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节,这个承载着团圆与温情的传统节日,本应是亲情汇聚的时刻。然而,近年来,一种令人唏嘘的现象正悄然浮现 —— 春节过后,便迎来一次新的 “断亲潮”。曾经紧密相连的亲戚关系,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变得松散,甚至断裂。
春节,这个承载着团圆与温情的传统节日,本应是亲情汇聚的时刻。然而,近年来,一种令人唏嘘的现象正悄然浮现 —— 春节过后,便迎来一次新的 “断亲潮”。曾经紧密相连的亲戚关系,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变得松散,甚至断裂。
断亲,这个曾经被视为大逆不道的行为,如今,却正在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据有关数据显示,超过60%的年轻人与亲戚保持“有事联系,无事不扰”的疏离关系,35%的人表示已经与部分亲戚断绝来往。
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传统亲情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的深刻变革。
记得小时候,过年走亲戚,大家基本上都是一包点心、一瓶罐头,虽然是糖换糖,但无论城市与农村,差距都不大。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拜年走亲戚的礼品越来越高档,礼品和红包成了一个沉重的家庭负担。
堂弟小军大学毕业后,虽说是留到了省城工作,但收入也非常有限,特别是去年才通过贷款买了房子后,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可才进入腊月,二叔就打电话给小军说,你现在在省城工作,好歹也是有头有脸的人了,今年过年回来走亲戚拜年,不能达寒酸,一家最少四项礼。
远的近的亲戚都要走到,不能只走你舅舅和姑姑家,免得人家说你没礼数。
小军大概算了一下,一家亲戚至少得三百块钱,远的近的亲戚都走到的话,至少有三十来家。光走亲戚这一项就行万把块钱。还不算给小孩发的红包。
“过年成了过难和过关”小军给我吐着苦水。
“许多亲戚就是小时候去过一两次,现在回去都不认识了,去了干什么,干巴巴的没有话可说,真的出力不讨好。”这是小军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而在二叔眼里,小军现在功成名就,走亲戚就是给自己脸上贴金。
“如果不走我的那些远房老亲戚,人家肯定会说我现在儿子成器了,看不起这些老亲戚。”二叔在我面前却又是一番说辞。
这种以金钱衡量的亲情关系,正在摧毁传统家庭的情感纽带。当亲情被明码标价,当感情被物质化,断亲就成了人们维护心理边界的一种自我保护。
28岁的芳芳是邻居家的大闺女,今年春节只在家待了两天就匆匆返程。
"父母整天催婚,七大姑八大姨轮流上阵说教,我实在受不了。"她说,每次回家都要面对无休止的盘问和说教,让她对回家产生了强烈的抗拒心理。
每每春节临近,催婚似乎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
它既是家人寒暄、打开话题的引子,又体现了长辈对后辈的关心。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长辈的心情可以理解,希望孩子能够早日成家,延续家族的血脉,同时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接受。
但婚姻又不是儿戏,涉及到终身大事,牵涉到男女双方的情感、家庭、责任、生活等多个方面,不是商场里买东西,说买就能买。它需要的是两个人的感情。光靠催显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可许多父母,甚至亲朋好友,有的出于完成自己手头事的心愿,有些出于关心的目的,有的只是想找个话题,但不认怎么样,这个话题谈论不好,就会引起其他的反应。
除了被催婚外,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刻被无限放大。
老一辈人固守传统观念,年轻人追求个性解放,这种冲突在密集的家庭聚会中集中爆发。一位心理咨询师表示,每年春节后都会接到大量因家庭矛盾引发的咨询案例。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代际鸿沟正在向更年轻的一代蔓延。许多90后、00后从小在城市长大,与农村亲戚缺乏共同语言,血缘关系难以弥补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
大表姐长期生活在市里,今年春节回老家,她发现与亲戚们的话题越来越少。"他们谈论的都是家长里短,我感兴趣的是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完全聊不到一起。
城市化进程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重塑了人际关系。
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压力,让人们更注重个人空间和情感质量。传统的大家庭观念正在被核心家庭模式取代,人们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直系亲属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身上。
其实,即使生活在农村,现在一些年轻人拜年走亲戚,见了亲戚面,基本交流模式如下:
第一句:XX,给你拜年来了。
第二句:你身体好着没?好着呢!
第三句:屋里人身体都好着没?嗯,好着呢,那就好!
第四句:看到小朋友,寒假作业做完了没有?
第五句:来转一圈,没啥事我就先走了,还有下一家亲戚呢?
第六句:你不用送了!
没有共同语言,简单几句话,就走完了一家亲戚,更像是送完了一家快递。
送快递还希望主家有个好评,而走亲戚都不需要亲戚给个好评的,比送快递还要快!
其实,这种变化并非全然消极。它反映了社会进步和个体意识的觉醒,也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亲情的本质。真正的亲情不应该建立在道德绑架和形式主义之上,而应该基于相互理解和尊重。
二姨家姑娘玲玲是个新潮青年,喜欢旅行、摄影,追求自由随性的生活。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上海工作,虽然已过三十岁,但她仍没有结婚的打算。
逢年过节,不是把二姨接到上海去过年,就是带着他们北京、重庆、香港到处旅游。
今年春节期间,她回到家乡,发现与亲戚们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亲戚们依旧遵循着传统的生活节奏,每天忙着走亲访友、准备饭菜,对玲玲的生活方式充满了质疑。
玲玲的二伯看着她旅行时拍的照片,唠叨道:“天天到处跑,不务正业,女孩子还是要早点找个对象,安稳过日子。”
玲玲耐心解释旅行对自己的意义,可亲戚们却无法理解。这种不被理解的感觉,让玲玲对亲戚间的交流产生了抵触。
节后,她直接将自己的微信设置成不让别人看,也不再像以往那样频繁地与亲戚联系,亲情在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下,出现了裂痕。
邻居小美生活在县城,以往每年春节都要参加家族的聚会。大家围坐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家长里短。但今年,聚会的氛围却格外尴尬。
小美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当一名网红搞直播带货,收入还算可观。而亲戚们大多还守着传统的营生,对小美工作充满了误解。
一位长辈皱着眉头说:“天天对着个电脑,唱歌跳舞,能有啥正经事儿?还是得找个安稳的工作,像你表哥,在咱这儿的单位,多踏实。”
小美试图解释自己的发展前景,可亲戚们却不以为然,话题很快就转移到谁家孩子结婚、谁家买了新房上。
小美觉得自己与亲戚们的思想差距越来越大,聚会结束后,她心里满是失落。她不禁想,这样话不投机的相聚,还有必要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价值观、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年轻一代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亲情的依赖和维系方式也与上一辈有所不同。
同时,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的时间变得更加宝贵,对于那些消耗精力、无法带来情感滋养的亲戚关系,不少人选择了疏远。
然而,断亲并非是人们的本意,在内心深处,大家依然渴望亲情的温暖与支持。
只是在时代的洪流中,亲情的维系需要新的方式和智慧。
或许,我们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尊重彼此的差异,用心去倾听和沟通,才能让亲情的纽带在新时代继续传承下去,避免 “断亲潮” 成为一种常态。
来源:渭北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