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本世纪流行以来,无论形式还是流派,极其繁多,是反映近代科学、文明、进步之优秀拳种。当今,我国太极拳名家辈出,学练此拳者日众。随着声誉鹊起,太极拳技艺之传播,已超出了国界,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巳懂得拳中奥妙。
太极拳是一门具有独特风格和民族形式的武术运动,其养生价值、技击实用价值极高,深受广大群众及武术爱好者喜爱。
自本世纪流行以来,无论形式还是流派,极其繁多,是反映近代科学、文明、进步之优秀拳种。当今,我国太极拳名家辈出,学练此拳者日众。随着声誉鹊起,太极拳技艺之传播,已超出了国界,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巳懂得拳中奥妙。
因而,本刊发表此文,与太极拳爱好者及行家里手共同探讨它的“丹田潜转”,“炼气之法”、“以意行气”等高级功法,以期贯通其精髓,正确融汇太极神术,少走弯路,当是习武者之幸。
太极拳的技击性极高,它那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招法,又充分体现了技击的艺术性,因而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太极拳创造性的推手,不必用任何护具仅凭刚柔相济的提放之术和高深功夫,便可掷人于丈尺开外,能令对手折服,而又不失武家本色。这决不同于西方拳击等术,单以刚猛之力来分胜负,相形之下自是云泥殊途。
一、太极拳贵在自然
太极拳虽流派众多,但在练法上以及行功走架,无不要求顺遂舒适,以柔见长,自然轻灵,松沉圆满为宜。而又强调用意不用强(拙)力,动则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伸屈则柔,于似松非松之间。当达到一定程度,须求意与气之结合,即有愈和无意之间。
这虽与气功、静功有相通或 相似之处,而且也与动功(当指拳术,以动功为主)两者兼修并重,技击、养生相辅相成。
由于太极拳注堂内功(指腹式深呼吸),故而又是意、气、身皆练的拳术。该拳把各种以意调息之“内功”练法融为一体,从而使呼吸与拳式动作(架子)极其自然地结合起来,达到了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形成了动、静合一的高级功法,这极其合乎生理规律。太极拳式的气功自然而然,因其练气也是含而不露,蓄于拳术运动之中。
太极拳是以意导气,毋宁说以意导体而练气。因其练法上是由丹田潜转,静中触动。当真气鼓荡时,既要轻灵圆活,又要不失稳重(平衡),这种高而深的功夫,在技术上可达随意而安(即动中无时不可平衡)的拳术妙境,长此以往,自是意趣天然。太极拳刚柔兼备,有如文武之道,一弛一张。这无疑是表现在拳术上的极其自然,若达此高深之境,必得不断深入地下苦功去练,方能返朴归真,也就是归于自然之意。
二、太极拳的开合呼吸——不离守中
当太极拳习之日久有一定基础后,可以心意导精气于下丹田(小腹部),随势(拳术)而动,又不离一静。此即同气功施以烹炼之术一般,须达形神合一之境。习练太极拳持之以恒,不但能充实小腹,亦可胸宽。这时丹田真气(即先天之气,也称内气)鼓荡,松沉圆活,而且在人体重心移位(即在动中变换脚步)时,保持平衡。如此便如拳谱所说:“我守我疆,不卑不亢"的守中之道。
太极拳以意导体,又以体导气,这种丹田潜转,内外相合的 练功之法,日久则劲力充沛(精气充足).方能内劲(动)随外形,外形合内动(劲),最后内劲与外形切合,以求“周身一家”,适应技击推手的技巧和“守中平衡”,才能立于不倒之地,这就是开合呼吸行功中所刻意追求的重要技法。只有遵守上述之原则,方可使人体重心始终保持落于两足扇面范围之内。
太极拳行功是以腰脊带动头部,进而配合呼吸,随意念进行的拳术。意之集中、变换由此即彼,随心所欲,无不以意领先。丹田潜转、升降、松紧圆活均随意念而行。一气鼓铸,蓄而后发,也是随意收放。
太极拳行气运劲,尤其在架子中运用螺旋(曲线)或抽丝(弧线)动作,而向四肢末梢导去谓之“开”,从四肢末梢回转集聚于丹田谓之“合”。这一开一合,就是一呼一吸,而每一呼一吸,便是阴阳动静,开合虚实。一动一静亦是一开一合(动分静合),一柔一刚。如此缠绵曲折,畅舒不停,伸长圆转犹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凡每动作,丹田总是潜转不歇,随意配合,方能静中触动,动亦犹静,这是转接灵敏精妙处,又是接骨斗笋转关处,也是形成一柔一刚,一圆一方,一屈一伸,曲中求直的艺术所在。
太极拳所谓的开合呼吸,是以达到听任自然之火候,轻灵不见形迹。当然这些要求全部包括在以意内涵和以意炼气的法门之中。拳谮云: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化则发也。此一章文字内容请参考(图一)所示。因其是丹田总图,故适合各式太极拳练意、练气、练内劲之用.
三、太极拳丹田潜转以柔见长
太极拳柔中寓刚、刚能复归于柔,因而招法上多采用松沉虚实、即内外皆柔。柔有益于调气,有利于肌体顺遂向背,舒筋拔骨,柔还有利呼吸的细匀级长。故太极拳习练时多以柔见长,以柔追求气力的长厚。它 那一招一式看似徐徐缓缓,其实正是“虽静犹动,虽动犹静”的温养之本。而初学太极拳则须力求拳架及套路的细熟和姿式的正确,待形成条件反射与定型后,再逐步探求动作,结合呼吸。这时的练习,须先由外及内,有了一定基础,再由内及外,如此循环往复,以意导气,配合呼吸,丹田宛如球体,随着呼吸的意念而动,亦按姿式方向所动,乃是习练太极技法的重要步骤.它即可单练(即从拳架中选一二个姿式),也可按上述之法全练。
习练太极拳切忌轻率浮躁,操之过急,也不可急于求成。必须从基础开始,经过艰苦的磨砺,方能悟其丹田潜转的内在联系(即内外相合)。初学者务须着 重于盘 架子用意,“先求开展,后求紧奏”,专气致柔,功到自然成。日久也会形成丹田潜转,随意配合,呼吸顺遂,开合交替,虚实相渗。而意气之 变换,亦达轻灵圆话,尤其是在重心不停之时,亦可变换和移动。这些过程,皆在有意与无章之间而成,火侯如斯,功臻化境。太极拳多以至柔是求,而惟其炼气较之复杂。其丹田气沉与潜转,必须先致柔,而后致刚,再复致柔。总之以柔为要旨。太极拳在行功走架时,首先要心静神敛,以求大脑及神经中枢之宁静,立身须中正安舒,以腰脊带动头部为要,正如兵家之静以待动,以逸待劳的应敌之法。这种虽动尤静,以柔克刚,外静而内动,一片神行之妙,无不合乎自然。
太极拳乃大器晚成之内家拳术,其功不但极费时日。还须得名师指导,方克所有成。虽有终身努力而难入其门径者亦比比皆是。
太极拳等气以膈肌上下运动为主,是腹式逆呼民法,即吸气时膈肌向下运动,呼气则膈肌上提(图二),亦所谓呼时先天气下沉(图三),吸时先天气上升.这些都与拳式开合动作互为结合.在著名的杨(露样)式太极拳之正身法中,则要求盘架子时须将小腹放于大腿根上,开胸张肘、扣膝而缩前阴。其余如关元、气海、命门间也滚滚似圆。内功经亦云,“正头起项虚领劲,壮面神顺颌微收,松肩垂肘肩自活,小腹放松胸须酒,背平身微有收敛。”此乃太极练气之诀窍也(此节请详见其图四).
四、太极拳之行功炼气与聚内劲之关系
陈式太极拳的前辈陈鑫曾云“内劲 以意行气,轻轻运动,发于丹田,运行骨缝之内,再由骨缝运于肌肤,贯注于四梢(两手两足尖),复归于丹田,绵软而又沉重。”因此太极拳的内劲藏于内而不显于外,
陈式太极拳在行功走架时,由于不断变孩空间角度和位置,其速度亦有快慢,因而其自然呼吸时强度也不同,往往会产生呼吸时发出的鼻、喉等音,这是因拳势动作的自然呼吸而产生的。尤其陈式太极拳,运动量和节奏强而烈,其呼吸时自然发出的声音较之明显(请参考图五、图六)。
陈式太极拳每式先以意领,往周身四肢与腰脊(包括头、躯干),再配合丹田呼吸,同时旋转弹抖(以松柔为主),做各种大小之圈,起承转合(不同方位),而后向中宫(即图五、六所示中心之“五”)扭缥,猛力一抖,即所谓气结中宫,由于此动作复杂,而又奥妙无穷,因而练习不易,须有名师口传身授。本文虽试举加以图解,只是为了研究参考。
太极拳习之日久,能强健体魄,亦足自卫。其拳谱曾云:“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又如内功经云,“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经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但吸气时须默想真气自涌泉穴升自会阴,分向两肋。自两肋升于前胸。由前胸升于胸后,渐升入泥丸百会穴。降气时,须默想真气由泥丸降至印堂。自鼻至喉,喉至脊背,脊背透至前心。前心沉至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从尾闾长强达于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
来源:京门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