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雕》开分,虚高了

360影视 2025-02-04 20:36 2

摘要:然而,看过之后只有加倍的失望,曾几何时代表着院线高水准的徐克,这一次恐怕已经在及格线之下,开分5.5,甚至可以说虚高了,市场的反馈也反映了大众的选择。

《射雕》开分,虚高了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在春节档票房落后,排片渐无,失败已是定局,但本着对徐克的喜爱和崇拜之情,我还是赶在此片彻底消失前看了大银幕。
然而,看过之后只有加倍的失望,曾几何时代表着院线高水准的徐克,这一次恐怕已经在及格线之下,开分5.5,甚至可以说虚高了,市场的反馈也反映了大众的选择。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我想,是一种扑面而来的仓促感,透露着制作周期的不足,剧组整体运转的一种敷衍。本片对白全部后期配音,配音之后的口型不匹配充斥全片,能匹配上的部分微乎其微。这一作为学生作业都无法接受的现象,竟然出现在被无限放大的大银幕上,竟然出现在徐克的电影中,让人难以置信。配音后口型不匹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出戏,无法沉浸剧情。当然,由于影片前半部分包含大量的蒙古语,自己内心还在给它找补,想着也许这门语言太难,不能保证大量演员学会。但当蒙古族演员阿如那的蒙古语也不匹配,甚至大量汉语对白都不能匹配的时候,就再也没办法专注。当郭靖和黄蓉终于在雨夜重逢,两人抱在一起,明明没张嘴但是说出了对白时,终于不能再忍,观影体验已然降到了冰点。

撑到了彩蛋和片尾,字幕出现的一刹那,全明白了,如此敷衍的字幕甚至配不上这个题材,这个片名。《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甚至在进入故事讲述之前,就已经败光了好感。徐克拍不好武侠吗?我不相信。《射雕英雄传》实在太过于经典!在以往大量的影视化版本中,最受观众认可的莫过于TVB出品的83版剧集。徐克以1978年佳艺的《金刀情侠》开启自己的古装武侠剧时代,并在此之后拍摄了大量经典武侠片。在当下,如果说谁还能再次触碰这个文本,谁还能对其进行大银幕的呈现,答案非徐克莫属。

《射雕英雄传》(1983)那徐克又是怎样以一己之力作出了射雕的大银幕错误范本?先看故事。原著小说《射雕英雄传》接近100万字,其描述的时间跨度大,人物众多且关系复杂,涉及到南宋复杂的社会和政治背景,又凸显了广袤的地域特色,关于江湖派别和各种武功招式的描述也极其生动。要将其浓缩至2个多小时的电影,要做的第一步便是情节的取舍,在这一点上,徐克选取了郭靖拒绝为铁木真带兵攻宋的一段作为主线,突出的是「侠之大者」的主题升华。

这看似没什么问题,但在原小说中这一段已经接近尾声,郭靖已经完成了英雄的成长和蜕变,所有的磨难和最曲折的剧情已经过去。「侠之大者」的宏大叙事失去了前史,显然戏剧性不足,而徐克恰恰是善于处理小范围戏剧张力的导演,无论是《智取威虎山》和《长津湖之水门桥》都能看出只属于他的将场面戏剧化的能力。这一次的剧情取舍,其实已经不在他的舒适圈。

《智取威虎山》既然本片的主体已经是小说中的「结尾」,那之前的故事观众完全看不到会怎样?一方面,有多少观众走进影院是为了「怀旧」,完全不呈现不符合他们对于「射雕」的期待,另一方面,又有多少观众是对故事完全不熟悉,需要入门指南。这种不尴不尬的境地影响了徐克的判断,最后的结果是,又要讲,但又讲不完,于是影片花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来做了一个大型的「前情提要」。

「前情提要」的第一个手段是PPT式的快速讲解,大量叠印加抒情性的配乐,佐以旁白,让剧情推进到正片的时段。这样一来,基本上在影片开始时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就没有一场实质性的戏让观众快速的进入,体会和主人公的共时性,这已经违背了好莱坞经典的三幕结构,不能迅速抓住观众。「前情提要」的第二个手段是闪回,因为有些细节和人物心理无法交代,徐克简单的处理成闪回,插空来播放,如果说黄蓉在水边回忆郭靖帮她疗伤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西毒欧阳锋手下反问其和郭靖交手谁赢了,这一段的插播实在是生硬的说不过去。「前情提要」的第三个手段是以人物之口来引出画面,如郭靖介绍中原五大武林高手时,电影就插播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和中神通5人的暗室剪影画面,犹如纪录片般的唯美呈现。这五个人不出现,不够「射雕」,那又没他们的戏份,如何出现?只能靠郭靖来说解说词了。

故事的取舍带来的还有人物的缺失。现在的电影保留了欧阳锋的反派特质,并且在民族大义的宏大叙事中变成了「武侠担当」,让全片没有沦为一个战争片。与此同时,其他《射雕英雄传》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就没有出场的机会了,像杨康、欧阳克、梅超风等都是极具个性的反派,没有了视觉化的呈现略显遗憾。即使现在出现在片中的「江南七怪」,也只是个剪影而已,洪七公只是做了图解化的表达,丐帮虽然出现了,但戏份远远不够。可以说,小说的精华在电影中已经荡然无存,目前全片人物基本由郭靖、黄蓉和华筝撑起,可看性大大降低。

真正适合徐克拍的,可能是郭靖从草原回到中原,从一个天资愚笨的青年成长为英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更多的戏剧性,也会有更多的鲜活人物和武功绝学登场,更有徐克擅长的各种暗器、招式、用毒等的呈现,这可能是「射雕」和徐克最匹配的打开方式。不敢想象他会呈现出来怎样一个门派林立又多姿多彩的江湖。那又为什么不做自己最适合最擅长的事?我想,这可能是徐克在《长津湖》之后触碰武侠题材的一种无所适从,是主题先行创作命题作文的一种挫败感,也是宏大叙事与「一场好戏」之间存在的天然矛盾,更是经典文本进行电影改编时的高度困难。

总之,这一切落到了徐克这里,促成了一次失败的武侠经历。在我们讨论中国电影类型化的时候,武侠片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如果说有哪个类型可以真正做到「中国化」和「民族化」,我想,只有武侠片。然而当下连徐克都失手了,还有谁能接过武侠片的衣钵?武侠电影,已入末路。

来源:烂番茄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