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流感死亡事件”引发公众关注。这起悲剧背后,隐藏着一个我们每年都要面对却常常轻视的“敌人”——流感病毒。
近日,“流感死亡事件”引发公众关注。这起悲剧背后,隐藏着一个我们每年都要面对却常常轻视的“敌人”——流感病毒。
流感并非普通感冒,它的学名是“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病毒家族主要有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堪称“变形大师”。它们通过表面蛋白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的组合不断变异,H1N1、H3N2等亚型就是这样产生的。这种变异机制使得人类免疫系统难以建立持久防御,也解释了为什么每年都需要接种新疫苗。
流感病毒是怎么传播的?普通人群该如何识别和预防呢?
流感能在短时间内形成爆发
流感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能在1米内直接传播;
含有病毒的飞沫核可悬浮在空气中2小时;
被污染的电梯按钮、门把手等表面,病毒能存活长达48小时。
一个喷嚏可喷射出近100万病毒颗粒,这就是流感能在短时间内形成爆发的关键。
典型流感症状呈现“急进式”特征,与普通感冒形成鲜明对比
典型流感症状发病后2-4小时内体温可飙升至39℃以上,伴随剧烈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特别是腰背和下肢)、显著乏力。这与普通感冒的渐进性发病(1-3天发展)、局部症状为主形成鲜明对比。
出现以下症状需要立即就医:
持续高烧>3天不退(体温>39.5℃);
呼吸困难/嘴唇发紫(血氧<93%);
剧烈胸痛/咯血;
意识模糊/抽搐/惊厥;
尿量减少(24小时<400ml)。
这些征象可能预示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黄金救治时间往往在48小时内。
防范流感需要做好科学防护
疫苗接种是防控体系的基石。每年10-11月是最佳接种期,疫苗保护效力可达40%-60%。我国目前提供三价和四价疫苗,覆盖当年预测的主要流行毒株。
日常防护要做到“三位一体”:
呼吸道防护:正确佩戴口罩(覆盖鼻梁至下巴),在密闭空间每4小时更换。
接触防护:使用含酒精免洗洗手液,采用“七步洗手法”清洁20秒以上。
环境防护:保持室内通风,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高频接触表面。
流感治疗须规范,请前往医院就诊
抗病毒药物是治疗关键。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可缩短病程,但需遵医嘱使用,不规范用药可能引发耐药性。玛巴洛沙韦是近期较热门的药物,因全病程只需使用一次广受关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抗生素(人们常说的消炎药,如阿莫西林、头孢等)对流感病毒完全无效,滥用可能加重病情。涉及到抗病毒药物或抗生素使用请前往医院就诊,咨询临床医生。
流感中招后,居家护理要掌握"三要三不要"
要保证每日1500-2000ml水分摄入;
要采用物理降温(温水擦浴);
要维持易消化高蛋白饮食。
不要捂汗退烧(可能加重脱水);
不要随意使用激素类药物;
不要带病工作学习。
破解流感的认知误区
误区1:得了流感就会免疫
真相:流感病毒变异快,不同亚型间无交叉免疫,可能同季感染不同毒株。
误区2:症状消失就没传染性
真相:成人带毒期可达发病后5-7天,儿童可达10天。
误区3:冷空气导致流感
真相:冬季高发主因是人群聚集、空气干燥利于病毒传播,与气温无直接关系。
正确认识流感的同时,建议每个家庭常备
医疗类:电子体温计、血氧仪、N95口罩
药品类:布洛芬等退热药(注意不同剂型)、口服补液盐
消毒类:75%酒精湿巾、含氯消毒片
医生提醒,预防的价值永远大于治疗,对流感的科学认知就是我们最好的防护盾。(通讯员 卢向阳)
来源:红网