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节,是全家欢聚一堂、热闹喜庆的时刻,但是对于睡眠比较浅、睡眠质量不好或者有点事儿就睡不着的人来说,可能会带来失眠困扰,此时,助眠类药物也成为了许多人寻求一夜好眠的便捷选择。
春节,是全家欢聚一堂、热闹喜庆的时刻,但是对于睡眠比较浅、睡眠质量不好或者有点事儿就睡不着的人来说,可能会带来失眠困扰,此时,助眠类药物也成为了许多人寻求一夜好眠的便捷选择。
然而,临床上助眠类药物有很多,有的患者反馈效果好,有的说吃完没反应,还有的患者反馈吃完更难受了。
因此,了解常见助眠药的作用机制、特点、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睡个好觉。
作用机制:增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活性,从而产生镇静、催眠及中枢性肌松作用。
特点:属长效、中等强度镇静催眠药物,达峰时间0.5-1.5h,半衰期26-50h。
适用:焦虑导致的失眠以及睡眠维持障碍
优点:起效快,半衰期长,代谢较慢,适合早醒或睡眠时间不足的患者,确保药效持久。
缺点:产生宿醉反应,次日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嗜睡等症状,老年人的安全性较低,可能引起跌倒。
02 艾司唑仑作用机制:是一种中效苯二氮卓类药物。通过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内GABA受体的作用,提高系统功能的抗焦虑性。
特点:起效时间约0.5-1小时、3个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半衰期10-24小时
适用: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
优点:起效快,催眠作用强,能延长深睡眠,相对来说副作用少,安全性好
缺点:部分人服药后可能出现口干、嗜睡、头昏等不良反应,大剂量使用可能引起共济失调,长期服用有依赖性,不能突然停药。
03 劳拉西泮作用机制:属于为苯二氮卓类药物。它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活性来起作用,该神经递质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
特点:抗焦虑作用是地西泮的2-5倍,达峰时间1-2h,半衰期10-20h。
适用: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障碍
优点:口服生物利用度高,能迅速发挥抗焦虑、镇静和催眠的效果,相比地西泮,宿醉反应较轻。
缺点:有呼吸抑制风险,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合用时,老人和呼吸疾病者要谨慎。另外,突然停药可能引发头痛、焦虑、失眠等戒断反应。肝肾功能损害者使用可能会增加毒性风险。
04 唑吡坦作用机制:是一种非苯二氮类催眠药。通过与GABA受体的A亚基结合,增加氯离子通道的开放频率,从而抑制神经兴奋。
特点:通常15~30分钟起效,镇静作用较强、半衰期个体差异大(0.7~3.5小时)
适用:偶发性失眠、暂时性失眠、入睡困难
优点:起效快、半衰期短、后遗效应小、停药反跳及戒断反应比苯二氮卓类药物轻。
缺点:对睡眠维持障碍效果欠佳,服用后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感染的风险。大剂量服用可能出现幻觉、记忆缺失等精神症状,老年人服用有跌倒风险。
05 扎来普隆作用机制:通过作用于γ-氨基丁酸-苯二氮卓(GABA-BZ)受体复合物而发挥药理作用。
特点:起效时间为15-30分钟、半衰期1小时,服药3小时后,已有87%的药物从体内消除。
适用:入睡困难的短期治疗
优点:起效快,半衰期短,药物相互作用少,最大优点是药物残留效应小,次日无明显嗜睡等不适。
缺点:对睡眠维持障碍效果欠佳,服药1小时左右会出现短期的记忆缺失。长期使用可能引发头痛等。
06 右佐匹克隆作用机制:是非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主要选择性激动r氨基丁酸受体A(GABA)上的a亚基。
特点:起效时间约0.5-1小时、1-1.5小时内达到药效高峰,半衰期约为6-9小时
适用: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障碍
优点:起效快,半衰期相对短,较少产生日间困倦,次日残余效应低,肌松作用弱,跌倒风险低,尤其适用于老年失眠患者。
缺点:孕妇、哺乳期女性、失代偿的呼吸功能不全患者、重症肌无力、重症睡眠呼吸及暂停综合征患者禁用。长期使用可能产生依赖,突然停药有戒断反应。
总之,对于短期失眠人群,偶尔服用助眠药可以睡个好觉,毕竟相比失眠带来的困扰,助眠类药物对身体的影响没那么大。
然而,“是药三分毒”,对于长期失眠的患者,我还是建议及早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依赖助眠药安睡只治标不治本,通过中药对症干预,整体调理,可能会取得更长远的效果。
注意:本文分享的相关科普知识仅供参考,切勿盲目自行用药!如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来源:北京精神科康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