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S流感去世到“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流感其实如此可怕

360影视 2025-02-04 08:29 2

摘要:不过人类文明中关于流感的最早文字记录要到公元前412年的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记录了一种怪病:患者突发高热、肌肉酸痛、全身疼痛、咳到肺疼,就像被一双大手无形中掐住喉咙。这种当时古怪的流行病被公认为人类关于流感的最早文字记录。

大S​春节在日旅游,感染流感并发肺炎病逝,享年48岁。

流感,病逝这些字眼集合到一位明星身上,足以产生爆炸性的传播效果。

同时也人一下子回想起2018年初,那篇全网阅读量1000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

作者当时记录了其岳父从感冒、进ICU、抢救、到最后病逝的全过程。

哪怕如此,很多人还是认为,流感就是一场普通感冒,有啥大惊小怪的。

流感病毒和人类打了2000多年的游击战,今天咱们就聊聊流感的“前世今生”。

1.古代的流感

关于流感,我们最早的记录要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

当时的甲骨文中记载“疾年”“大疫”,疑似流感类传染病爆发,但没有明确症状描述。

到了《左传》记载的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41年,记载鲁国“大疫”,患者“寒热咳喘”,症状记录接近流感。

历史上齐国、鲁国的故地就是现在的山东,所以山东又被称为齐鲁大地。

不过人类文明中关于流感的最早文字记录要到公元前412年的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记录了一种怪病:患者突发高热、肌肉酸痛、全身疼痛、咳到肺疼,就像被一双大手无形中掐住喉咙。这种当时古怪的流行病被公认为人类关于流感的最早文字记录。

流感开始大规模掀起波澜,要到中世纪的欧洲。中世纪的欧洲把没来由发热的流感称为“魔鬼热”。为啥叫“魔鬼热”?中世纪的魔鬼就是万能背锅侠,只要当时的欧洲人遇到那些解释不了的事,就习惯性甩锅给魔鬼、女巫或发怒的上帝。1340年意大利文献记载,某小镇一群人突然“发烧抽搐,咳出黑血”,神父连夜赶来驱魔,结果自己也中招躺平。这在当时也没个合理的科学解释,流感一来,患者高烧打摆子、咳到吐血、浑身疼得像被揍,这症状实在太吓人。当时欧洲人压根就不知道这是病毒作祟,觉得不是“魔鬼的侵扰”,就是“神的惩罚”。于是取名“魔鬼的热病”(意大利语:Influenza di Diavolo),再后来Influenza这词就成了流感的语源。名字之所以可怕,是因为连带着症状也非常邪门。

按中世纪欧洲医生的记录,魔鬼热的症状实在太恐怖:患者高烧烧到说胡话,声称“看见地狱之门打开”; 咳血咳的肺都快出来了,而且痰里还带血丝,其实就是病毒攻击呼吸道; 肌肉酸疼、全身剧痛到“整个人像被铁锤砸过”,只能躺床上呻吟。而且这玩意儿通过呼吸道传播,那时也没有口罩一说,基本上一家染病,全村团灭。给不了合理解释的神父撒丫子就跑,边跑边说这是“魔鬼的诅咒”。 其实对比现代流感你会发现,症状基本一致,但中世纪没有退烧药,所以死亡率高得离谱。神父、医生、患者也不能坐以待毙,咬着牙也得治啊,中世纪人怎么治呢?缺医少药的中世纪,社会上的主流疗法主打一个“以毒攻毒”+迷之操作”。医生崇尚放血疗法,甭管得啥病,医生没事就拿刀割血管,认为“放掉坏血”能驱魔,结果本来就身体虚弱的患者,因为失血过多被直接送走。 老百姓就拿草药烧来熏屋,烧迷迭香、鼠尾草,说是净化空气,流感患者本来呼吸道就脆弱,这一通操作直接呛得患者喘不上气。 有的神父大聪明,搞圣物崇拜,让信徒们把患者抬到教堂,贴圣徒骨头、喝“圣水”,本来就是个体染病,现在通过集体祷告直接变成病毒轰趴。 信徒恐惧到极点就开始鞭打自己,认为流感就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当街自抽鞭子向上帝赎罪。可想而知,这一顿操作猛如虎,死亡率直接20%、30%+的往上蹭。魔鬼热外加黑死病也给中世纪带去了深远的影响。教会借机兜售“赎罪券”,声称“买券保平安”,典型的中世纪版智商税。谣言说犹太人在井里投毒传播魔鬼热,引发多起屠杀,甩锅给犹太人。 威尼斯人发现“躲家里能保命”,后来发展成“40天隔离制”,算早期隔离雏形。

根据后世的现代医学分析,推测当时的魔鬼热应该就是甲型流感,也可能包含H1N1等亚型。

流感在中世纪能够大杀四方,是因为当时欧洲“得天独厚”的卫生条件。中世纪欧洲人普遍营养不良、卫生稀烂,而且流感叠加肺炎、败血症,直接开地狱模式。哪怕穿越回到中世纪,只要得了魔鬼热,也就相当于半只脚踏进棺材,只能依靠祈祷和放血续命。

2.近代的流感

1918年大爆发的“西班牙大流感”,算是流感的“觉醒年代”。这是第一次影响全世界的大流感,也让世人彻底见证到了它的惊人破坏力。流感病毒最开始爆发于美国堪萨斯州的某军营,然后这帮美国大兵正好要坐船去欧洲打一战,顺道把病毒当“土特产”也捎了过去。 当时一战参战的各国都搞新闻管制,负面信息一律不报,怕影响军队士气。但病毒在欧洲肆虐,西班牙也不能幸免,而且国王也中招,于是作为中立国,就老老实实报道。这一报道不要紧,全世界都以为病毒来自于西班牙,直接冠名“西班牙大流感”(Spanish Flu)。这就好比你好心让人去你家开派对,把你家搞得乱七八糟,最后别管物业、开趴体的人,还是吃瓜群众,都觉得你得最后来收拾烂摊子。西班牙当了一次纯纯大冤种。当然,也不止西班牙,病毒潜伏在一战各国伤员和轮换士兵身上,流感从欧洲依次又扩散到大洋洲、亚洲、南美洲。

在我国,当时重庆是重病区,据说“半个重庆都病倒了”。那场流感的平均致死率约为2%-10%,而现代流感“只有”0.1%。 当时的状况极度惨烈,数据甚至可能颠覆大众的认知。全球约5亿人感染,当时总人口也才18亿,相当于每3.6人就有1人中招。保守估计至少有2500万人死亡,相当于每天死4万人。至于最新研究讨论死亡人数可能高达5000万-1亿之间,也许是当时根本就统计不过来。

西班牙流感两年时间相继爆发三波,而且一波更比一波强。但三波之后神秘消失,医学家和科学家到现在也没弄清楚它为啥收手。第一波到1918年春,致死率≈0.5%,这时候伪装成普通流感。第二波到1918年秋,致死率飙升到5%-10%,患者48小时内脸发紫窒息而死,据说达到“黑死病级”恐怖。快到什么程度呢?早上咳嗽,下午高烧,晚上脸发紫(缺氧),第二天全村吃席。第三波到1919年春,致死率≈3%,化身补刀高手,又专收残血。这一波流感还有一点特别反常,专挑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下手。尤其20-40岁之间的青壮年死亡率最高,免疫系统越强,越容易引发“细胞因子风暴”,也就是自己的免疫系统拼命杀自己。当时各国数据也都触目惊心:1918年的美国费城,15-34岁的流感死亡率是普通流感的20倍。 美国军营里,士兵流感死亡率比战场高4倍,看起来病毒比子弹更致命。印度孟买的青壮年死亡率高达10.3%,但老人仅0.9%,病毒反向“尊老爱幼”。 哪怕南非矿工营地,单日死亡率达2%,也就是100人下矿,2人当天就得凉。现在全球性的季节性流感也不过是0.03%-0.1%的致死率。

西班牙大流感的致死率是现代流感的20-100倍,堪称“流感界的核弹”。这场流感无形中也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德国因为流感+战败,皇帝直接退位,魏玛共和国上线,这也为二战埋下雷点。印度死亡人数逾1700万,英国在那里的殖民统治加速崩盘。 澳洲直接封国,把船拦在海上进行强制隔离,算是现代的防疫鼻祖。 受流感影响,惊慌失措的南非矿工逃亡引发了大暴乱。巴西总统候选人Rodrigues Alves当选后尚未就职便死于流感。始作俑者美国更是工厂停工、交通中断,芝加哥法院因法官全病倒暂停审判。还有无数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更是被这场流感一波带走。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席勒,1918年与怀孕妻子双双死于流感,年仅28岁。美国报业大亨威廉·伦道夫·赫斯特之子,1918年因流感去世,家族报纸隐瞒其死因称“肺炎”。 希腊王后索菲亚,1919年死于西班牙流感,直接导致希腊王室动荡。德国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斯·韦伯,1920年因流感并发症去世,死前正在撰写《经济与社会》。

为啥西班牙大流感造成的伤亡这么惨重?这要结合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和两大绝命Buff加满。一战密集的军营、战壕本身就是病毒的绝佳培养皿,各种近距离的人传人,士兵只能裹着毯子咳血冲锋。这次流感最大的BUG在于免疫系统叛变,青壮年免疫系统杀红了眼,肺部被自己人灌成“水塘”。这时候的医学也不给力,医生以为流感是细菌,疯狂开阿司匹林,反而导致患者内出血。既没有呼吸机,也没有抗生素,全靠重症患者肉身硬扛。除此以外,还有包括从政府到民间的各种骚操作。美国旧金山强制全民戴口罩,结果市民把口罩剪了个洞……为了方便抽烟。没有抗生素治并发症,没有呼吸机,医生只能开威士忌当安慰剂。 为了抗击流感,欧洲人吃大蒜,印度人喝牛尿,美国人往脖子上挂樟脑丸。

3.现代的流感

人类研究并消灭流感的路一直未曾停歇。流感主要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三兄弟,甲影响最大,乙影响次之,丙忽略不计。我们接着深入扒一扒甲乙丙流感这病毒三兄弟的发现史。

甲型流感(HxNx)1933年,英国科学家威尔逊·史密斯、克里斯托弗·安德鲁斯拿雪貂做实验,把患者鼻涕涂雪貂鼻子上,然后雪貂就打喷嚏发烧了。后来发现这货不仅能感染人,还能感染猪、鸟等各种动物,于是取名“甲型流感”。甲型流感的影响力是灭霸级的,它打个响指,全球都得抖三抖。咱们前面聊了1918西班牙流感的强大破坏力,西班牙流感就是H1N1。之后每过十几二十年就会来这么一次。1957年亚洲流感(H2N2)爆发,全球死100万-200万,催生现代流感监测体系。1968年香港流感(H3N2)爆发,死亡100万,倒逼疫苗生产技术升级。 2009年墨西哥猪流感(H1N1)爆发,全球死15万-57万,死亡率0.02%。甲型流感就像一个变脸大师,每年都会换马甲,疫苗永远都追不上。

乙型流感(Victoria/Yamagata系)1940年,美国科学家托马斯·弗朗西斯从患者喉咙里捞出病毒,发现它只传人不传动物,取名“乙型流感”。再后来,由乙型流感分为两个派系:维多利亚(V系)和山形(Y系),互相争抢彼此地盘。乙型流感充其量也就是“地头蛇”,专门欺负小孩,症状比甲型轻,但也能搞出来肺炎。每约25%的流感病例都是乙型流感,死亡率约0.001%,但每次来都让家长们如临大敌。 1980年代Yamagata系流感横扫亚洲,导致学校停课是常态。乙型流感擅长本土作战,而且只在人类身上混,不变异但持久。

丙型流感1947年,美国科学家在儿童身上发现的弱鸡流感病毒,症状像普通感冒,取名“丙型流感”。后来发现它人畜共患,不仅人传播,猪狗也能传,但战斗力渣渣。丙型流感的战斗力是战五渣级。一般症状就是流鼻涕+低烧,3天自愈,医院都懒得收。 全球每年感染人数不明(没人统计),死亡率接近0%。丙型流感佛系生存,爱意随风至,风止意难平。擅长本土作战,而且只在人类身上混,不变异但持久。大家也发现了,最恐怖的就是甲型流感,社会我毒哥,人狠话不多。甲型流感病毒残片至今还被封存在实验室的冰箱里。

4.人类的反击

人类对抗流感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但总结起来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8年前肉身硬扛

前面我们也聊过中世纪的放血疗法,欧洲医生拿刀割血管。全球通用的草药熏蒸,比如烧艾草、烧大蒜,烧各种草药。清朝选择隔离躺平,北京城门口挂“避疫牌”,富人躲乡下别墅。结果显而易见,1918年西班牙流感致全球几千万人死亡。

第二阶段:1918-1940年代的口罩登场+病毒现形

1918年美国旧金山强制市民佩戴纱布材质的口罩,但因市民剪洞抽烟,防疫失败。1933年至1947年,科学家分别分离出了甲乙丙型流感。尤其是1940年发现乙型流感病毒,疫苗研发就提上了日程。但1940年代口罩过滤效率仅30%,远低于现代N95达95%的过滤效率。

第三阶段:1950-1970年代的疫苗崛起+药物萌芽

1957年,针对H2N2的第一代流感疫苗投产,但用鸡蛋培养病毒的生产速度实在太慢。1966年,美国批准金刚烷胺(第一代抗流感药),但对甲型流感有效率仅50%。1976年,美国猪流感疫苗翻车,4000万人接种后500人患格林巴利综合征(免疫副作用)。但1957年亚洲流感疫苗覆盖率不足10%,全球仍因流感死亡人数达100万-200万。

第四阶段:1980-2000年代的精准打击时代

1980年,奥司他韦(达菲)前身研发,但2001年才上市(能降低重症风险50%)。“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也曾提到过这款降低流感重症风险的药物。1997年,香港禽流感H5N1爆发,全球启动流感监测网络(WHO每月更新毒株)。 2003年,快速抗原检测技术普及,确诊时间从3天缩至15分钟。2000年,流感疫苗有效率提升至60%-70%,但全球接种率仍不足20%。

第五阶段:2010年至今的高科技全面围剿

2013年,上市四价疫苗(防4种毒株),覆盖率超40%的国家,死亡率下降50%。2023年,mRNA疫苗(新冠同款)进入流感试验,有望1年量产。 2018年,巴洛沙韦(Xofluza)上市,1片药24小时阻断病毒复制,重症风险降低86%。 除了疫苗、药物,ECMO(人工肺)普及,重症流感生存率从10%提升至50%,但开机费要一天6万。全球流感死亡率也由1918年的5%-10%降至2023年的0.1%。

跟流感斗争的过程,人类也用自己的血泪总结出经验教训:疫苗是保命符,接种率>50%的国家,流感死亡率下降80%。 口罩不能摆烂,N95降低感染风险95%,但2020年新冠前仅10%人流感季戴口罩。 抗病毒药要趁早,发病48小时内吃药,死亡率降50%。

未来的挑战也是步步维艰。病毒变异速度太快了,甲型流感每年变异率1%-2%,远超疫苗研发速度。 非洲流感疫苗覆盖率仅3%,就这么个养蛊模式,随时可能爆出新变异株。气候变暖让候鸟迁徙路线混乱,病毒跨物种传播风险加剧。 反疫苗运动让群体免疫更难实现,比如美国某州小学接种率跌破30%。人类对抗流感,虽然从“跳大神”升级到“高科技”,但病毒永远快半拍。整整过去100多年,科技天翻地覆,有互联网,有元宇宙,有AI,也有区块链,但还是治不好流感。

5.普通人咋应对

先记个口诀,疫苗年年打,口罩随身挂,高烧别硬扛,赶紧找达菲! 现在就聊聊普通人应对流感全攻略,从“心”到“行”的科学抗流指南。

5.1 战略藐视,战术重视

不要瞎恐慌,流感病死率仅0.1%,但每年全球仍致死29-65万,大部分人死于轻敌。没事别硬扛,青壮年死于流感的主因是“免疫风暴”,自己的免疫系统杀自己,越是年轻越要警惕高烧+胸闷。

5.2 衣、食、住、行、医分人群防护

流感季节一旦来临,全家老小的应对方式也各不相同。

小孩(5岁以下,免疫系统脆弱)

衣:幼儿园穿脱方便的开衫,出汗立刻换(病毒专找受凉娃)。 食:每天1个鸡蛋+200ml牛奶(蛋白质增强免疫力),少吃糖(糖分抑制免疫细胞活性)。住:玩具每周用酒精湿巾擦1次(流感病毒在塑料上活48小时)。行:流感季少去室内游乐场(密闭空间病毒浓度高10倍)。 医:出现高热39℃+呼吸急促,立即送医(儿童急性喉炎可能48小时致命)。 根据CDC数据,5岁以下儿童流感住院率是青壮年的2-5倍。

年轻人(18-40岁)

衣:上班族备件薄羽绒在办公室(温差大易中招)。 食:补充维生素D(每天晒太阳15分钟或吃鱼肝油),缺D人群感染风险高40%。 住:合租房每周用84消毒液拖地(1:100比例),门把手每天擦。 行:地铁公交戴外科口罩(如果N95憋得慌,普通口罩也能降低60%风险)。 医:肌肉酸痛+3天不退烧,立即吃奥司他韦(黄金48小时内用药,重症率降50%)。 2019年,巴西22岁演员硬扛流感3天死亡,尸检发现双肺全白。

老人(60岁以上)

衣:戴围巾护住大椎穴(后颈处),中医认为此处受凉易感风寒。 食:每天1瓣生蒜(大蒜素抑制病毒),但胃病患者慎用。 住:卫生间换防滑垫(老人流感发烧头晕易摔跤,髋骨折死亡率超20%)。 行:晨练改到上午10点后(避免冷空气刺激呼吸道)。 医:每年9-10月打四价疫苗(降低住院风险60%),出现意识模糊立即送医。 老人占流感死亡人数的80%,但中国老人疫苗接种率不足5%。5.3 把病毒挡在门外

流感季一旦来了,千万别嫌应对麻烦,再说都已经经历过口罩期的实战。进门消毒:回家先喷手消(70%酒精),外套挂阳台通风1小时(病毒在织物存活8-12小时)。 主动分餐: 患者用单独碗筷,56℃热水煮15分钟灭活病毒(比洗碗机靠谱)。 空气净化: 开窗通风每天3次,每次30分钟(降低病毒浓度90%),雾霾天用HEPA滤网净化器。 观察那些家庭流感交叉感染的案例,不是共用毛巾,就是共用餐具。

5.4 感染后四步止损法

确诊要快: 高烧第一天做鼻咽拭子抗原检测(准确率70%),比血常规更快锁定病毒。 隔离要狠: 单间隔离+独立卫浴(做不到就患者戴口罩睡觉),家人戴N95送饭(接触时间

来源:千帆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