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 || 我的老师——李良荣先生

360影视 2025-02-04 22:02 2

摘要:我在苏铁师攻读新闻专业时,良荣师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的讲师。两年后,我毕业时,他是副教授。因为苏铁师没有新闻专业老师,我们的新闻课皆由复旦新闻系和人大新闻系的老师来上。李良荣老师给我们主讲《新闻学概论》。

作者 朱海燕

我的老师——李良荣先生

我的老师,李良荣先生被中国新闻界称为大师。

我在苏铁师攻读新闻专业时,良荣师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的讲师。两年后,我毕业时,他是副教授。因为苏铁师没有新闻专业老师,我们的新闻课皆由复旦新闻系和人大新闻系的老师来上。李良荣老师给我们主讲《新闻学概论》。

/青年时期的李良荣先生/

良荣师是宁波镇海人,1946年1月生。在农村,他是上山破柴,下河摸鱼的孩子。学习成绩并不好。上四年级时,他遇到一位叫张资平的班主任,使他改变了玩性,张老师那里有很多书,良荣如饥似渴地苦读,终成为班里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上初中时,他全家搬到了上海的南市区。

1963年,良荣师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那时,这运动、那运动很多。新闻理论就是“阶级斗争工具论”,新闻采访写作实践,就是下乡,真正的专业课他几乎没上过。但是,良荣师有个好习惯,爱“读报评报”,读报纸,他总是用一种新闻学的眼光去看每一篇报道,他会去评这些报道的优劣在哪里。他写的一些读报评报的心得,老师时常拿到《解放日报》、《文汇报》的记者、编辑那里,让他们听听一个学生的看法。

1968年毕业他分到江西,在江西吉安地委宣传部一直工作到1979年7月。考回复旦大学读研究生后,师从王中教授。良荣师语我:“王中虽是新闻系的老人,63年我在复旦读本科时,并不认识他。1957年,他作为复旦大学的头号大右派被打倒。1979年6月摘掉右派帽子,回来任新闻系主任,他想带一个学生,在当年的研究生里挑来选去,选中了我。”

/2024年12月6日复旦大学纪念王中教授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图片/

良荣师说,他第一次去见王中先生,是个雨天,没带伞,到先生家,淋得像只落汤鸡。王先生见他进来,先拿条毛巾给他,让他擦擦头上雨水,然后开口问他的第一句话是:“你怕不怕当右派?”他想了一下说:“怕。”老先生接着问:“为什么怕当右派?”他说:“你这个右派一当20年,我已经32岁了,再当20年右派我还能做什么事情!”先生停顿了一下,然后点点说:“你这么回答说明你这个人还是很老实的,人都是怕苦怕死的。上战场去打仗,那是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平时的话,人要是不怕死还不成了亡命之徒了,人怎么会不怕苦呢?人人都怕苦。要不是人怕苦怕累怕死,社会就不能进步发展,人就不能越好越过。”

良荣师把王中的话转达给我们,我们感到吃惊,觉得王中先生看事物的确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眼光。其实王中先生也不是读了很多书的那种学问家,但是他看问题很犀利、很深刻,能看透事物的本质。有些学问是教人愚蠢的,有些学问是教人智慧与聪明的。王中先生的学问属于后者,他是真正能指导人追求真理的大学者。

王中先生是新闻学界的泰斗,新闻界有“北甘南王”之说。北,是指人大新闻系的甘惜芬先生;南,是指复旦的王中先生。但两位老先生的新闻观念是有分歧的。

/李良荣,男,1946年1月生,浙江宁波人,复旦大学著名新闻学教授,1968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68年9月至1979年7月在江西省吉安地委宣传部工作,1979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攻读硕士学位,1982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晋升为讲师,1986年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成为博士生导师。曾任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良荣师在课堂上问我们新闻的定义是什么?我们回答:“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他又问:“一个农民问一个进县城的农民,今天县城有什么新闻吗?他说的这个新闻,报纸、电台报道没有呢?”我们答:“没有。”良荣师说:“你们说的新闻定义,为什么不能涵盖农民说的新闻?其实这种挂在嘴边上的新闻,天天都在发生,只是没有报道而已。”众人无语。

良荣师说:“这说明你们说的新闻定义不够宽泛,不能涵盖新闻的本质。不能涵盖本质的定义,叫定义吗?”他说:“许多新闻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不报道,它也是新闻。农民没上过新闻系,不是记者,但他会使用新闻这个词,表述身边变动的事物。”接着,他说出王中先生关于新闻的定义:“事实变动的传播,即是新闻。”

我们对王中的这个定义佩服的五体投地,几个同学商量,让良荣师带我们去见见这位新闻学界的泰斗。一天晚上,我与几个同学到复旦良荣师家里,向他说明来意,他马上领我们到王中先生家。他对王先生说:“我的学生羡慕您,专门看您来了。”先生说话幽默:“我长得不漂亮,现在老了,不好看啊。”

印象中王先生家灯光有些昏暗,面目和表情看得不太清楚,但他浓重的山东口音,吐出的语言却震撼人心。他说:“你们学新闻,以后是要当记者的,当记者要有说真话的勇气和胆量啊,否则就不受人民的欢迎。”这是我第一次拜访王中先生,这次拜访,先生的那句话让我终生不会忘记。

所有的老师都认为《新闻学概论》难上,因为是纯理论的东西,很枯燥,不容易讲明白。但这门课被良荣师讲得出神入化,听得津津有味。他讲课给书本注进了新的东西,举些新的例子、材料和一些新的观点,始终给人带来一种新鲜感。我感觉这门学问在良荣师那里,就像杭州的西湖,你感觉它是一湖死水,实际它是一湖活水,是流动的,每天都在进水,都在出水,始终保持着一种学术的生机,一种诱人的磁性。

/李良荣教授照片/

良荣讲课的大部分内容,来源于他的毕业论文。他做了3年的研究生,在这篇论文上花了两年半的时间,手抄了30多万字的资料。写论文要找旧中国的报纸,他到处找,一部分在复旦新闻系的资料室里找,一部分到上海图书馆去找。他每天早晨6点从学校出发,坐车到上图刚好8点多,找资料把它抄下来。拼命地抄,一本一本地抄。良荣师说:“为节省时间,有时候早上就买4个馒头,中午一口馒头一口开水,5分钟吃一顿饭。”

那时,良荣师一个月51块5毛钱的工资,一个月30块钱要交给家里养孩子,自己只有20块生活费。这么苦的校园日子他很满足,觉得有奔头,终于可以重新读书、做学问了。

我原以为良荣师是天生的做老师的料。他说:不!我不想做老师,如果研究生不留校,做不了老师,毕业后还要分配回江西。我不愿再回江西,家人都在上海。为了留在上海,我勉强做了老师。

良荣师说:“想当好老师,就要按照自己的风格来上课,按照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方式来上课。我给学生上课,不是向老师们学习怎么上课的,而是从说评书的刘兰芳那里学来的。那时候拿着收音机,我就喜欢听刘兰芳说评书,她的评书说得流畅又生动,情节跌宕起伏,能抓住听者的心。所以,我觉得上课就要讲成这个样子,学生才爱听。我1982年留校,当了两年老师,感觉挺好,我上课被学生认可了,我找到了成就感。

良荣师有句话:“我从心底里热爱自己的学生,我就像老母鸡一样,保护着我所有的学生。”良荣师爱学生,他不喜欢学生坐在课堂里安安静静地听课,他喜欢学生跟他辩论。他不希望学生认识问题和他一个思路,希望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

他从来不说什么远大的目标、理想,为祖国培养人才之类的话。他就一个东西,从心里、从感情上爱学生,其他一切都是空的。他认为学生都很聪明,你骗不了他们。你用心对待他们,学生是能感觉到的。他心里觉得学生可爱,热爱自己的学生,学生如果遇到什么风浪,他愿自己承受,也要保护自己的学生。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都知道,可以得罪李良荣,但不要得罪他的学生。因此也换来学生对他的爱。他最想给学生的是——怎么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学生以后出去都是当记者的,记者是社会的良心,一个有良心的人才能做一个好记者,做一个真正关心老百姓的人。

良荣师说:“在教师与学者之间,我首先是个教师,我得先尽一个教师的本分。如果做学问和当教师有矛盾的话,我会放弃做学问而去做一个合格的教师。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学生有事找我,我会拿出时间、拿出耐心对待他们。

良荣师爱学生,希望学生不要成为一个十分听话的学生,而要成为有个性的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学生。他给我们上了两年的课,课堂上就诸多问题,我与他辩论了无数次。他不生气,也因此奠定了我们40年不断的深厚的师生情谊。每次辩论到下课铃声响起时,他会很客气地对同学们说:“希望你们向海燕一样,打上门来,一起讨论问题。”

我犹记某个学期,新闻消息的写作课上完之后,复旦新闻系的一位老师来苏铁师对我们进行期终考试。考题是某位重要领导人关心某项工程建设。为此,提供了大量丰富的书面素材。老师要同学们根据这些提供的一大堆素材,改写成一篇千字内的消息。这是一个过时的历史事件,且那位领导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当时,中央对他已作出有关结论。我认为,老师拿这样的考卷考学生,是不负责任的,不仅不合时宜,与当时中央的宣传口径也不吻合。我便在考卷上写下一段意见,上交白卷,扬长而去。

其他同学为此也都提出尖锐的意见,但他们还是考了。考后,又都在考卷上写下批评意见。一个星期后,考分出来了,凡是参加考试的同学,成绩皆是“及格”,全班连一个“良好”都没有。全班炸锅了!这分明是那位老师,对提意见同学的报复。他们要到复旦新闻系向系领导反映。

此事惊动了复旦新闻系,不几天,他们专门派李良荣老师与刘海贵老师来处理此事。良荣师会讲课,全班同学都尊敬他;海贵师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讲得非常精彩,与同学建立了十分密切的关系。两位老师的到来,当然也就平息了这场小小的风波。他们告诉同学们,经新闻系领导及老师集体阅卷,认为同学们改写的这篇消息非常好,全部由“及格”改为“良好”。这样,同学们也没有什么意见了。

/李良荣教授在暨南大学交流时的发言照/

但是,良荣师和海贵师传达了新闻系领导的意见:由于朱海燕同学上次没参加考试,对他进行单独补考。

对我的考题变了,而是根据《文汇报》和《解放日报》发表的两篇长篇通讯,让我写一篇评析文章。两篇通讯的内容说的是:上海某工厂一位工人,在工厂发生火灾时,他奋不顾身抢救公家财产,浑身皮肤被烧伤面积达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上海市调动全市最优秀的医护人员抢救这位工人的事迹,最后挽救了这位工人的生命。

《文汇报》与《解放日报》采写这一新闻事件时,派出的记者是报社最得力的记者,两张报纸刊出的长篇通讯均在万字左右。良荣师与海贵师要求我在两个小时之内,写出一篇长达3000字的评析文章,分析两篇通讯的优劣,讲出各自文章,好在哪里,差在哪里。这无疑是一场硬仗,两篇文章两万字,大致阅览一遍至少需20分钟,要在剩余的100分钟内写一篇3000字的评析文章,比较文章,理出观点不说,100分钟抄写3000字都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是两位老师对我真枪真刀的一次现场“大考”。

还好,我在一个半小时里,完成了这次考试,可谓算是“倚马千言”,文不加点一次偿试吧。交上考卷,良荣与海贵师阅后,交换了一下意见,给了一个“优秀”。并说要把考卷带回系里,以便把补考情况向系里汇报。

/李良荣教授照片/

1986年6月间,我实习结束,即将毕业之际,良荣师到苏州与我作一次长谈,他说,他已晋升副教授,是复旦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学校批准他今年招收第一批研究生,想让我去读他的研究生,至于一些障碍,他负责排除,相信我会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研究生的。他说,新闻是一门实践学,不单凭读书多少。你的实践,弥补了你的不足。我当时虽在北京工作,但还没有自己的房子,个人婚姻问题也没有解决。我想,若再读几年的书,在北京、上海两地漂着,心里很不踏实。出于个人的种种困难,我谢绝良荣师的一片好意。

毕业后,我与良荣师南北两地,但心性相合,心志一致,暌违经年,互相縈念。1998年我获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时,他特打电话祝贺。2004年,我获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后,去上海参加范长江先生铜像落成典礼仪式,他特意到我下榻的宾馆,与我作了一次长谈。他说,我教的学生达3000多人,你是第一个获范长江新闻奖的,我不仅向你祝贺,作为老师我心里也十分高兴。

良荣师是有爱心的人,他怜悯百姓。一次他去宜昌开会,会议之余与朋友乘船游览长江。登船之际,他见码头上有两个卖桔子的人,一位年轻人,一位老婆婆。他欲购买那位年轻的桔子,年轻人对他说:“老婆婆的桔子比我的好吃”。他要良荣师购买老婆婆的。买后,上得船来,一品尝,桔子酸得不能吃。有人买的是那位年轻人的,桔子鲜美甘甜。他知道自己被骗了。游览归来,在岸上他见年轻人还在那里卖桔子,老婆婆却不见了。他走过去,问年轻人:“你怎么哄我呢?明明你的桔子好吃,你不卖,让我去买老婆婆的。在他的反复追问下,年轻人说出实情:那位老婆婆住在山里,距此十多里山路,家里贫困,两个孙子成天跟她吵闹,有几个月没吃肉了。她没钱,为了给孙子买肉吃,只好把树上不熟的桔子摘下挑来卖。为让老婆婆能卖出钱来,他哄着顾客先购买那位老婆婆的。

/李良荣教授照片/

良荣师闻之,十分感动,对年轻人说:“你了不起!我佩服你!”他出钱,把这位年轻人所剩的桔子全部买下。

前几年疫情期间,我牵挂上海的良荣师,常打去电话问候。他说:“海燕,你放心,我有粮有菜吃。虽然我和家人出不了门,我的众多学生在各媒体工作,参与疫情的报道,他们的活动是自由随便的,他们经常给我送蔬菜来,我也分一些给楼上楼下的邻居们。”

我的恩师,一个像老母鸡一样爱小鸡那样爱学生的恩师,在关健的时候,他被他的学生爱着……

我与良荣师常在电话里,沟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当我说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后,他很赞成,说:“我没白教你。你是我的好学生啊!”按说,论学识,论资格,论人品,良荣师是一位真正的大师级的人物,对人们关心的事物,他是能说出一二三的。但是,怀揣着一颗良心,他隐身了。

/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部分著作/

良荣师著作等身,出版有《网络空间导论》、《新传播革命》、《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新传播形态下的中国受众》、《新世纪的探索:李良荣新世纪新闻学研究文集》、《新闻学概论》、《当代西方新闻媒体》、《新闻学导论》、《当代世界新闻事业》、《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良荣师致力于新闻学、宣传学、传播学的研究,尤以新闻理论见长。他写出建国后第一本《新闻学概论》,成为当时国家教委的指导教材,被全国30多所高等院校新闻专业选为教材,5年内再版10余次。他写出国内第一部《宣传学导论》,成为全国许多人的案头书。他的《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不但在大陆,而且在港台地区广为流传。他的《西方新闻事业概论》成为全国新闻学研究生的教材。他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其中新闻产生于事物的变动,新闻事业产生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新闻选择四项标准,新闻工作三大基本规律。被新闻界普遍认可。上世纪90年代,他提出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在新闻界产生重大影响,成为新闻界的行语。此外,良荣师自1994年起,一直担任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编写的每年一本的《中国发展报告》主笔,他写的结论部分,实在、客观,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朱海燕简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乐在其中

来源:铁道兵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