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哪吒之魔童降世》无疑是今年暑期档的最大赢家,票房突破50亿大关,创造了国产动画电影的新纪录。这部现象级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制作团队精心策划的营销策略:从点映口碑发酵,到自媒体"自来水"的疯狂安利,再到"国漫崛起"的宏大叙事,一场声势浩大的造神运动就此展开。
《哪吒之魔童降世》无疑是今年暑期档的最大赢家,票房突破50亿大关,创造了国产动画电影的新纪录。这部现象级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制作团队精心策划的营销策略:从点映口碑发酵,到自媒体"自来水"的疯狂安利,再到"国漫崛起"的宏大叙事,一场声势浩大的造神运动就此展开。
在这场狂欢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价值观被无限放大,仿佛这部电影的唯一价值就是传递这句口号。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解读文章,将影片上升到了"反抗命运"、"打破偏见"的哲学高度。这种过度解读和强行升华,让一部本应轻松愉快的动画电影,变成了道德说教的工具。
更令人不适的是,这种价值观的输出方式显得过于生硬和刻意。哪吒从一个顽劣的魔童到拯救苍生的英雄,这种转变缺乏足够的情感铺垫和逻辑支撑,更像是在完成一项既定的教育任务。敖丙的"黑化"与"洗白"更是充满了说教意味,仿佛在向观众灌输"非黑即白"的简单道德观。
这种强行输出价值观的做法,暴露了当下国产动画电影的一个通病:过分追求"教育意义",而忽视了电影最本质的娱乐属性。观众走进影院,是为了获得愉悦的观影体验,而不是接受一场道德说教。当创作者把"教育观众"作为首要目标时,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必然会大打折扣。
《哪吒》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国产动画的潜力,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值得警惕的问题。电影不是教科书,观众不需要被"教育"。真正优秀的作品,应该用精彩的故事和生动的角色去打动观众,而不是用空洞的口号去说教。
希望未来的国产动画能够放下"教育"的包袱,回归电影的本质,用真诚和创意去赢得观众的认可。#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
来源:汪先生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