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胰岛素,这个名字一提起来,很多糖尿病患者就皱起眉头,仿佛它是一个可怕的“终点站”,意味着病情加重,甚至让人误以为一旦用了胰岛素,就再也停不下来。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它是否真的如传言所说,会让人产生依赖、导致各种并发症甚至加速病情恶化?
今天,就来揭开胰岛素的“真面目”,为它摘掉不该背负的罪名,让糖尿病患者正确认识胰岛素,安心、安全地使用它,让身体真正受益。
第一,“用了胰岛素就停不下来”?这其实是对糖尿病管理的误解。
很多糖尿病患者一听医生建议使用胰岛素,第一反应就是拒绝,害怕“一旦用了胰岛素,就再也不可能停下来”。
但胰岛素并不是“成瘾性”药物,它的使用完全取决于病情的需要。有些患者在血糖控制稳定后,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是有机会减少甚至停用胰岛素的。
而对于那些胰岛功能已经严重受损的人来说,使用胰岛素并不是“无路可退”,而是最科学的治疗手段,就像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一样,它是帮助维持健康的一部分,而不是“束缚”。
第二,“打胰岛素会让病情加速恶化”?这个说法站不住脚。
有人认为,一旦开始打胰岛素,病情就会迅速恶化,甚至比不打还严重。这种观点是因为误把病情的自然进展归咎于胰岛素。
糖尿病本身是一个慢性进展的疾病,随着时间推移,胰岛β细胞功能会逐渐衰退,而并非是胰岛素导致的恶化。许多研究表明,及早合理使用胰岛素,反而可以保护胰岛功能,延缓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拖延胰岛素治疗,导致长期高血糖,才是真正让病情恶化的罪魁祸首。
第三,“胰岛素会导致低血糖,太危险”?合理使用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低血糖确实是胰岛素治疗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但并不代表使用胰岛素一定会发生严重低血糖。只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合理调整剂量,结合饮食和运动,低血糖是可以有效避免的。现代胰岛素制剂的改进,使得血糖控制更加平稳,长效胰岛素的使用也减少了夜间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监测血糖、合理进食、避免剧烈运动等方式降低低血糖发生的可能性。
案例分析:为什么有些患者对胰岛素望而却步?
在临床上,曾遇到一位50多岁的患者,他因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导致糖尿病并发症加重,医生建议他使用胰岛素。而他坚决拒绝,认为“用了胰岛素就废了”。
直到有一天,他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被紧急送进医院,才不得不接受胰岛素治疗。经过几个月的规范使用,他的血糖稳定了,身体状态也改善了。
这位患者后来才意识到,胰岛素不是敌人,而是帮助他恢复健康的重要工具。
胰岛素的作用机制:它到底是怎么工作的?
胰岛素本质上是一种帮助机体利用葡萄糖的激素。正常情况下,胰腺会根据身体的需要分泌胰岛素,以维持血糖平衡。但在糖尿病患者身上,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者作用受阻,导致血糖升高。
外源性胰岛素的使用,就是为了弥补体内胰岛素的不足,让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如何正确、安全地使用胰岛素?
选择合适的胰岛素类型。
不同类型的胰岛素作用时间不同,包括短效、长效和预混胰岛素,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
掌握正确的注射技巧。
注射部位、角度、剂量都需要规范,避免吸收不均导致血糖波动。然后,定期监测血糖,调整剂量。
糖尿病是一个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血糖状况可能会随着饮食、运动、情绪等因素波动,因此要密切监测,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
注意饮食与运动的配合。
合理的饮食结构、规律的运动是血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因为使用了胰岛素就忽视了这些生活方式调整。
中医视角:如何通过中医理念辅助胰岛素治疗?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主要与“阴虚燥热”有关。在使用胰岛素的适当结合中医调理,如饮食清淡、适量食用苦瓜、山药、薏米等食物,有助于改善胰岛功能,减少血糖波动。
中医强调“情志调节”,保持心情平和,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也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方面。
结语:正确认识胰岛素,才能真正战胜糖尿病
胰岛素并不是“最后一步”,也不会让糖尿病病情恶化,更不是可怕的“终身束缚”。它是帮助患者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有效工具。关键在于科学认识,合理使用,而不是让恐惧和误解阻碍了健康管理。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无知和拖延,只有掌握正确的治疗方法,才能真正提高生活质量,健康长寿。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版)》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024年糖尿病管理标准
WHO《全球糖尿病报告》
来源:刘医师talk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