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如何科学预防中风?中风与痴呆:一根藤上的两个“危险果”

360影视 2025-02-04 10:00 2

摘要:中风(脑卒中)是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引发的脑组织损伤,分为缺血性(血管堵塞)和出血性(血管破裂)两种。大脑作为全身耗氧量最高的器官,一旦血流中断数分钟,神经元便会不可逆死亡。冬季寒冷环境下,血管收缩、血压波动、血液黏稠度增加,中风风险显著升高。

中风(脑卒中)是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引发的脑组织损伤,分为缺血性(血管堵塞)和出血性(血管破裂)两种。大脑作为全身耗氧量最高的器官,一旦血流中断数分钟,神经元便会不可逆死亡。冬季寒冷环境下,血管收缩、血压波动、血液黏稠度增加,中风风险显著升高。

中风与血管性痴呆(老年痴呆的主要类型之一)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中风后,脑组织因缺血缺氧发生坏死,若损伤涉及记忆、认知相关脑区(如海马体、额叶),会导致神经元网络“断联”,逐渐出现记忆力减退、判断力下降等症状。

研究显示,约30%中风患者3个月内会出现认知障碍,5年内发展为血管性痴呆的风险比普通人高5倍(JAMA Neurology, 2020)。此外,中风造成的慢性脑血流灌注不足,也会加速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蛋白(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混合型痴呆”。因此,预防中风本质上也是守护认知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1. 温差“偷袭”血管室内外温差大,血管反复收缩扩张,易诱发斑块破裂或血栓形成。

2. 运动量骤减:冬季活动减少,血流速度减缓,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栓风险增加。

3. 饮食失控高脂高盐的年节饮食、吸烟饮酒等习惯,加重动脉硬化和血压波动。

4. 隐匿性脱水:冬季口渴感减弱,饮水不足导致血液浓缩,易形成血栓

1. 控好“三高”,稳住血管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中风的核心危险因素。建议:

- 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规律服用降压药(如硝苯地平)。

-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7%,二甲双胍等药物需遵医嘱使用。

- 血脂:低密度脂蛋白(LDL)<1.8 mmol/L,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可长期维持。

2. 保暖+适度运动,激活循环

- 防寒重点:外出戴帽护头颈,室内温度保持18-22℃,避免晨起过猛。

- 居家运动:室内散步、太极、八段锦等低强度活动,每日30分钟,分次进行更安全。

3. 饮食“三低一高”,护血管

- 低盐:每日盐摄入<5克,警惕酱油、腌制品中的隐形盐

- 低脂:减少动物内脏、肥肉,增加深海鱼(富含Omega-3)、坚果。

- 低糖:限制精制糖,水果每日200-350克为宜。

- 高纤维:全谷物、绿叶蔬菜占比50%以上,促进胆固醇代谢。

4. 戒烟限酒,远离二手烟

吸烟使中风风险翻倍,酒精每日限男性25克、女性15克(约红酒150ml)。

5. 预警信号,及时就医

突发头晕、单侧肢体麻木、言语不清、视物模糊等,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把握“黄金4.5小时”溶栓窗口期。

三、科研支持

1. 高血压管理:SPRINT研究(NEJM, 2015)证实,强化降压(目标值120/80 mmHg)可降低27%的中风风险。

2. 冬季流行病学:Lian H等(Stroke, 2018)分析显示,气温每下降1℃,中风发病率增加1.2%。

3. 生活方式干预:INTERSTROKE研究(Lancet, 2016)指出,控制饮食、运动、戒烟可预防全球90%的中风病例。

罗夕夕博士提醒

中风后遗症(如偏瘫、失语)是血管性痴呆的主因之一。冬季护脑需全家参与:

- 为老人准备保温杯,定时提醒饮水(每日1500-2000ml)。- 年节聚餐多用蒸煮烹调,替代油炸红烧。- 鼓励亲友室内“健康走”,用计步器设定每日5000步目标。

转发给身边长辈,让这个冬天少一份风险,多一份安心!

参考文献——Kuźma E, Lourida I, Moore SF, Levine DA, Ukoumunne OC, Llewellyn DJ. Stroke and dementia risk: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lzheimers Dement. 2018 Nov;14(11):1416-1426. doi: 10.1016/j.jalz.2018.06.3061. Epub 2018 Aug 31. PMID: 30177276; PMCID: PMC6231970.

来源:罗夕夕博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