手足无措的“异乡人”。这场年味十足的围炉夜话,意外成为了观察中国教育困境的棱镜。

一、悬浮的学术话语与落地的生存哲学

图书馆里的文献检索换成了竹制筷子,写论文的双手正在笨拙地剥着盐水花生。当二舅妈坐拥1万粉丝,用手机直播带货时,那些文学理论似乎突然变得轻浮。这种知识落地时的失重感,在乡村实用主义语境中被无限放大。教育系统锻造的思维范式,正在遭遇农耕文明最朴素的诘问:“你说的这些学问能让棒子多收两成吗?”

“读书无用论”的复苏有着现实的注脚。在村里,博士小李发现,自己参与的社会调查项目远不如邻家装修买的轿车有说服力。当他在饭桌上解释“差序格局”,亲戚们更热衷讨论的是谁家孩子在县城开店的收入,谁家的儿子不着调、喝大酒、又离婚了。面对“读研三年不如打工三年”的质疑,不少研究生因此陷入自我价值怀疑。

演讲台上的雄辩家在年夜饭桌上突然失语,这种反差极具讽刺意味。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在代际对话中显影。父辈用土地丈量人生的价值标尺,与子辈用文献构建的认知体系,在催婚催生的间隙短兵相接,“天天钻你那点破书本,能当彩礼使吗?赶紧连哄带蒙整个媳妇回来得了”,当大姑用“每月挣多少钱”来衡量人生价值时,研究生精心构建的学术话语体系瞬间崩塌。在乡村的经验主义语境中,知识的价值需要用最直白的物质标准来衡量。这种价值坐标的错位,让研究生群体在乡村舆论场陷入“双重失语”——既无法量化知识的现值,又难以否认物质的匮乏。

而这种失语源于两种认知体系的对抗:一边是以数据和理论构建的知识体系,一边是以经验和人情编织的乡土网络。当学术话语遭遇“读书无用论”的质疑时,知识分子往往陷入既无法自证又难以反驳的窘境。

但更深层的困境在于文化身份的撕裂。知识精英既无法完全认同城市的消费主义,又难以回归乡村的宗族伦理。这种双重疏离感,让返乡学子在精神上成为“无根的一代”。

二、人情练达的生存智慧与知识精英的社交赤字

在乡村的社交场域中,经验主义占据绝对优势。发廊老板熟稔的人情世故,美甲店小妹精通的察言观色,这些生活智慧构成了乡土社会的运行密码。与之相比,学术话语显得苍白无力。修车师傅刘哥的手机备忘录里标注着:“大爷爱抽烟喝酒:软中华+口子窖”;“二娘糖尿病:无糖杏仁露+脑白金”;“三叔家有小孩子:坚果好礼+山庄老酒”这种田野调查式的情报收集,让他在乡土社交场如鱼得水。与之形成反差的是,隔壁返乡的研究生小郭,连给长辈敬酒的顺序都要靠母亲暗中提醒。

乡土社会的运行密码,往往写在研究生们看不懂的账本里:婚礼随礼金额要与三年前收到的礼金保持10%溢价,上门不能空手、孩子临走不能不往口袋里塞钱……这些没有写入教科书的民间算法,构成了稳固的乡土关系网络,也让先行者群体在春节社交季掌握主场优势。经济资本强化了这种话语霸权。当知识精英还在实验室等待论文见刊时,打工者用真金白银浇筑的楼房;当研究生还在为助学金奔波时,先行者已经还完车贷,准备迎娶小美。物质成为乡村价值评判体系的硬通货,这种肉眼可见的“成功”,让“读书改变命运”的古老叙事显得苍白无力、最终成为封印乡音的咒语。

三、文凭通胀时代的认知裂痕

文凭通货膨胀带来了两个方面显著的变化:一是教育回报率的衰减曲线愈发陡峭,人们重新定义对读书认知。当“送外卖硕士”“博士生小学任教”的新闻频现,乡村长辈们拍着大腿感叹:“早知这样,还不如初中毕业就去学挖掘机。”二是学术话语的“孤岛效应”日益显著,知识不接地气、不切实际、“不能撂地”、不能变现、不好实践。当农学硕士试图宣传新型堆肥技术的好处时,村民更相信网红博主的带货直播。教育体系培养的“专业鸿沟”,在技术下沉的浪潮中愈发凸显。高校实验室里的前沿成果,往往止步于乡村最后一公里。

两种认知体系的碰撞正在制造文化断层。知识精英被困在专业术语筑起的信息茧房,打工群体沉溺于短视频构建的认知闭环,形成“文化平行宇宙”;乡民社区微信群,最终演变成文章推广、广告链接与“砍价助力”并存的荒诞剧场。

真正的教育应该培养“双语能力者”。既能在学术殿堂舌战群儒,也能在乡村茶馆谈笑风生。这种跨界能力,是化解知识鸿沟的关键。而知识分子更需要拿到文人的花架子、脱掉“孔乙己的长衫”,完成认知升级。既要保持批判思维,又要习得乡土智慧,在坚持学术理性的同时,也要学会围着火塘跳舞。

当我们凝视年夜饭桌上沉默的研究生时,看见的不仅是教育体系的裂缝,更是文明转型必经的阵痛。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制造文化贵族,而是培养能在不同文明维度间自由穿行的行者。在保持学术追求的同时,也要学会用乡土语言讲述知识故事,让教育真正成为连接阶层的桥梁,而非制造隔阂的高墙。或许真正的学问,既要经得起学术共同体的审视,也要接得住乡土社会的诘问。这种既拿得起文献也端得起酒杯的“两栖人才”,才是破解知识困境的真正密钥。

来源:新乡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