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越南发现了新物种Bathynomus vaderi sp. nov.,一种超级巨型等足类,描述了其独特特征并与南海的Bathynomus jamesi物种进行了对比,揭示了这类动物的形态变异和生态趋势。
越南发现了新物种Bathynomus vaderi sp. nov.,一种超级巨型等足类,描述了其独特特征并与南海的Bathynomus jamesi物种进行了对比,揭示了这类动物的形态变异和生态趋势。
在越南,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超级巨型等足类物种——Bathynomus vaderi sp. nov.。这一新物种在形态上具有显著的特征,例如宽大的矩形额板区域,侧缘平行,远端弯曲,且末端呈尖锐状;第七对步足的髋部逐渐变窄并后弯;以及11根向上的尾节刺。这种新发现的Bathynomus是第四种具有向上弯曲尾节刺的物种,同时也是南海的第二种超级巨型等足类。
在这篇论文中,还讨论了南海的Bathynomus jamesi物种。此前,有研究指出该物种在形态上存在差异,认为可能存在两种形态或物种,但这些差异目前被视为种内变异。越南的现代烹饪趋势和捕鱼活动也对这一发现起到了推动作用,因为Bathynomus近年来在当地成为一种备受欢迎的美食,与龙虾的肉质相提并论。
目前已知南海地区的巨型等足类物种共有四种,分别是B. affinis、B. decemspinosus、B. doederleini和B. jamesi。通过对越南渔民在南海采集的Bathynomus标本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其中有六个标本的额板和尾节结构与已知的B. jamesi有所不同,因此将其归类为新物种——B. vaderi sp. nov.。
这些标本均来自越南中部的 Quy Nhơn 市,数据来源于当地的渔民和餐馆。在描述中,我们使用了Bruce(1986)和Lowry与Dempsey(2006)的术语,并根据最大总长度(TL)对标本进行了测量,所用的部分插图是通过Adobe Illustrator v. 28.71从一系列照片中绘制而成。
关于B. jamesi的分类,最初由Kou等人(2017)描述,这个物种最早来自海南岛北部海域。Huang等人(2022)对来自南海Pratas群岛的标本进行了重新描述,并观察到B. jamesi可能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纤细型,另一种则是粗壮型。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身体的侧边以及尾节的比例。然而,这些形态差异并不可靠,尤其是考虑到标本在不同姿势下呈现的形态变化。例如,台湾的标本显示,纤细型和粗壮型的形态并不总是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且尾节的形状、比例也有较大的变化。
我们对Huang等人(2022)研究中的标本进行了进一步的检验,发现关于尾节和身体侧边形态的描述存在一定的颠倒情况。原本认为的“纤细型”实际上应归为“粗壮型”,而“粗壮型”则为“纤细型”。这种形态上的变动可能是由于标本姿势的变化所致,而不仅仅是物种本身的差异。
对于尾节的刺的形态,尽管有些标本的刺较为尖锐,而另一些则较为扁平,但在我们观察的标本中,并未发现明显的模式。相反,体型较小的个体往往拥有更长的刺,而较大的标本则会有较短且扁平的刺。这种变异显示了B. jamesi可能是一个物种复杂群体,未来需要更多的标本及形态学与遗传学研究来进一步确认。
另外,Truong(2015)首次报道了越南的B. jamesi标本,他将其误认作“Bathynomus kensleyi”,并且该标本仅为一个260毫米长的个体,其身份仍无法确定。因此,我们暂时将其归类为B. jamesi。
值得注意的是,B. jamesi是已知最大型的等足类之一,最大个体曾在巴西被记录达到500毫米长。我们观察到的最大的B. jamesi雄性标本,分别为415毫米和410毫米长,每个体重大约为2.6公斤,使得B. jamesi成为已知最大型的超级巨型等足类。
这种新的发现不仅增加了我们对南海生物多样性的了解,也反映出越南及其他地区的海洋资源在烹饪文化中的重要性。随着人们对这种海洋巨物的兴趣不断增加,相关的捕捞和贸易活动也日益增多,从而促进了这一新物种的发现。
本文译自 zookeys,由BALI编辑发布。
来源:小熊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