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破坏人的免疫系统?这又是错误观点!

360影视 2025-02-05 07:19 2

摘要:“以前没有科学,人类生存了几亿年!中医不破坏人的原生态免疫功能,是几千年的实践!科学搞的基因、病毒经常变异,对人类的伤害还是未知!任何事情都以事实为依据!”

看见一个网民在我的文章下面留言:

“以前没有科学,人类生存了几亿年!中医不破坏人的原生态免疫功能,是几千年的实践!科学搞的基因、病毒经常变异,对人类的伤害还是未知!任何事情都以事实为依据!”

这类观点乍听之下振振有词,实则是对科学的深深误解与无端偏见。接下来,让我们秉持以事实为依据的态度,深入剖析,还原科学的真实价值与意义。

现代科学研究通过古生物学、考古学以及基因测序等多学科交叉的方式,为我们揭示了人类演化的脉络。目前普遍认可的是,人类从灵长类动物逐渐演化而来,这一过程虽历经漫长岁月,但人类这一物种诞生的时间最多不超过300万年,一般认为在200多万年前。比如,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南方古猿阿法种“露西”化石,距今约320万年 ,被视作人类进化史上的关键证据,她的骨骼结构显示出既保留了部分猿类特征,又具备了人类直立行走的初步形态,是人类进化早期阶段的代表。那些张口就说人类生存几亿年的言论,完全背离了科学事实,这种信口开河的表述,也反映出发言者对待科学知识的不严谨态度。

先谈谈“原生态免疫功能”这一概念,它本身就缺乏严谨的科学定义。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个极为复杂且精妙的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等共同组成,时刻处于动态平衡与调节之中,不断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和身体内部的生理病理状态。所谓“原生态”的表述,仿佛将免疫系统视为一种静态、固定的存在,这与科学认知严重不符。免疫系统在生命进程中,从胚胎发育开始就持续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发育、完善和调整,不存在绝对意义上一成不变的“原生态”状态。

再看中医是否不破坏免疫功能这一说法。中医的治疗手段丰富多样,例如中药治疗。众多中药成分复杂,包含生物碱、黄酮类、萜类等多种化学成分。虽然一部分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调节免疫的功效,然而其作用机制并不完全清晰。一些中药可能会对免疫系统产生双向调节作用,但在特定剂量或使用不当的情况下,也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对免疫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比如,像马兜铃酸类中药,曾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但研究发现它会对肾脏造成严重损害,进而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引发一系列免疫相关疾病,这表明并非所有中医治疗手段都能确保不影响免疫系统。

除了含马兜铃酸的中药会对人体免疫系统造成损害外,还有一些中药及中医手段也存在潜在风险。比如雷公藤,它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然而其毒性也不容小觑。雷公藤中的雷公藤甲素等成分,若使用不当,可能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血小板等免疫细胞生成减少,进而削弱免疫系统功能,还可能引发肝脏损伤,影响免疫调节。

免疫系统

再如,中医传统的放血疗法,若操作不当,比如放血量过大、消毒不严格,不仅无法达到治疗目的,还可能引发感染,破坏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一旦细菌或病毒通过创口侵入人体,免疫系统便需应对额外的感染压力,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败血症等全身性感染疾病,对免疫系统造成严重打击 。此外,一些人在接受艾灸治疗时,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严重时可能累及呼吸道、消化道,引发呼吸困难、腹痛腹泻等症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免疫系统的稳定状态。

当人类免疫功能出现问题时,无论是中医还是世界其他地方的传统医学,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以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为例,这是一种由于基因缺陷导致免疫系统严重受损的疾病,患者从出生起就极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感染,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传统医学无论是中医的中药、针灸等疗法,还是西方传统医学的放血疗法、草药疗法等,都无法从根本上修复这类患者的基因缺陷,恢复其正常的免疫功能。现代医学借助基因治疗技术,通过将正常基因导入患者细胞内,才有可能为这类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

所以,简单地认为中医就是不破坏原生态免疫功能且能依靠传统医学修复免疫功能,是缺乏科学依据的片面认知。我们应从科学的角度客观、全面地认识不同医学体系的优势与局限。

此外,在科学尚未系统发展之前,人类的生存环境极为恶劣。

以寿命为例,在古代,即使是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阶层,平均寿命也不过三四十岁。考古学家对古罗马时期墓葬进行研究后发现,当时大多数人的死亡年龄在20至40岁之间。中国古代也有类似情况,在生产力低下、医疗水平有限的时期,人均预期寿命同样不高。而随着现代医学、公共卫生等科学领域的飞速发展,全球人均预期寿命大幅提高。如今,许多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已超过80岁,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也达到了78.2岁。这一显著变化,无疑是科学让人类活得更久、更健康的有力证明。

传统医学,如中医、藏医、印度阿育吠陀医学等,曾经在人类历史上发挥着独特作用。它们承载着古老的智慧,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和治疗体系,在疾病预防、慢性病调理以及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上,都有着一定的表现。像中医里的艾灸疗法,能通过温热刺激穴位,达到温通血管、散寒除湿的功效,帮助人们改善身体机能;藏医运用独特的药材和疗法,对高原地区常见疾病有着很好的疗效。传统医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为人类繁衍和健康立下了历史功绩。

然而,若要让人类突破当前寿命极限,在未来实现活到100岁以上,甚至200岁以上,乃至达到几千岁、上万岁的长远目标,仅仅依赖传统医学是远远不够的。现代医学凭借先进的生物技术、精准的诊断手段和创新的治疗方法,正不断拓展着人类寿命的边界。基因编辑技术有望修复人体的致病基因,从根源上治愈遗传性疾病,为延长寿命奠定基础;再生医学通过培育人体组织和器官,用于替换受损或衰老的部分,使人体保持更长久的健康状态。

而现代物理学的介入,更为人类寿命的延长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比如,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可以实现更精准的药物输送,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低温医学研究如何在低温环境下保存人体组织和器官,为未来的人体冷冻复苏技术提供理论支持,也许在未来,人类能够通过人体冷冻技术“暂停”生命,等待医学进一步发展来治愈疾病、延缓衰老。

基因研究是现代科学的重要领域,它为攻克疑难病症带来了希望。比如,针对某些癌症的基因疗法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在白血病治疗中,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 - T)通过改造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使其能够识别并攻击癌细胞,让许多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甚至治愈。在血友病治疗领域,基因疗法也展现出了巨大潜力,有望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问题。

病毒变异是自然现象,并非科学导致。以流感病毒为例,它每年都会自然的发生变异,这是其在自然界传播过程中的正常演变。而科学研究让我们能够及时监测病毒变异情况,研发出针对性的疫苗和治疗药物。在新冠疫情期间,科学家们迅速完成新冠病毒的基因测序,为全球抗疫提供了关键信息。通过不断研究,研发出的新冠疫苗有效降低了重症和死亡风险,保护了无数人的生命健康。据统计,在大规模接种新冠疫苗的国家和地区,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重症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未接种或接种率低的地区。

回顾历史,在面对病毒和细菌感染时,无论哪一个国家的传统医学,确实都曾束手无策。在中世纪欧洲,黑死病肆虐,传统医学手段根本无法阻止这场灾难,短短几年间,夺走了大约2500万欧洲人的生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当时的传统医学,无论是放血疗法,还是草药治疗,都未能对鼠疫杆菌引发的黑死病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又如1918 - 1919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全球约10亿人感染,数千万人死亡,传统医学在这种大规模的病毒感染面前同样无力回天。

中国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多次造成数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死亡的瘟疫,西汉末年大瘟疫导致全国约2980万人死亡;东汉末年大瘟疫使全国人口从6000多万减至1500万;金朝汴京大瘟疫死亡人数达百余万;明末华北鼠疫让山西、直隶、河南三省疫死人口占到三省总人口的40%;清朝1820年左右开始流行的霍乱多次爆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直到现代科学的发展,才为抵御、治疗和预防病毒、细菌感染带来了曙光。科学家们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病毒和细菌的形态结构,借助细胞培养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深入研究它们的致病机制。从青霉素的发现开启抗生素时代,有效治疗细菌感染,到如今针对各种病毒研发的抗病毒药物、疫苗等,极大地降低了病毒和细菌感染带来的危害。虽然目前还无法做到完全战胜所有的病毒和细菌,例如艾滋病病毒(HIV)仍在全球范围内肆虐,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辅助药物研发、新型疫苗技术等前沿领域持续取得突破,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人类具备战胜病毒和细菌的巨大潜力,能够更好地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现代医学不断探索生命奥秘的征程中,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崭露头角,为人类健康的未来描绘出了一幅充满希望的蓝图。目前,人类已知的遗传基因疾病多达7000多种,给无数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痛苦与负担。像囊性纤维化,患者的肺部和消化系统会被大量黏液堵塞,导致呼吸困难、消化功能紊乱,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寿命;血友病患者体内缺乏关键的凝血因子,轻微创伤就可能引发难以控制的出血,甚至危及生命;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呈异常的镰刀状,无法正常运输氧气,常遭受贫血、疼痛等症状的折磨 。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约有10亿残疾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先天性遗传基因疾病导致。若这些遗传基因疾病能在根源上得到解决,残疾人的数量将大幅下降。

在未来,基因编辑技术有望直接作用于胚胎,精准定位并消除基因缺陷因子。通过对胚胎细胞中致病基因进行修改或修复,从生命最初始阶段就杜绝这些遗传疾病的发生。一旦这项技术成熟并合理应用,囊性纤维化、血友病、镰状细胞贫血等众多遗传疾病都可能被提前消灭,绝大多数因遗传因素导致的先天残疾将得到有效预防,这不仅能极大减少残疾人数量,更能从根本上提升人类的整体健康水平,让更多生命免受遗传疾病的阴霾。

在人类与疾病的漫长斗争历程中,还有一些遗传性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与生活质量。像高血压,其遗传因素在发病机制中占据重要地位,遗传基因缺陷使得部分人从出生起就比常人更易患高血压,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会极大地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如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时危及生命。地中海贫血同样是典型的遗传基因疾病,由于基因缺陷导致珠蛋白合成障碍,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严重的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需频繁输血维持生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近视眼,尤其是高度近视,也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遗传因素使得孩子天生就携带易近视的基因,在现代社会用眼环境下,更容易发展为近视,且高度近视还可能引发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等严重并发症,损害视力甚至致盲。渐冻症,即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大部分病例虽为散发性,但约10%为家族性,遗传基因缺陷使得患者运动神经元逐渐退化,肌肉逐渐萎缩无力,直至呼吸肌受累,最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此外,人的身高偏矮也与遗传基因密切相关。身高不仅关乎个人的外貌形象,在一些职业选择和婚恋生活场景中也可能产生影响。遗传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身高发育潜力,若携带了导致身高受限的基因,个体可能难以达到理想身高。

不过,令人充满希望的是,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为攻克这些遗传问题带来了曙光。它能在胚胎阶段精准定位并识别这些致病或影响发育的基因缺陷,通过一系列复杂却精妙的操作,将这些不良基因因子去除或进行优化。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例,科学家已经在实验室中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修复了导致该病的基因突变,这为彻底治愈这类遗传性疾病提供了可行性方案。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借助基因编辑技术,不仅能提前消除高血压、地中海贫血、近视相关基因缺陷以及渐冻症的致病基因,还能对影响身高的基因进行合理干预,从根源上改善身高问题,让无数人免受遗传性疾病和不理想身体发育状况的困扰,极大地提升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科学是基于事实和证据的知识体系,它通过严谨的研究方法不断推动人类进步。我们应正确认识科学,尊重科学,合理利用科学成果,让科学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而不是无端质疑和否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各种挑战时,借助科学的力量,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医学领域,现代医学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严谨的研究方法,不断攻克难题,为人类健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保障。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医学的价值,尤其是中医,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中蕴含着深厚的智慧。

中医强调养生保健,注重从日常饮食、起居、情志等多方面进行温养,追求人体自身的和谐与平衡,这种理念对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意义重大。比如中医提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以达到顺应自然、保养身体的目的,这种顺应自然规律的养生观能为现代医学的预防医学提供宝贵的思路。

未来,现代医学中一个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便是“中西医结合”。将中医的整体观念、养生理念以及独特的治疗手段,与现代医学的精准诊断、高效治疗方法有机融合,取两者之长,补各自之短。让中医成为现代医学的有效补充手段,共同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为攻克更多疑难病症、提升人类生命质量开辟新的道路,携手创造更加美好的健康未来。

来源:怀疑探索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