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孔从洲外孙女考上大学被顶替,孔辉:不要反映我愿去西工大

360影视 2025-01-31 17:25 3

摘要:1979年的一个夏天,17岁的孔辉站在录取榜前,攥着手里的准考证,脑袋里一片空白。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1979年的一个夏天,17岁的孔辉站在录取榜前,攥着手里的准考证,脑袋里一片空白。

榜单上没有她的名字。

这个从小成绩优异、在同学眼中“稳进重点”的女孩,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自己会落榜。

更离谱的是,她的同学告诉她,有人“看见”她被录取了,甚至去了北京广播学院。

孔辉一头雾水,她明明什么通知都没收到。

被人顶替?这可能吗?高考刚恢复没几年,这样的事听都没听说过。

为什么会这样呢?

孔辉带着疑惑回了家,把这事告诉了母亲孔淑静。

母亲听完后,眼睛一下子瞪大了。

她比女儿还清楚,这件事十有八九是真的。

凭孔辉的成绩,哪怕有点小失误,也不至于落榜。

再说了,考得怎么样,家长心里都有数。

这几年,高考恢复后竞争虽然激烈,但也没到“天才少女”都能被刷下来的地步。

孔淑静下定决心,一定要弄清楚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孔淑静不是普通人,她的父亲孔从洲,是一位开国中将。

这位将军一生征战无数,却一向低调,几乎从不利用自己的身份为家人谋私利。

可这一次,自己的外孙女受了这样的委屈,孔淑静觉得,有必要让父亲出面主持公道。

可谁也没想到,事情的发展接连出现了转折。

母亲孔淑静刚想去找父亲时,孔辉却一把拉住了她:“妈,别去了,我可以报第二志愿。”这话让母亲愣住了。

一个17岁的女孩,遇到这种天大的不公,竟然选择忍气吞声?孔辉却只是低头,说了一句:“姥爷不会同意的。

孔从洲的确没同意。

他听完女儿的诉求后,只说了一句:“淑静,这件事要找教育局解决。”他说得轻描淡写,可孔淑静心里清楚,父亲是下了决心不插手。

孔辉的猜测没错,这位将军的坚持贯穿了一生——权力是公器,不能为私事所用。

事情到这里,似乎已经有了答案。

孔辉选择了西北工业大学,放弃了第一志愿的北京广播学院。

可这件事真的就这样结束了吗?

其实,孔辉的选择并非懦弱,而是对外公信念的认同。

从小,孔辉就生活在姥爷身边。

她的姥爷不是普通人,但在她眼里,也不过是个慈祥的老人,经常抱着她读书,教她写字。

孔从洲从不提自己的功绩,也不允许家人在外炫耀自己的身份。

孔辉耳濡目染,早早明白了“低调”二字的分量。

可这次的事情,低调能解决吗?一个女孩的未来被人夺走,靠退让就能换回来吗?当时的社会环境,确实给了某些人可乘之机。1979年,高考刚恢复两年,制度还在摸索阶段。

没有指纹采集,也没今天这些严密的身份证明程序。

有心人只要手段高明,就能从规则的漏洞中牟取私利。

而孔辉,恰好成了那个“最倒霉的人”。

那个顶替孔辉的人,究竟是谁?母亲孔淑静后来打听到,这人家里有些背景,手段也很隐蔽,连通知书都能直接截下来。

听到这些细节,孔辉却只是沉默。

不管怎样,她已经决定不追究了。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一家人是不是太软弱了?可了解孔从洲的人都知道,这位将军的选择背后,有着他自己的坚持。

孔从洲年轻时投身革命,起初是杨虎城手下的一名将领,后来在西安事变中立下奇功,成为我党重要的军事力量。

他一生经历风雨,看惯了权力的诱惑,也深知它的危险。

他常对家人说:“权力是用来为国家做事的,不是用来解决家事的。

孔辉的选择,或许正是对外公信念的另一种延续。

她不甘心,但她相信,自己可以靠努力走出另一条路。

进入西北工业大学后,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最终进入国家航天部门,成为了一名参与航天事业建设的科技工作者。

多年后,当她跟外公提起自己在工作中的成绩时,这位老人难掩喜悦,给她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自己的骄傲。

1991年,孔从洲因病去世。

这位坚持了一生信念的老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有为家人谋过一分私利。

他的葬礼规格被临时提升,得到了远超军衔的待遇。

这是国家对他的认可,也是历史对他的尊重。

有人说,孔辉的遭遇是一场不幸,也是一场幸事。

不幸的是,她的人生被迫走了一个弯路;幸的是,这个弯路让她更加明白,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靠特权换来的。

来源:招财漫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