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语文课文《曹刿论战》,讲述了政治治理的“三大支柱”,即利益共享、信义为本、忠于职守。鲁军最终击败强大的齐军,不是一些半桶水所言曹刿不讲武德,而是鲁庄公治国坚持的“三大支柱”,尤其是鲁庄公忠于职守获得国人拥护。
初中语文课文《曹刿论战》,讲述了政治治理的“三大支柱”,即利益共享、信义为本、忠于职守。鲁军最终击败强大的齐军,不是一些半桶水所言曹刿不讲武德,而是鲁庄公治国坚持的“三大支柱”,尤其是鲁庄公忠于职守获得国人拥护。
”
自古“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但“肉食者鄙”确实数千年不变的特色,尤其是那些不知民间疾苦的“官二代”、“权二代”。因此曹刿自告奋勇去见鲁庄公。鲁庄公竟然不认为曹刿是刺客,也不认为曹刿是说客,而是认为大战在即曹刿来见自己必然是帮助自己,积极接见曹刿。即使是今天的政治领导人,能达到鲁庄公这种纳谏、亲民水准的,还有几个?
曹刿单刀直入,问鲁庄公“何以战”(拿什么打仗)?鲁庄公不认为曹刿不够尊重领导,而是老老实实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对鲁庄公的这两条理由都认为不够,认为财富你有没有惠及全民而只是你与贵族老爷分享,祭祀没有虚报也只是小信用而不是大是大非上诚实守信。这时,鲁庄公拿出了他认为最不重要的理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反而认为鲁庄公做到这一条已经可以一战,因为鲁庄公忠于职守,做好了作为国君的分内之事。
国家治理其实没那么复杂,只要能做到利益懂得分享、信用懂得坚守、官员忠于职守,足矣。即使是国君,他们忠于职守也是查明案情,这才是立国之本。古代的地方官员身边主要是两名师爷,一名负责钱谷即财务,一名负责刑名即司法。今天的地方官员,还知道经济建设与司法公正才是他们的基本职责否?
长勺之战,鲁庄公通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已经奠定了获得这次卫国战争的胜利基础。曹刿的出现,则帮助鲁庄公把这场胜利通过最小的代价得以实现。那些抱怨曹刿“不讲武德”的观众小白,他们不知道“春秋无义战”吗?对于强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再用“武德”束缚自己,这不是自取灭亡?就像后来宋襄公那样,明知道楚王自称“蛮夷”,你还跟他讲仁义道德,这不是混账透顶?楚国后来也大谈仁义道德,那是被晋国“揍”出来的,遇上更狠的对手,这才不得不讲道理。
怀念我的初中时代,校园广播台经常朗诵语文课文,我至今记得朗诵《曹刿论战》的语调,往事30多年前,如在昨日。
来源:一梭烟雨江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