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死亡成为流量密码:一场被消费的“明星之死”与媒体的集体失格

360影视 2025-02-05 10:15 1

摘要:2025年2月3日,台湾艺人徐熙媛(大S)的离世消息如同一场飓风席卷中文互联网。从“疑似去世”的传闻到“流感并发肺炎”的官方声明,从前夫汪小菲的黑色头像到社交平台上“与青春告别”的集体悼念,这场死亡事件的传播轨迹,暴露了当代媒体生态的畸形病灶——当死亡成为流量

2025年2月3日,台湾艺人徐熙媛(大S)的离世消息如同一场飓风席卷中文互联网。从“疑似去世”的传闻到“流感并发肺炎”的官方声明,从前夫汪小菲的黑色头像到社交平台上“与青春告别”的集体悼念,这场死亡事件的传播轨迹,暴露了当代媒体生态的畸形病灶——当死亡成为流量密码,真相、尊严与公共价值皆沦为商业逻辑的祭品。

一、信息传播的失序:从谣言到“真相”的表演

一则由日本网友深夜发布的匿名爆料,在台媒未经充分核实的转载下,仅用数小时便完成了从“谣言”到“社会共识”的蜕变。尽管大S家人、经纪人初期集体沉默的反常现象本应成为媒体质疑的起点,但多数平台却选择将“死亡倒计时”作为头条推送,甚至通过“知情人透露死亡日期”“火化时间曝光”等细节渲染,将一场悲剧异化为悬疑剧的剧本创作。这种“先开枪再画靶”的报道模式,本质是媒体为争夺流量而主动放弃的新闻专业主义——当“快”碾压“真”,死亡便成了点击率的计量单位。

二、舆论的失焦与情绪狂欢

在事件发酵过程中,公众讨论并未聚焦于流感防治或医疗体系反思,反而迅速滑向性别对立的泥潭。微博热搜被“婚姻吸干女性”“前夫诅咒”等标签占据,即便有声音试图讨论日本流感疫情与新冠后遗症关联,也被斥为“转移焦点”。这种非黑即白的叙事狂欢,实则是算法驱动下“情绪优先”机制的必然产物:平台通过标签化、对立化的议题设置,将复杂的生命消逝简化为两性战争的弹药,最终让公共讨论沦为流量经济的燃料。

更荒诞的是,当媒体翻出大S二十年前“预言活不过50岁”的综艺片段,当自媒体用“被具俊晔抱着上厕所”的隐私细节佐证其健康恶化,死亡本身的意义已被彻底消解。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在“知情权”的幌子下遭到系统性践踏,而围观者则在“吃瓜”的快感中完成对他人苦难的二次消费。

三、媒体责任的缺失与公众的共谋

值得警惕的是,这场舆论风暴中存在着双重堕落:媒体不再担当信息筛选者,而是化身流量掮客;公众放弃独立思考,甘愿成为情绪数据的“数字劳工”。当网易号作者质问“为何科学家之死无人问津”,当腾讯新闻批判社交媒体对性别叙事的纵容,这些反思性声音却被淹没在10万+的悼念爆文中。这种选择性关注背后,是资本与人性合谋的恶果——媒体深知明星八卦的传播效率远超科学议题,而公众在算法投喂下早已形成“娱乐至死”的认知惰性。

四、被消解的生命价值

在这场集体围观中,最悲哀的莫过于生命尊严的消逝。大S的死亡被切割成若干“爆点”:与汪小菲的离婚纠纷、具俊晔的跨国婚姻、39公斤的极端减肥……她的艺术成就、独立精神与社会价值反而成了报道的边角料。当澎湃新闻用“我和我的青春告别”将个体死亡符号化为集体记忆的消费符号,当自媒体用“五个人都是帮凶”的标题党收割流量,死亡不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流量流水线上的标准化商品。

这场荒诞的媒体景观,恰似一面照妖镜,映照出数字时代的精神危机:当新闻专业主义向流量屈膝,当公共讨论被情绪绑架,当生命价值被数据量化,我们每个人都在点击转发中成为了共谋者。要打破这种异化,不仅需要媒体重建事实核查的底线,更需要公众以理性对抗算法,让死亡重归肃穆,让讨论回归本质——否则,下一个被消费的,或许就是我们自己的良知与尊严。

来源:日日悦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