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母牛谷蛇(Madtsoia)的属名来自南美洲原住民特维尔切人的语言,“Mad”意为“山谷”,“tsoi”意为“母牛”,代表了其化石的发现地。模式种祖父母牛谷蛇(Madtsoia bai)的种名同样来自特维尔切人的语言,意为“祖父、先辈”。
蛇年话古蛇——母牛谷蛇(Madtsoia)
蛇年新春,小盗龙打算在春节期间给大家科普七种已经灭绝的史前巨蛇,一起探索蛇类的极限和辉煌,今天介绍的是一种从中生代一直生存到中生代的巨蛇——母牛谷蛇!
母牛谷蛇(Madtsoia)的属名来自南美洲原住民特维尔切人的语言,“Mad”意为“山谷”,“tsoi”意为“母牛”,代表了其化石的发现地。模式种祖父母牛谷蛇(Madtsoia bai)的种名同样来自特维尔切人的语言,意为“祖父、先辈”。
图注:母牛谷蛇的部分化石,包括了脊椎骨,图片来自网络
母牛谷蛇的化石最早发现于阿根廷南部,于1933年被命名,也就是祖父母牛谷蛇。祖父母牛谷蛇的生存年代为距今3000多万年前的始新世时期。根据发现的化石推测,母牛谷蛇的体长在9~10米之间,是非常巨大的蛇类。
图注:生活在始新世时期的祖父母牛谷蛇,图片来自网络
祖父母牛谷蛇并非母牛谷蛇属中唯一的种,1961年古生物学家在非洲东面的马达加斯加岛发现了更为古老的化石,并将其命名为马达加斯加母牛谷蛇(Madtsoia madagascariensis),种名这是化石发现的国家。马达加斯加母牛谷蛇的化石来自梅法拉诺组(Maevarano Formation)地层,时间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万至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
从化石上看,马达加斯加母牛谷蛇的长度要短一些,在5.1米左右,体重约50千克,但是一块比正模标本大近50%的化石表明其大个体的长度可达8米,体重也上升至100千克。马达加斯加母牛谷蛇也成为已知中生代最大的蛇类!
第三种母牛谷蛇于1998年被命名,名字坎氏母牛谷蛇(Madtsoia camposi),种名献给巴西古生物学家第欧根尼·德·阿尔梅达·坎波斯(Diogenes de Almeida Campos)。在这里要提一下的是,发现于中国在2022年命名的凌源翼龙(Lingyuanopterus),其模式种名为坎氏凌源翼龙(Lingyuanopterus camposi),种名也是献给坎波斯,没想到吧。
图注:凌源翼龙的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巴西古生物学家第欧根尼·德·阿尔梅达·坎波斯,图片来自网络
言归正传,坎氏母牛谷蛇的化石发现于巴西的伊塔博拉伊组(Itaboraí Formation)地层,时间为距今5300万至5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初期,其体长在5至6米之间。
2011年,皮斯杜尔母牛谷蛇(Madtsoia pisdurensis)被命名,种名来自印度的皮斯杜尔村(Pisdura)。皮斯杜尔母牛谷蛇的化石发现于拉米塔组(Lameta Formation)地层,时间为距今7000万至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拉米塔组听上去耳不耳熟,正是之前给大家介绍过的古裂口蛇(Sanajeh)发现的地层。与体长3.5米的古裂口蛇相比,皮斯杜尔母牛谷蛇的体型更大,长度5米。
图注:皮斯杜尔母牛谷蛇的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吞食新生恐龙的古裂口蛇,图片来自网络
无论是化石发现的地点还是化石发现的年代,都表明母牛谷蛇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史前大蛇。从发现地来看,在南美洲、非洲和印度都发现了它的化石,代表了其在南方冈瓦纳大陆上的广泛扩散;从生存年代来看,从距今约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到距今3000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母牛谷蛇属延续了整整4000万年之久,长寿的不可思议。
图注:目前发现母牛谷蛇的地区,图片来自网络
母牛谷蛇值得关注的可不仅仅是生存范围和时代,还有其体型,其5至10米的长度都属于大型蛇类,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属于大型掠食者。在白垩纪末期,无论是马达加斯加母牛谷蛇还是皮斯杜尔母牛谷蛇都是生活在大型岛屿上的,它们的食物当中也有恐龙。就以马达加斯加母牛谷蛇为例,其生存环境中的恐龙既有大型的掠食龙、玛君龙、也有小型的恶龙和胁空鸟龙,还有狮鼻鳄和魔鬼蛙等。靠着体型以及身体的绞杀能力,母牛谷蛇完全可以杀死自己捕猎范围内的恐龙,上演一场白垩纪的狂蟒之灾。在古生物纪录片《史前星球》中,出现了母牛谷蛇绞杀恐龙的情景!
图注:古生物纪录片《史前星球》中的母牛谷蛇,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母牛谷蛇绞杀掠食龙,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图片来自网络
最后要说明的是,在网络上关于母牛谷蛇的翻译常被译为玛德松纳蛇,这完全属于音译,而母牛谷蛇所属的巨蛇科(Madtsoiidae)也应该译为母牛谷蛇科。
图注:母牛谷蛇捕食幼年玛君龙,图片来自网络
研究论文:
1.Mohabey, D.M.; Head, J.J.; Wilson, J.A. (2011). "A new species of the snake Madtsoia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India and its paleobi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31 (3): 588–595. Bibcode:2011JVPal..31..588M. doi:10.1080/02724634.2011.560220. S2CID 129792355.
2.Rage, J.C. (1998). "Fossil snakes from the Paleocene of São José de Itaboraí, Brazil. Part II. Boidae". Palaeovertebrata. 27 (3–4): 109–144. S2CID 59450531.
3.Thomas C. Laduke; David W. Krause; John D. Scanlon; Nathan J. Kley (2010). "A Late Cretaceous (Maastrichtian) snake assemblage from the Maevarano Formation, Mahajanga Basin, Madagascar".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30 (1): 109–138. Bibcode:2010JVPal..30..109L. doi:10.1080/02724630903409188.
文字编辑:江氏小盗龙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来源:酒酿糍粑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