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6月中旬,我与妻子去游览北京植物园。观赏中,我还发现了一种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石竹。之前的石竹花朵基本上都是一枝一枝的,花之间离得远也好,离得近也好,都相对独立。这次看到的则喜欢抱团,集中开放的都凑成花球。我判断它是另一个品种,找到说明标牌,发现我猜得不
2018年6月中旬,我与妻子去游览北京植物园。观赏中,我还发现了一种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石竹。之前的石竹花朵基本上都是一枝一枝的,花之间离得远也好,离得近也好,都相对独立。这次看到的则喜欢抱团,集中开放的都凑成花球。我判断它是另一个品种,找到说明标牌,发现我猜得不错,这个品种不是石竹Dianthus chinensis,而是须苞石竹Dianthus barbatus。
标牌上提供的信息不多,除了学名,还有须苞石竹为石竹科石竹属植物。
从中文名称看,这种石竹的突出特点是“须苞”,从字面理解,它的苞片应该带着须子。我观赏了一下它的花苞,外面的苞片尖上确实有一条绿色的长须。知道了这个特点,很容易辨识它。不过,不特意观赏,也很容易忽视。
它的标牌上也有“第30届北京桃花节暨第15届世界名花展”的字样,看来它也是从国外引入的。查2012年出版的《中国外来植物》,书中确实有Dianthus barbatus ,不过它的中文名称是“美国石竹”。该书说它“自美国传入中国”,“至迟20世纪50年代初引入,20世纪70年代上海已有栽培。”
由于1918年初版的《植物学大辞典》已收载Dianthus barbatus,所以这种植物引入中国的时间可能要更早一些。该书中它的中文名称为“亚美利加瞿麦”,并说它为“欧罗巴原产”。
1984年台湾出版的《杨氏园艺植物大名典》说它“1911年由日本引入台湾”。
1953年中科院出版的《华北经济植物志要》收载Dianthus barbatus时,正名虽为“美国石竹”,但强调了它原产欧洲。书中说它“亦称须苞石竹或十样锦”,“原产欧洲的庇里斯(Pyrenees),华北习见栽培,花坛植,盆栽或切花用。美国栽培盛,曾由美传入我国,故有美国石竹的误称。”
1955年出版的《经济植物手册》中,Dianthus barbatus的中文正名已为“须苞石竹”。而后的《中国植物手册》亦这样使用。
1962年出版的《北京植物志》(上册)在收载此植物时,中文正名使用的是“五彩石竹”。此名肯定是因花的颜色丰富而来。
来源:花木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