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熹有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事物要保持生命力,必须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例外。毕竟,文化传承的本质不是供奉,而是让传统基因在时代语境中完成动态解码。
#2025高考季#最近,DeepSeek大火,让它预测一下2025年高考作文题,这是第2道,主题是传统文化。范文附后,希望对大家备考有用。
DeepSeek预测的高考作文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全球化浪潮中,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挑战。有人认为应该原汁原味地保护传统文化,也有人认为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有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事物要保持生命力,必须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例外。毕竟,文化传承的本质不是供奉,而是让传统基因在时代语境中完成动态解码。
诚然,原汁原味,可以让传统文化更“纯粹”,保留原始风味。然而,这样的原始风味,不一定适合现代社会。毕竟,传统文化中也有糟粕,比如,男尊女卑,官本位,面子文化,等等。倘若原汁原味继承,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就算是传统文化中有益的部分,若一味保留原汁原味,也似乎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时间一久,必将逐渐走向消亡。因此,摒弃原汁原味,崇尚推陈出新,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源头活水,势在必行,也大有裨益。(文末有范文合集,欢迎订购。)
传统文化,可借黑科技转码重生。苏州博物馆用AR技术,重现文徵明手植紫藤,让古树在虚拟空间里四季花开;福建土楼里架起全息投影,再现客家人围炉夜话的场景,让旧民俗与数字光影交织成新的叙事。故宫博物院用3D建模技术重现《韩熙载夜宴图》,让观者穿越屏风与画中人举杯对饮;敦煌研究院将经变画转为动态壁纸,使飞天飘带在手机屏幕卷起数字涟漪。运用“黑科技”带来的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如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强调的“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让文化基因在时代土壤里萌发新芽。
传统文化,当与新生活和谐共生。阿木爷爷把传统榫卯技术用于制作小猪佩奇,让小孙子玩得开心无比;龙泉青瓷匠人在直播镜头前拉坯,让千年窑火照亮手机屏幕。当传统技艺以创新的方式呈现,才能不再仅呈现于博物馆的橱窗里,而能实实在在走进生活中,就像那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对于传统技艺而言,不只是旧瓶新酒,更是老树新花。于是,我们看到传统手工锻造的章丘铁锅,成为购物平台的爆款,热销大江南北;传统养生方式八段锦,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走红当下。无数事实可以说明,传统技艺唯有以创新的方式嵌入当代生活肌理,方能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礼记》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传统文化从不是沉重的碑碣,而是流动的星河,所谓原汁原味,从来不是它的标签。自诞生起,它就一直在变,一直在创新。因此,当我们在数字敦煌与飞天共舞,在智能终端聆听曾侯乙编钟的跨界交响,便会顿悟:真正的文化传承,永远是拥抱源头活水,使其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进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脚步昂扬地走向未来!
来源:清溪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