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月17日,科技网站SemiAccurate报道称:有人意图收购芯片巨头英特尔(Intel),他们已耗时几个月,以证实消息的准确性。Citibank(花旗银行)的研究纪要显示:美国知名富豪马斯克(Elon Musk)很可能是潜在买家。消息传出后,英特
2025年1月17日,科技网站SemiAccurate报道称:有人意图收购芯片巨头英特尔(Intel),他们已耗时几个月,以证实消息的准确性。Citibank(花旗银行)的研究纪要显示:美国知名富豪马斯克(Elon Musk)很可能是潜在买家。消息传出后,英特尔股价应声大涨9%。
花旗分析师 Christopher Danely评价,“我们认为收购对英特尔来说是糟糕的结果,除非它做出战略性变化,能够聘请一位会退出商业芯片代工业务的CEO。”
此前,2024年9月,手机芯片领军品牌Qualcomm(高通)曾与Intel洽谈潜在收购事宜。但彭博新闻于2024年11月底报道:因交易的复杂性,高通收购英特尔的兴趣趋弱。
SemiAnalysis则坚称:英特尔被收购的可能性高达90%。目前,马斯克和高通、格罗方德(GlobalFoundries,美国大型半导体企业)等公司,甚至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私人俱乐部海湖庄园进行了闭门会谈,探讨收购Intel的设计业务部门之方案。
这个可能改变世界芯片格局的惊天大收购的动议,背景是Intel在过去几年时间里,从昔日的全球CPU霸主,变成准自由落体状态。财报显示,2024全年,Intel营收531亿美元,同比下降2%;公认会计准则下,归属于英特尔的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额高达188亿美元,相比上一年的17亿美元,下降了约1205.88%;毛利率32.7%,比上一年下降7.3个百分点,全年归属于英特尔的每股收益为-4.38美元;非GAAP准则下归属于英特尔的每股收益为-0.13美元。
自2022年以来,Intel业绩已持续几年下降,毛利率从2017年的60%以上,降低到2024财年的35%左右,2024Q3毛利率甚至降到15%。焦头烂额之下,其临时CEO已宣布:取消下一代AI芯片销售计划。
在历史上,Intel曾经是全球芯片领军品牌,1991-2021年曾长期位居全球销量第一(仅三次短暂位居第二)。2000年以后,其市值最高时超过5000亿美元,但2021年以后,它的股价一路走低,目前市值已跌至927亿美元。
曾经的全球芯片教父、Intel的创建者、CEO 安迪·格罗夫(Andy Grove),曾以《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成为MBA的经典教材。在他仅仅去世八年后,Intel怎么就沦落到如此地步?
四次战略性决策失误
事实上,Intel的问题隐藏了长达约二十年时间,如今又成就了商业经典教材,只不过是反面教材《傲慢、短视、扼杀创新,垄断巨头英特尔是如何走向倒塌的?》,简单概括,是在发展过程中的四次战略性决策失误。
第一次失误:错过移动互联网。2006年起,3G网络推动移动互联网大发展,Intel却与这波主升浪失之交臂。主要是两大决策错误:选错了伙伴,卖错了业务。
当初,苹果曾希望Intel为其生产手机CPU。但Intel CEO Paul Otellini认为利润太低,拒绝了与Steve Jobs合作,而选择了Microsoft、Nokia。后续故事大家都知道,这一经典失败案例被嘲笑为“失败者联盟”。
与此同时,Intel将其认为利润太低,但却效率更高、功耗更低的精简指令集ARM芯片技术XScale以6亿美元卖掉。并为了保障在当时利润更高的PC芯片,而削减了自家的小体积、低功耗Atom手机芯片业务,最终导致其在2016年,彻底退出了手机市场。
在PC机已成明日黄花,智能手机大爆发时,Intel却押错了未来方向。
第二次失误:放弃了GPU。1998年,Intel就推出了首款独立显卡i740,曾经风光无限。但在1999年以后,他们取消独立显卡,改为集成显卡技术路线,以确保自己的主营业务CPU之高利润,而押注X86架构。
Intel的错误决策,成就了当时的后起之秀、小字辈GPU厂商NVIDIA、AMD。结果错过了因区块链技术而引发的“矿潮”,以及最重要的未来方向——AI。
在2005年,时任CEO Otellini曾希望收购当时尚显稚嫩的NVIDIA,但却被董事会以“价格太贵”为由否决。
第三次失误:背离了AI发展。2017年,当时刚成立一年多的初创公司OpenAI,曾寻求以10亿美元身价折算30%股份与Intel合作。
2018年,就在AI即将井喷之前,Intel再次傲慢地拒绝了他们眼中的“丑小鸭”,而错过了爆发性增长的机会。如今,OpenAI那30%股份,已价值471亿美元,且还在日新月异增长中。
第四次失误:丧失了CPU主营阵地。Intel作为IDM(垂直整合制造模式)IT供应商,集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三大环节于一体的“霸王龙”式产业,因此非常傲慢且固执。其董事会决定“多快好省”沿用DUV(深紫外光)技术路线,而不愿投资耗资巨大、技术风险巨大的EUV(极紫外光)光刻机。这又双叒叕的战略性决策失误,最终成就了荷兰的ASML在光刻机领域的垄断性领先地位。
结果,曾经傲视群雄、市场占有率曾高达80%的Intel,2015-2021年,CPU一直被卡在14纳米工艺上。而TSMC(台积电)却突破了7纳米制程工艺,并马不停蹄地向5纳米迈进,拔得制程工艺方面的头筹。甚至曾经差点被Intel挤破产的竞争对手AMD,在CPU领域都已呈反超之势。
一切症结都在董事会
其他企业,如此严重的决策失误发生一次,就足够破产了。Intel连续四次战略性决策全都失误,还没有倒闭,已经堪称奇迹,这也从侧面证明了Intel曾经领跑者的实力。问题是:曾经的产业规则制定者,怎么会连续犯下如此巨大、严重、难以想象的错误?
一切症结,都在Intel董事会:11名董事,有半导体产业经验的仅1位,其余10位全都不懂IT产业,甚至其中几位还是其他失败企业的“败军之将”。这些来自金融界、大学教授、生物与医疗行业、MBA硕士、前波音公司高管等五花八门非专业董事们,是“华尔街”根据“民主原则”所安排:作为上市公司,Intel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而真正的选择权掌握在“华尔街”大股东手中,他们根据亲疏关系安排“自己人”去掌控这家企业。
这个坚持“民主原则”的董事会,代表着不同派系,明争暗斗、激烈角逐,有些像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上梁不正下梁歪,中层管理明哲保身、尸位素餐、大企业病泛滥;基层管理也就混日子,研发部门不再受到重视。甚至被称为“进步主义”风潮:DEI、LGBTQIA+等等甚嚣尘上,活脱脱印证了中式英语创造的“No作No Die”。
与之类似、另一个被董事会搞垮的美国产业巨头,是“波音公司”。曾经的“波音”风头力压欧洲“空客”,但现在,“波音”的订单已缩减到仅有“空客”的约2/3。且曾经以安全著称的波音-737机型,近些年却成了“空难”的代名词,原因是“波音”根据DEI原则,在其企业中引入了大量“政治正确、种族正确、性别正确”但专业能力不合格的员工。
面对颓势,英特尔董事会任命由CFO(首席财务官)David Zinsner,与CEO of Intel Products(产品首席执行官)Michelle Johnston Holthaus,组成两位临时联席CEO,希望扭转败局。在危难关头,董事会的人事安排仍是相互掣肘、不愿放权,事实证明这果真是于事无补。
这也是Elon Musk坚持其SpaceX不上市的原因,Musk公开宣称:不受董事会掣肘,才能保证SpaceX快速超常规发展。Musk所声称的“工程师时代”回归(实际上,是工程师成长为“知本家”),令美国“进步主义”阵营深恶痛绝,他/她们非常厌恶这个类似Morgan、Rockefeller、Henry Ford等古典资本主义式的“南非资本家”,加州州长纽森批评“不喜欢他管理企业的方式”,而Musk在一怒之下,干脆把企业从加州迁到更加保守的得克萨斯州。
Musk能拯救Intel吗?
从Musk的利益分析,他确需要掌握IDM模式的IT创新源、供应链。Tesla未来发展方向是FSD自动驾驶、智能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Grok对标的是OpenAI的ChatGPT一线竞争产品;还有可能达到数十亿部Starlink Direct to Cell(星链直连手机)……这些都需要大量核心科技、关键秘密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先进芯片。尽管目前Musk与NVIDIA、苹果、Google……都展开了合作,但以Musk的个性和“第一性原则”思考与行为方式来看,他绝不会在生死攸关的芯片方面受制于人,也不会长久甘居人下。
2025年1月21日,在特朗普撮合之下,由OpenAI、软银、甲骨文、投资公司MGX联合创立了The Stargate Project(星际之门计划),由孙正义担任公司董事长,承诺到2029年在AI产业投资5000亿美元。
这个号称“AI曼哈顿工程”的野心勃勃计划,令Musk感到很不爽,他随即在社媒上发帖批评之。以其个性,绝不会只抱怨而不行动,Musk必然要采取对策。尽管Intel被自己董事会“作”以及管理层“大企业病”拖垮,但它所掌握的大量先进科技和领先的硬件设备、巨大产能,尤其是IDM模式IT产业链配套完整,又刚刚得到两套ASML最先进的EUV光刻机,使其仍拥有强大潜力。不受制于人,是Musk最需要的战略性资源。
但如前文花旗银行分析师的观点,Musk能拯救Intel吗?美国IT产业和金融界却不乐观。业界认为,尽管Musk是目前全球最高效的企业家,但他在芯片产业方面也是外行。他之前投资、经营、管理的航天、电动车、机器人、AI、星链、脑机接口,以及所收购的Twitter(改名为X),都属于原创产业,相当于从0到1,重视自由思想、强调才华横溢、注重颠覆式创新。
但芯片产业则是从1到100,强调不断持续积累、迭代式发展,尤其是生产与制程方面强调持之以恒、精益求精、365×24小时三班倒全年无休,既辛苦又枯燥乏味。这好像不太符合 Musk的性格,甚至不太适合美国人的群体性格,因此被称为“东亚人的产业”,世界上很难再找到如亚太地区这样大量的勤恳、耐劳、安静、专精的技术工人群体。
譬如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资的晶圆工厂,至今仍无法持续稳定保持产品良率,很大原因是:在美国找不到足够具有蜜蜂精神、工蚁式工作作风的员工,甚至不得不从亚太地区调动工人,远赴亚利桑那进行轮替代岗。
美国IT产业和金融界担心:假如Musk收购了Intel,并采取类似对Twitter那样的暴力整改、休克疗法、罢免董事会、炒掉管理层、裁撤2/3员工……这对流媒体类型的互联网创意产业而言,尚能生存。但对巨大的生产型企业Intel,就会彻底宕机、散架。Musk的“神话、魔力”能拯救Intel吗?目前谁都心里没底。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责编 辛省志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