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冬春季是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春节前后,大量人员返乡、探亲访友和外出旅行,人员跨区域流动,加上家庭聚会、朋友聚餐,人员聚集增加,使得流感病毒传播的机会大大增加。虽然一般人罹患流感99%都不会变成重症流感,但如果刚好比较劳累、免疫力变差,就容易并发重症,其
作者:陈泉峰 驻马店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冬春季是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春节前后,大量人员返乡、探亲访友和外出旅行,人员跨区域流动,加上家庭聚会、朋友聚餐,人员聚集增加,使得流感病毒传播的机会大大增加。虽然一般人罹患流感99%都不会变成重症流感,但如果刚好比较劳累、免疫力变差,就容易并发重症,其中最令人担心的就是肺炎,治疗不当很可能有生命危险,因此流感看似是“小病”,实在有“大危险”,绝非一场“重感冒”那么简单,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在近日,中国台湾女艺人因感染流感合并肺炎去世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热议,使得流感走进了大家的视线,再次给大众敲响了警钟。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弱,感染风险更高,危害更大,那么该如何做好防范和治疗呢?下面笔者参考文献,总结一份糖尿病患者流感防治指南,以飨读者。
一、为何糖尿病患者为何更需警惕流感?
糖尿病患者作为流感高危人群,一旦感染,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死亡风险高。其根本原因在于:
1.免疫功能“双重受损”
➤高血糖环境抑制免疫细胞活性:血糖升高削弱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病毒更易突破防线。
➤慢性炎症状态:糖尿病患者的脂肪组织持续释放炎症因子(如IL-6、TNF-α),加剧感染后“细胞因子风暴”风险。
2.器官储备功能下降
➤血管病变:高血糖损伤血管内皮,肺部微循环障碍,加重肺炎导致的缺氧。
➤肾脏负担: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减退,流感引发的脱水、药物代谢困难可诱发急性肾损伤。
3.代谢紊乱恶性循环
➤应激性高血糖:感染导致肾上腺素、皮质醇分泌增加,胰岛素抵抗加重,血糖飙升。
➤酮症酸中毒(DKA)风险:流感引起的呕吐、食欲下降可能诱发DKA,病死率高达5%-10%。
➤数据警示:糖尿病患者因流感住院的风险是健康人的6倍,死亡风险增加3倍(WHO, 2022)。
二、预防先行:构筑五道防线
1.疫苗防线:最有效的保护盾
中国的糖尿病防治指南或者是美国的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均推荐所有糖尿病患者(只要年龄>6个月),需要每年接种流感疫苗。
疫苗选择:
灭活流感疫苗(IIV):适合所有糖尿病患者,包括孕妇。
重组流感疫苗(RIV):对鸡蛋过敏者首选。
避免减毒活疫苗(LAIV):免疫功能低下者禁用。
接种时机:
每年流感季前(北半球10月底前)完成接种最合适。若未及时接种,流行季任意时间均可补种。
联合疫苗策略:
肺炎球菌疫苗:23价多糖疫苗(PPSV23)与13价结合疫苗(PCV13)序贯接种,预防继发细菌性肺炎。
2.日常防护:阻断病毒传播链
口罩选择:
公共场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4小时更换一次。避免触摸口罩外侧,摘口罩后立即洗手。
手部卫生:
用肥皂水洗手至少20秒,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避免用手揉眼、抠鼻。
环境消毒:
门把手、手机、键盘等高频接触表面每日用75%酒精擦拭。
3.血糖管理:稳定代谢指标
目标值调整:
流感流行期空腹血糖控制在5.0-7.2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
动态血糖监测:
良好的血糖控制,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更强壮,有助于预防各种感染性疾病;增加血糖的监测频率,更有利于在医生指导调整用药,更好地控制血糖平稳。
感染高风险期增加血糖检测频率(如每日4-7次)。
持续葡萄糖监测(CGM)预警高/低血糖趋势。
药物储备:备足降糖药、胰岛素、血糖试纸,避免断药风险。
4.免疫力强化:营养与运动协同
关键营养素补充:
维生素D每日800-1000 IU,可改善免疫调节(血清25(OH)D≥50 nmol/L);补锌(15-30mg/d)可缩短病程(但避免长期超量);乳杆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有助于调节肠道免疫。
适度运动: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增强心肺功能;避免过度疲劳,运动后心率控制在(170-年龄)次/分以内。
5.规避高危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旅行警示:
流感流行期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地区(如日本等旅游热点)。若必须出行,随身携带“急救包”(含退烧药、血糖仪、病历卡)。
社交距离:
减少聚餐、集会,必要时改用线上沟通。远离发热、咳嗽患者(至少保持1米距离)。
三、早期识别和诊断:警惕不典型症状
普通人感染“流感”后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鉴别要点如下表:
出现以下症状时,需要高度警惕肺炎风险,应该立即就医:
持续高热 >3 天,喉咙痛、头痛、肌痛等不适之外伴有剧烈咳嗽,脓痰、血痰或胸痛;出现新的呼吸系统症状,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口唇发紫和血氧饱和度下降;反应迟钝、嗜睡、躁动等神志改变或惊厥、意识模糊等。部分患者(如老年人)可能仅出现乏力、食欲骤降,或同时出现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的情况,需格外留意。
糖尿病患者感染流感后可能症状不典型,表现为隐匿性发热,体温升高不明显,但乏力、食欲下降突出,有可能出现血糖异常波动,突发难以控制的高血糖或低血糖(肾上腺应激反应)。
四、感染后治疗:抓住黄金窗口期
1.抗病毒治疗
流感的治疗除了针对发热、咳嗽、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对症处理之外,应在流感早期及时抗病毒治疗,在出现发热症状48小时之内使用效果最好。尽早抗流感病毒治疗能够减少流感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
➤首选药物:
奥司他韦(口服):75 mg bid×5天,肾功能不全者减量。玛巴洛沙韦(单剂口服):40 mg单次服用,(eGFR≥50 mL/min适用)。
特殊情况下可以选择扎那米韦和帕拉米韦作为替代用药。
➤用药原则:
疑似流感即可启动治疗,无需等待检测结果。即使超过48小时,重症患者仍应使用。
2.血糖紧急调控
➤胰岛素调整:
根据血糖情况,基础胰岛素增加10%-20%,并适当追加餐前胰岛素用量。
➤谨防酮症酸中毒并及时处理:
血糖>13.9 mmol/L且尿酮阳性时,立即补液+胰岛素静脉治疗。
3.并发症防控
合并细菌感染,应及时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用抗菌素治疗,经验性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或呼吸喹诺酮类(如莫西沙星)。
➤心肌损伤:
测肌钙蛋白、BNP,避免剧烈活动,必要时营养心肌治疗。
五、康复期管理:避免二次打击
➤逐步恢复运动:症状消失1周后,从低强度运动(如散步)开始,逐渐加量。
➤营养支持:高蛋白饮食(1.2-1.5 g/kg/d),补充谷氨酰胺修复肠道黏膜。
➤心理调适:流感后疲劳综合征常见,可通过休息冥想、心理咨询缓解焦虑。
六、结束语
生命无价,预防胜于治疗——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流感的防治不仅是一场健康保卫战,更是对自我管理能力的终极考验。科学防护、快速反应,方能守住生命防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成人流行性感冒抗病毒治疗共识专家组.成人流行性感冒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2,40(11):641-655.DOI:10.3760/cma.j.cn311365-20220728-00325.
[3]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流感疫苗工作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10):1507-1530.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