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海洋生物,因为误入渔网而丧命,其中不乏濒临灭绝的物种。这不仅让海洋生态受到严重破坏,还让渔民们的生计陷入困境。为了减少这种损失,科学家们正在想办法,让渔网变得更聪明,既能有效捕鱼,又能减少对海洋生物的伤害。先说说比斯开湾吧。这里是欧洲最重要的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王海诗(Amphitrite Wong)
本文约1600字,阅读约4分钟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海洋生物,因为误入渔网而丧命,其中不乏濒临灭绝的物种。这不仅让海洋生态受到严重破坏,还让渔民们的生计陷入困境。为了减少这种损失,科学家们正在想办法,让渔网变得更聪明,既能有效捕鱼,又能减少对海洋生物的伤害。
先说说比斯开湾吧。这里是欧洲最重要的渔场之一,但每年都有数千头海豚因为被渔网缠住而死。科学家们估算,仅在法国海域,每年就可能有4500~8500头海豚被渔网困住,许多甚至都根本无法浮上海面。为了减少这种悲剧,当地政府甚至不得不在冬季关闭渔场。可对渔民来说,停工一个月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大家都很头疼。
科学家们想了个办法,给渔网装上一个特别的声学浮标。这个小装置由两个核心部分组成:一个是能够发出特殊信号的声学装置,能让海豚“听懂”危险,从而避开渔网;另一个是能从周围环境获取能量的自供电系统,以此来延长设备的续航时间。这个装置还搭载了一项来自“LICADO”项目的被动监听模块,它能实时监测附近海豚的活动。一旦识别到海豚接近,就会触发声学信号,提醒海豚远离渔网。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减少海洋噪音污染,而不是让设备一直发出声音,打扰海洋环境。图片来源:PELAGIS
于是,一个叫“DolphinFree”的项目诞生了。他们想了个办法,给渔网装上一个特别的声学浮标。
这个小装置,能发出特定的声音,让海豚误以为前方有危险,从而避开渔网。科学家们甚至用上了一种特殊的声音——模拟一只已经被困住的海豚发出的回声信号。这种信号可以让其他海豚提高警惕、远离危险。
试验结果看起来不错,海豚确实会避开有浮标的区域。但要让这项技术真正应用到大规模捕捞中,还是有不少挑战。比如,渔网通常很长,浮标需要足够小,才能不影响渔民的正常操作;而且,这些浮标需要定期维护和充电,渔民们本就已经够忙的了,额外的工作量让他们有些犹豫。
遭兼捕的一条长孔真鲨(学名:Carcharhinus isodon)。图源:NOAA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还盯上了另一个大问题——非目标渔获、也叫兼捕(bycatch)。简单来说,就是渔民本来想抓某些鱼,但渔网却把很多不该捕的生物也一起带上来了。全球范围内,这种情况占到了渔获总量的40%,其中很多生物在被丢回海里时已经死了。这不仅是巨大的浪费,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
特别是拖网捕捞,问题最是严重。这种方式,基本上就是一张大网在海里拖着走,遇到的生物统统抓进来,没有什么选择余地。科学家们想到,如果能给拖网加上“眼睛”和“大脑”,让它学会识别该抓的鱼和不该抓的生物,问题是不是就能解决了吗?
【兼捕对于鲸豚动物的影响】维基百科的信息显示,许多鲸豚类动物,如海豚、鼠海豚和鲸鱼,饱受兼捕的影响——比如渔网和渔线缠绕,或被鱼钩直接捕获,以及在拖网中被捕获。鲸豚兼捕的强度和频率都在不断增加。在一些渔业中,鲸豚作为兼捕被捕获后,但由于其作为食物或诱饵的价值而被保留。
一个兼捕的例子是海豚被困在金枪鱼网中。由于海豚是哺乳动物,没有鳃,它们可能会在水下被困在网中时溺水。这种兼捕问题一直是生态标签产业日益增长的原因之一,鱼类生产商会在其包装上标有“对海豚友好”等免责声明,以安抚买家。但是所谓的“对海豚友好”,其实并不意味着在特定罐装金枪鱼的生产过程中没有海豚被杀死;而只是意味着:捕捞金枪鱼的船队没有专门针对一群正在觅食的海豚、而是依赖其他方法来发现金枪鱼群而已。(海豚图©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教授)
“Marine Beacon”项目就干起了这件事。
他们研发了一种AI智能拖网系统,装上水下摄像头,再结合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在水下实时识别不同的鱼种。如果发现网里有不该被捕的生物,比如小鱼、海龟或者海鸟,系统就会自动打开“逃生门”,让它们自己游走。
实验室测试已经证明了这个系统的可行性,现在的挑战是怎么把它装到真正的渔船上。设备必须足够耐用,能够应对恶劣的海洋环境,同时还不能太重或者太复杂,否则渔民用起来就太麻烦了。
这些智能渔具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比斯开湾的声学浮标,能让海豚学会躲避渔网,而AI智能拖网,则让渔网学会“挑鱼”,减少非目标渔获的数量。如果这些技术能推广开来,未来的渔业或许就能实现“想抓的抓得住,不该抓的能放走”,让海洋生态和渔民生计都能得到保障。
海洋与湿地
可持续渔业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资讯源 | EU NEWS, DolphinFree
文 | 王海诗(Amphitrite Wong)
编辑 | Linda
排版 | 绿叶
【引用本文】
王海诗.渔网变聪明了,海豚也能“听懂”危险信号.海洋与湿地.2025-02-03
可持续渔业·海湿前瞻
Mainstreaming OceanWetlands
雨后 ©摄影:Linda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
【参考资料】
https://www.euronews.com/green/2025/01/28/safety-nets-can-smarter-fishing-gear-protect-marine-life-and-keep-fishers-afloa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ycatch
https://marinebeacon.eu/
https://www.observatoire-pelagis.cnrs.fr/pelagis/programmes/dolphinfree/?lang=en
【思考题】儒艮曾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海水域,但逐渐不见踪影。2022年8月,国际科学家团队宣布儒艮在中国功能性灭绝。儒艮还能重返中国海域吗?你怎么看?(封面图摄影:©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
来源:中国绿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